狗咬狗?“伊斯兰国”对俾路支分离主义势力宣战是什么情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23:49 1

摘要:5月25日,一段36分钟的普什图语视频在网络上出现。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KP)通过自家媒体宣称:在俾路支省马斯通及附近波伦山区与当地分离武装交火,三天战斗后,ISKP损失约30名成员。短片同时宣布,曾经存在的“互不侵犯”默契失效,把俾路支的民族武装和由女性

5月25日,一段36分钟的普什图语视频在网络上出现。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KP)通过自家媒体宣称:在俾路支省马斯通及附近波伦山区与当地分离武装交火,三天战斗后,ISKP损失约30名成员。短片同时宣布,曾经存在的“互不侵犯”默契失效,把俾路支的民族武装和由女性领导的民权组织列入公开打击名单。

事态已经从键盘上的口水战变成现实的对峙。网络上有贴子、音频和翻译稿在扩散,现实里有武装与武装的对抗信息在流传。年轻人看着这些内容,容易被怼情绪牵着走。地方社会的分裂感被外来极端组织当作刀子在抡。面对这种局面,反恐和网络治理不再只是情报工作的问题,语言学家、社群组织和技术公司也被拉进了这场混战。

要看清来龙去脉,得把ISKP近来的传播手段搬出来细看。那段视频画面做得绚丽,背景音乐压低后又让人紧张。配套的纸质和电子材料数量不少:一份117页的乌尔都语文件、一本28页的乌尔都手册、14页的普什图语材料、12页的波斯语手册,外加布拉灰语音频和小册子。这些东西被投放到Facebook、Telegram、Element等平台,意图在俾路支语系社群中制造影响力。

这些宣传品里有明显的外行痕迹。语言使用上出错频繁,最典型的是把“Baloch”和“Balochi”搞混。对俾路支人来说,前者是对族群的自称,后者是语言名称。ISKP反复使用“Balochi”来称呼人群,等于在公开场合把对方的身份标签搅糊,激起反感。更糟的是,多数俾路支语版本是机器翻译的产物,读起来拗口、生硬,常被本地人当成笑话。文本中对民族问题的分析也很肤浅,把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压缩成教条式的指责,完全忽略了地方人民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夺的现实。

在社媒操作上,ISKP的做法有点粗糙但有针对性。支持者被指派去找那些拥有大量俾路支粉丝的主页,然后在帖子评论区大肆留言,试图以声量占位。还有人建议把宣传材料翻成俾路支语,结果因为组织内部没有熟练的俾路支语者,只能靠机翻,效果反向——受众看不顺眼就反击。该组织还把目标对准某些宗教派别,试图借宗教分歧挑拨区域内部矛盾。

被重点攻击的个人里有一个名字被频繁提及。玛赫朗·俾路支是一位医生和民权活动者,因组织大规模抗议而被拘留。她曾入选《时代》周刊的“青年领袖”名单,也被提名为诺贝尔候选人。ISKP把她塑造成“西方代理人”的典型,把她在《时代》上的照片打码,声称女性领导和世俗主张违背他们的意识形态。针对这些攻击,俾路支解放阵线(BLF)领导人阿拉·纳扎尔在组织渠道上作出回应,呼吁民众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即向BLF报告。对峙的口径不再局限于线上,俾路支各方在现实中的互相指责与试探也在升级。

回头看那段36分钟的视频内容。影像里混杂着现场残酷画面和威吓性的镜头设计。ISKP在片中宣称其在马斯通地区有训练营遭到清剿,但没有给出具体地理位置或独立证据。为撑场面,他们还引用了前美方官员扎尔迈·哈利勒扎德在X上的发言作为佐证。视频里强调的是宗教纯粹性和对“世俗异端”的辱骂,目的是把俾路支民族主义者和公民权利运动污名化。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是一场混合型冲突。极端组织把现实的暴力与数字空间的舆论战耦合,先在网络上试图制造合法性,再用武力去撕裂地方秩序。遇到挫败时,他们把矛头从国家机关转向本地社会的进步派与民权领袖,尤其是女性领导者。这样的策略在短期内或许能扩大恐惧感,但长期来看,会激化青年情绪,推高被动员的风险。

防范层面有几个明显的短板。当前平台的监测系统对区域语言的识别能力有限。极端组织开始利用文字变体和方言拼写来规避算法,而这种策略正是技术盲区。解决办法要跨界:语言专家和地方社群必须参与内容识别训练,技术公司应把区域语言和方言纳入模型训练样本,地方当局与民间组织要建立快速信息通报机制,女性活动者与民权团体则需要额外的保护策略。

读到这里,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当极端思潮把地缘政治、历史积怨和网络技术混在一起,以宣传打底,用暴力收场,本地社会如何守住精神与安全边界?答案不会简单。技术层面的升级要跟上来。社群层面的自我保护要更灵活。政治层面的诉求要有人去倾听。选项摆在眼前,行动才是唯一的出口。

来源:豁达帆船3saQ2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