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院看江西:1959所书院背后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1:28 1

摘要:唐代高安的桂岩书院,比白鹿洞还早300多年,创办人幸南容没搞“精英筛选”,反而对着周边农户说“农闲了来读书,不收费”。

咱们现在聊教育,总绕不开“卷”——卷学区房、卷补习班、卷竞赛名次,好像不把资源堆到极致,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

可回头看看江西那1959所书院,突然发现:千年前的古人,早就把“好教育”的答案藏在了“耕读传家”这四个字里。

它们不是博物馆里落灰的古建筑,是照进当下教育焦虑的一面镜子,一面亮得发烫(火焰),一面凉得刺骨(海水)。

你敢信吗?江西的书院,从诞生起就带着“打破教育垄断”的基因——这大概是最戳现代人的“切身利益”了。

唐代高安的桂岩书院,比白鹿洞还早300多年,创办人幸南容没搞“精英筛选”,反而对着周边农户说“农闲了来读书,不收费”。

那时候没有“学区房”,没有“择校费”,一块门板当书桌,几亩薄田养学业,“耕”是生存的底气,“读”是精神的抬头,这才是最朴素的“教育公平”。

后来奉新的华林书院更绝,胡氏家族直接喊出“女子也能进书院”,要知道那是宋代啊,全天下还在讲“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里已经有姑娘跟着先生读《论语》了——放到现在,这不就是“打破性别教育偏见”的先驱?

更厉害的是,江西书院从来不教“死读书”。

白鹿洞书院朱熹定的《揭示》,第一条不是“背多少经书”,而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翻译过来就是“先学会思考,再学着做事”。

鹅湖书院更热闹,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当着几百号人“吵架”,一个说“要先读透书才能懂理”,一个说“心里先明白理,读书才有用”,吵到最后没翻脸,反而一起编教材,这才是“学术争鸣”该有的样子。

现在咱们怕孩子“读死书”,可千年前的江西书院,早就把“思辨”和“实践”揉进了课堂。

最让我触动的是白鹭洲书院。宝祐四年那届考生,40个白鹭洲学子全中进士,文天祥还成了状元,宋理宗都惊动了。

可这书院没搞“题海战术”,反而天天讲“文章节义”——文天祥后来写《正气歌》,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不就是白鹭洲教他的“读书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守本心”?

现在咱们问“读书为了什么”,答案其实早被江西书院写透了:不是为了卷过别人,是为了成为有底气、有骨气的人。

可越了解这些书院,越觉得心里发凉——咱们把“耕读传家”的智慧,丢得差不多了。

现在去江西看书院,不少地方成了“网红打卡地”:白鹿洞书院里,穿汉服拍照的比看《白鹿洞揭示》的多;

叠山书院的谢枋得“气节碑”前,导游只讲“拍照显瘦角度”,不提他拒仕元朝、以死明志的故事。

原本是“精神殿堂”的地方,变成了“流量道具”,就像把老祖宗留下的家训,撕下来当包装纸用——这不是传承,是消费。

更可惜的是“耕读”的断裂。古人讲“耕读”,是“一手握锄头,一手握书卷”,知道“粒粒皆辛苦”,才懂“书中自有千钟粟”的珍贵。

现在呢?城里孩子没见过水稻怎么长,农村孩子也被“一定要考去大城市”的口号推着,觉得“种地没出息”。

我们把“耕”和“读”拆成了两半:读是“脱离现实的卷”,耕是“没文化的苦”,可千年前江西书院早就证明,少了哪一半,都成不了“完整的人”。

还有教育的“功利化”。豫章书院明清时是传播理学的地方,后来改成江西大学堂,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

可现在有些所谓“书院”,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教的还是“应试技巧”,把“笃行”变成了“刷题”,把“明辨”变成了“背标准答案”——

这哪里是继承书院精神,分明是把书院的“魂”抽走了,只留了个空壳子。

其实江西的1959所书院,从来不是“过去式”,而是给现在人的“教育说明书”。

如果你是家长,不用总盯着学区房——古人能在田埂上教孩子读书,我们也能在周末带孩子去菜园里认蔬菜,在书房里读《论语》,把“耕”的踏实和“读”的清醒,种进孩子心里。

比起“考多少分”,不如教他“怎么思考”“怎么做人”,就像白鹿洞书院教的那样,“笃行”比“死记”重要。

如果你是普通人,面对内卷的时候,不妨想想华林书院的姑娘们——千年前她们就能打破偏见,我们现在更没必要被“别人都在卷”绑架。

“耕读传家”不是让你去种地,是让你保持“一手抓生存,一手抓精神”的平衡:认真工作是“耕”,读点好书、做点喜欢的事是“读”,这样再卷的日子,也有自己的底气。

江西的书院,不是用来“仰望”的,是用来“照镜子”的。1959所书院背后,藏着的不是“古代教育有多牛”,而是“好的教育,从来没变过”——

它不看你有多少资源,只看你有没有把“踏实”和“清醒”,传给下一代。

当我们为教育焦虑的时候,或许该回头看看赣鄱大地上的那些书院,它们早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耕读传家”,是把日子过成“一手烟火,一手诗意”,把人活成“既有骨气,又有底气”。

来源:未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