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亿研发烧光!迈威生物负债翻倍闯关港股,集采前夜如何突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02:09 1

摘要:这事儿放以前可能没人太在意,但现在不一样,这家公司三年烧了24亿研发费,账上那点现金按现在的花法,撑死也就12到15个月。

2025年8月29号,迈威生物悄悄给香港联交所递了招股书。

这事儿放以前可能没人太在意,但现在不一样,这家公司三年烧了24亿研发费,账上那点现金按现在的花法,撑死也就12到15个月。

说白了,它这次不是来“融资发展”的,是来“救命”的。

老实讲,迈威以前走的是“激进扩张”路子。

从2017年成立到2025年,它前前后后并购了十多家公司,什么泰康生物、普铭生物都被它收入麾下,光固定资产就堆到16亿。

本来想靠这些并购打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临床的全链条,谁知道最后成了“包袱”。

2025年上半年查下来,十多家子公司里就泰康生物赚了6300万,剩下的全在亏。

这买卖算下来,真不是明智之举。

钱花得快,赚得却慢,迈威的债务早就绷不住了。

2023年底的时候,它总债务才12亿多,过了一年就涨到22亿,到2025年上半年,又爬到22.8亿,两年不到债务快翻倍了。

更要命的是债务结构,2023年流动负债还不到两成,现在直接超了一半,光短期借款就有11.51亿。

这意味着什么?它得靠“借新还旧”才能周转。

2025年上半年,它找非控股股东要了2亿,又新增了9亿多贷款,结果同期还了快8亿旧债,等于左手借右手还,没实质性改善。

而且利息也越来越高,2023年才1300多万利息,2024年就飙到5700多万,今年上半年又花了3900多万。

对比同行更能看出问题,应世生物今年还能拿到3400万美元C轮融资,芯擎科技也有10亿B轮注资,可迈威2022年科创板融的29.8亿早就烧光了。

现在它资产负债率都到77.5%了,比行业平均的52%高一大截,对外担保更是占了净资产的304%。如此看来,它递港股招股书真是没别的选了。

迈威这边钱的事儿还没理顺,公司里头又出了岔子,董事长刘大涛去年5月被证监会立案,8月就收到警告还罚了60万。

原因是2022年迈威刚上科创板那半年,他通过别人的账户买了97万多股,又卖了63万多股,净赚135万。

搞不清他图啥,135万还不到他两年年薪的零头,2023和2024年他从公司拿了超4000万薪酬。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虽是台面上的“灵魂人物”,真正说话算的是唐春山夫妻。

这俩人通过公司持股超35%,还控制着其他机构的投票权,加起来握了超40%的投票权,是实控人。

刘大涛自己才持不到6%的股,说白了就是个“高级打工人”。

这种权责不对等的情况,海外投资人看了肯定犯嘀咕。

团队也不稳定,2024年以来,副总经理张锦超走了,他以前主持过好几个抗体药的临床前开发,是研发核心;非独立董事谢宁、郭永起也辞职了。

公司说“个人原因”“交接好了不影响”,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人手里攥着管线关键信息,换新人肯定要适应期。

后来公司把武海、桂勋定为核心技术人员,武海有Amgen和君实的经验,桂勋是年轻骨干,能不能接上力还得看后续。

商业化这边更让人着急,迈威主要靠三款生物类似药赚钱,其中君迈康是阿达木单抗,用来治类风湿关节炎这些病。

可阿达木单抗市场早被抢烂了,国内已经有7家公司做类似药,迈威是第6个进场的。

2024年君迈康才卖了562万,销售成本就有527万,毛利率才6.25%。

另外两款地舒单抗今年上半年卖了9954万,算是主要增长来源,但也远没达到预期,2021年迈威说2025年这三款药合计能卖11到17亿,现在才到下限的30%。

本来想靠对外授权补点收入,结果2023年授权还占营收67%,今年上半年几乎没了。

虽然今年9月它跟Kalexo合作siRNA药物,拿了1200万美元首付和10亿里程碑,但对比药明合联ADC外包业务的增速,这步子还是慢了点。

现在迈威就指望ADC管线能撑场面,特别是9MW2821,在尿路上皮癌、宫颈癌这些适应症上已经进了二期或三期临床,在美国的进展也不错,ORR(客观缓解率)达58%,比罗氏Enhertu的51%好点。

但对手太强了,罗氏、武田这些巨头都在做ADC,而且9MW2821最早2028年才上市,现在就说2028到2031年能卖55到75亿,怕是有点太乐观了。

毫无疑问,迈威现在的处境就是“双线挤压”:一边是亏损和高负债,现金快烧完;一边是治理风波和商业化不给力,港股融资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它的故事从“资本宠儿”变成“资金告急”,也给行业提了个醒,Biotech光靠烧钱、并购不行,得有能赚钱的产品,不然再大的盘子也撑不住。

后续就看港股能不能成功,以及9MW2821能不能拿出更硬的成绩了。

来源:云娱云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