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存储放大招!全国产NAND生产线来了,2026年目标15%全球份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1:33 3

摘要: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博弈中,中国企业从未停止突破的脚步。近期,长江存储技术有限公司(YMTC)传出重磅消息:正全力搭建一条完全采用中国本土设备的NAND闪存生产线,不仅要破解美国制裁带来的供应链困局,更计划在2026年底前将全球NAND市场份额提升至15%。这一

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博弈中,中国企业从未停止突破的脚步。近期,长江存储技术有限公司(YMTC)传出重磅消息:正全力搭建一条完全采用中国本土设备的NAND闪存生产线,不仅要破解美国制裁带来的供应链困局,更计划在2026年底前将全球NAND市场份额提升至15%。这一动作,与此前中芯国际的DUV光刻机突破、普莱诺的纳米压印技术进展形成呼应,共同勾勒出中国半导体自主化的清晰路径,也将给全球存储市场格局带来不小的震动。

破局制裁:全国产设备撑起NAND新生产线

自2022年底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后,长江存储就面临着先进设备断供的困境——原本依赖的美国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等企业的工具,再也无法顺利获取。但这家中国存储巨头没有选择退缩,反而将“本土化”作为破局的核心战略,耗时数年整合国内设备资源,最终敲定了这条全链条国产化的NAND生产线。

按照计划,这条新生产线将在2025年下半年启动试生产,产能提升幅度相当惊人:每月晶圆投片量(WSPM)将从目前的约10万片,直接跃升至15万片;若后续良率能稳定下来,甚至有望突破20万片。要知道,晶圆投片量是衡量存储芯片产能的核心指标,20万片的月产能意味着长江存储将具备大规模供应NAND闪存的能力,足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更关键的是,这条生产线的“国产化基因”——从核心设备到关键环节,几乎全由中国企业主导:

- 刻蚀与CVD设备:由北方华创(Naura)和中微公司(AMEC)提供,这两家企业已是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域的“排头兵”,其刻蚀机技术已能满足3D NAND制造的精密需求;

- 原子层沉积(ALD)与CVD设备:交给屹唐半导体(Piotech),ALD技术是3D NAND“堆叠层数”突破的关键,能帮助芯片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

- 光刻设备:采用上海微电子装备(SMEE)的SSX600,尽管其90纳米的分辨率看似“不先进”,但对于NAND闪存而言,通过多重曝光等工艺,完全能满足300多层3D NAND的生产需求——这也证明了国产设备在特定领域的“实用价值”。

这条生产线的落地,不仅是长江存储的“生存之战”,更验证了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链的成熟度:过去被认为“卡脖子”的设备环节,如今已能串联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支撑起先进存储芯片的制造。

技术硬实力:300多层3D NAND,追平国际水准

光有产能还不够,技术实力才是抢占市场的“硬通货”。长江存储此次瞄准的,是下一代3D NAND闪存——堆叠层数突破300层,这一技术水平已与三星、SK海力士等国际巨头站在同一梯队。

事实上,长江存储早已展现出其在3D NAND领域的研发实力:此前已成功展示232层的闪存技术,而此次新生产线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目标是300多层的堆叠结构。3D NAND的“层数”直接决定存储密度——层数越多,芯片在相同体积下能容纳的存储单元就越多,成本也越低。以2TB的3D TLC(三级单元)和QLC(四级单元)SSD为例,长江存储计划推出的新产品,不仅容量大,接口速率还能达到4800 MT/s,这意味着数据读写速度更快,足以满足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设备的高性能需求。

支撑这一技术突破的,是长江存储自研的“Xtacking”技术。与传统3D NAND技术相比,Xtacking技术能将芯片的“存储单元阵列”和“控制电路”分开制造,再通过键合技术拼接在一起,既提升了堆叠层数,又简化了制造流程,还能降低良率损失。这项技术让长江存储在3D NAND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也成为其与国际巨头竞争的核心优势。

从技术参数来看,长江存储已不再是“追赶者”:其232层3D NAND与美光的同层数产品性能相当,而即将量产的300多层产品,也与三星、SK海力士的最新技术同步。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买到的国产SSD,在性能和容量上,将与国际品牌“无差别”。

市场野心:2026年15%份额,搅动全球存储格局

在全球NAND市场普遍“遇冷”的当下,长江存储的扩张计划显得格外“激进”——计划2026年底前将全球市场份额从目前的8%-10%提升至15%。这一目标看似乐观,但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

先看当前的全球NAND市场格局:三星以约30%的份额领跑,SK海力士和美光各占约20%,剩下的30%由铠侠、西部数据及长江存储等企业瓜分。而最近一年,由于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巨头纷纷选择“收缩战线”——三星削减10%-20%的资本支出,美光为提高盈利能力也减少投入,SK海力士则将精力更多放在HBM(高带宽内存)上,分散了对NAND的关注。

巨头的“退一步”,恰好给了长江存储“进一步”的机会。如果新生产线能按计划达产后,每月20万片的晶圆投片量,将让长江存储的产能大幅提升,进而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国产设备的成本优势,可能让长江存储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在全球NAND供应过剩的背景下,更低的价格往往能吸引更多客户,比如国内的手机厂商、服务器厂商,甚至是海外的中小品牌。

分析师认为,长江存储15%的市场份额目标“可行”,但也面临挑战:首先是良率问题,试生产阶段的良率波动可能影响产能释放;其次是全球市场需求,如果消费电子需求持续低迷,即使有产能也可能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最后是美国的制裁压力——若长江存储扩张过快,不排除美国进一步收紧制裁的可能。

未来挑战与全球影响:中国存储的“突围之战”

长江存储的全国产NAND生产线,无疑是中国半导体自主化的重要一步,但要真正实现“突围”,仍需跨越几道坎。

第一个坎是良率稳定。尽管国产设备已能满足生产需求,但与国际先进设备相比,在稳定性和精细化程度上仍有差距,这可能导致初期良率偏低。良率直接影响成本——良率越低,每片芯片的制造成本就越高,若不能快速提升良率,长江存储的价格优势可能被抵消。

第二个坎是技术差距的长期追赶。目前国产光刻设备的最高水平是90纳米,虽然能满足3D NAND生产,但与ASML的EUV(极紫外)光刻技术相比,在逻辑芯片等更尖端领域仍无法企及。不过,对于NAND闪存而言,“产能优先于尖端技术”,短期内这一差距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仍需持续突破。

第三个坎是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审查。若长江存储真能拿下15%的全球份额,将直接冲击三星、美光等巨头的市场地位,可能引发更激烈的价格战;同时,美国也可能以“国家安全”为由,进一步限制长江存储的海外市场拓展,比如禁止其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或施压其他国家抵制。

但无论挑战如何,长江存储的这一动作,已给全球半导体市场带来深远影响:

- 对中国而言,这标志着半导体设备产业链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为后续其他芯片领域的自主化提供了经验;

- 对全球消费者而言,长江存储的扩张可能带来更便宜的NAND闪存产品,比如SSD价格进一步下降,惠及普通用户;

- 对全球半导体格局而言,这将加速“两极分化”——西方的技术垄断被逐步打破,中国半导体生态系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长江存储的全国产NAND生产线,到中芯国际的DUV光刻机测试,再到普莱诺的纳米压印技术,中国半导体企业正在用一个个“突破”,回应外界的制裁与质疑。长江存储的目标不仅是“活下去”,更是要在全球存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中国半导体自主化的“标杆”。2025年试生产、2026年冲击15%市场份额——这场中国存储的“突围之战”,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