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解不开的“土味”情结,藏着我们最深沉的浪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09:49 1

摘要:从采摘狩猎到刀耕火种,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土地,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孕育文明的摇篮。从而,这份刻在血脉里的“土地情结”,从未因时光流转而淡去。

“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热播剧《生万物》中的这副对联,道出了我们与土地之间跨越千年的深沉联结。

从采摘狩猎到刀耕火种,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土地,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孕育文明的摇篮。从而,这份刻在血脉里的“土地情结”,从未因时光流转而淡去。

秋收时节,山东农民在晾晒收获的玉米 图源:新华社

今天,秋风又起,稻浪翻金、瓜果飘香、鱼蟹满筐,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将这场延续千年的土地之恋,化作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丰收喜悦。

01 “地是人的根,人是地的魂”

土地,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既是生命的根,也是文化的魂。千百年来,对土地的眷恋早已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

流淌于历史长河里的深情。回望悠悠千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有《诗经》中“大田多稼,既种既戒”的农事吟唱,有“安土重迁”的心心念念,也有遍布乡间的“土地山神”……脚下的这片原野,一直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与心灵图景。

电视剧《生万物》中农民举行“试春气”仪式

书写于文学艺术中的印记。那些最深情的文字和吟唱,是对这份土地最真切的观照。《白鹿原》中白嘉轩对黄土的执守,《人生》里高加林离乡又归乡的挣扎,无不诉说着中国人对土地深厚而独特的情结。《生万物》里一句“没有地,人咋活”,更是道出了人们对土地的朴素认知。

凝结于农耕仪式中的眷恋。这份对土地的深情,亦呈现在代代相传的农耕仪式之中。“试春气”“踅谷仓”“打春牛”等延续至今的传统仪式,将人对土地的依赖、感恩与敬畏分解到每个行礼如仪的动作之中。

今天,中国农民丰收节更将这份跨越千年的“恋土情结”推向新的高潮。这不仅是一场节庆,更是中华民族与土地之间深刻情感的时代回声。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岛农品”助农惠民促消费活动现场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全国主场活动设在山东烟台招远市大户陈家村,青岛也将开展45项富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性活动,营造城乡共庆共祝共享丰收的浓厚氛围。

02 “地不会骗人,你流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

传统农耕时代,农人将竹筒插入土地,借鹅毛感知大地初醒的脉动。他们把对土地的信仰,融进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用汗水浇灌希望,而土地,也总能以沉甸甸的收成,回应这份赤诚。

而今,“靠天吃饭”变为“向科技要粮”,人们依然坚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道理,用悉心耕耘维系着与土地的深情。

每一粒良种,都是科技写给大地的情书。以眼下即将进入收获期的花生为例,曾经亩产不足100公斤的“低产作物”,如今已在青岛种植了100万亩,平均亩产达320公斤。

育种的力量,让好事“花生”。依靠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等一批育繁推机构,青岛拥有累计育成审(鉴)定、登记花生品种200多个,覆盖多种品类。

优良品种是青岛花生种植户获得丰收的关键

每一次丰产,都是智慧与大地合写的诗行。在科技与智慧的“浇灌”下,土地给予了我们更丰盈的回馈。今年夏收期间,青岛即墨蓝村街道小麦单产最高达到886.9公斤,刷新了青岛小麦单产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成就的背后,是青岛启动“十百千”绿色增粮体系,扎实推进技术集成创新的突破。

农民从“会种地”转向“慧种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选用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搭配“两选四适”、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先进农业管理技术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使用智能农机降低减损率。

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协同作业

目前,青岛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457.66万亩,去年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71.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

土地始终记得每一份付出,也从不吝啬回馈。当收割机驶过秋季的沃野,我们用科技更深刻地理解土地、呵护土地,而土地,也用最丰饶的方式回报着这份智慧的耕耘。

03 “地能生万物,人也能绝地重生”

土地的力量,从不只在于孕育庄稼,更在于滋养人的精神与成长。当人真正沉下心与土地相拥,不仅能收获满仓粮,更能在耕耘中突破困境、实现自我蜕变。

《生万物》中女主角宁绣绣从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转变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劳动女性,在与土地的深度融合中实现了自我蜕变。

在今天的乡村大地,正涌现出无数现代版“宁绣绣”,他们用新思路改造传统农业,用新方式续写对土地的热爱,在收获粮食的同时,也收获了人生的别样精彩。

知识赋能,田野成为创业热土。在青岛胶州,“90后”留美商科生李环宇将国外科技化、集约化农场模式带回故乡,当起了“农田托管班”的“班长”,托管了超过10万亩土地,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种地近三十年的朱典玉,则凭借丰富经验成为深受敬重的“土专家”。田间地头也成了他的“露天课堂”,他经常组织农户现场培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技巧。

两代农人,一“老”一“新”,却同样躬身泥土,以不同维度的知识为丰收赋能。

“新农人”李春花通过直播为青岛胶州大白菜“代言”

借力电商,农产飞至千里外。青岛小伙左青竹将“办公室”搬进大棚,跟着农户劳作,在40℃高温下记录农作物生长,用镜头拓宽销路。刘永龙等一批村支书也开启直播带货,为家乡特产代言。

他们从传统农耕文明的“守护者”,转变为数字时代的“弄潮儿”,把手机当作新农具、数据当作新农资,用互联网思维为农产品开辟出新的销售通道。

依靠特长,塑造乡村现代魅力。在青岛莱西产芝村,职业乐手胡楠转型为乡村振兴合伙人,创办“产芝村咖”,将咖啡香气和流行乐声融入古朴村落,以“文化赋能+产业运营”模式,为乡村注入现代活力。

职业乐手胡楠在青岛莱西产芝村创办“产芝村咖”。图为胡楠在制作咖啡

近年来,我国“新农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种养大户、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农民主播……他们既扎根土地,又超越传统,用当代方式表达对农业的深情,为土地的丰收贡献力量。

04 “每一份收成,都能遇见懂它的人”

在《生万物》中,宁学祥对地契近乎偏执的执着,道出了那个年代土地与收成的特殊分量:地契不只是财富与地位的凭证,更承载着家族的传承与荣光,是农人对土地最郑重的“契约”。

今天,农业价值早已超越了一张地契的框定,不再局限于土地产出本身,丰收的喜悦正以更多样的形式被看见、被分享、被体验。

依靠区域品牌,让丰收获得认同。宝山蓝莓、大泽山葡萄、店埠胡萝卜、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崔家集小西红柿……近年来,青岛培育出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227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

当农产品有了“身份”,人们购买的便不只是瓜果蔬菜,更是对一方水土的认同与信任。

大泽山葡萄远近闻名,青岛平度市还被誉为“中国葡萄之乡”

赋予文化意涵,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以青岛王哥庄大馒头为例,当地农户将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出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系列产品,让普通的馒头成为传递情感的艺术品。

这种转变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的提升,更让传统农耕文化得以传承创新。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岛农品”助农惠民促消费活动现场,王哥庄大馒头受到往来市民点赞

农文旅融合,拓展价值边界。崂山茶产业通过茶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集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业态;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深挖生态与文化底蕴,变“资源潜力”为“发展动力”,实现了“以一片风光带活一片产业”。

农文旅融合成为乡村产业“接二连三”的关键点,从农家乐拓展到卖产品、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卖健康,让农产品不再只是食物,更成为连接城乡、传递风情、共享美好的媒介。

现代农产品的价值重构,既延续了我们对土地的传统眷恋,又赋予了其新时代的表达方式,让土地情结在消费升级和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和创新,让丰收的喜悦从田间传递至餐桌,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电视剧《生万物》剧照

秋风再起,把丰收的田野染成五彩斑斓的模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土地始终如一的深情,永远是这幅画卷里最动人的底色。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