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刺梨如何融入全国大市场——访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熊德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1:08 1

摘要:贵州是全国最大的刺梨种植、加工、生产基地,作为贵州省3+5特色优势产业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态食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刺梨产业综合产值约100亿元。今年6月,“贵州刺梨汁”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刺梨种植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刺梨产品加工车间。(受访单位供图)

贵州洋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刺梨产品亮相2025年广州消费帮扶展览会。(受访单位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登芳

贵州是全国最大的刺梨种植、加工、生产基地,作为贵州省3+5特色优势产业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态食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刺梨产业综合产值约100亿元。今年6月,“贵州刺梨汁”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作为贵州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业,刺梨产业当前发展基础良好,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熊德斌在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刺梨产业需要主动适应未来不同顾客群体开发产品,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刺梨产品矩阵,鼓励龙头企业基于产业链构建优势品牌,带动链上企业共同发展,同时,应当坚持走“高附加值和亲民价格统一”的路径。

种植端 优化资源布局

记者:结合贵州的地形地貌、劳动力资源等禀赋特点,刺梨种植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制定适配的种植规划与管理模式来应对这些挑战?

熊德斌:刺梨产业作为贵州山地特色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刺梨规模化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集约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关于规模化是一个供给端的问题,但发展的关键在需求端。没有需求端的牵引,规模化的结果就会造成产能过剩,导致种植效益上不去,影响群众增收致富和发展的积极性,集约化发展就缺乏效益支撑。

我们在去年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刺梨产品市场渗透率还不高,西南地区以外的消费者对贵州刺梨知晓度偏低、口感接受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推广和市场渗透。

因此,需求端关键在于产品开发和开拓市场,融入全国、全球大市场,通过终端产品不断渗透牵引供给端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种植规划需要注重刺梨产品成长阶段和规律,做到种植规模、空间分布、技术支持与特定阶段的市场需求匹配。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要以企业为主导,形成产学研协同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形成“需求牵引-规模匹配-集约化”累积式高质量发展路径。

记者: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可通过哪些具体措施提升企业和农民的刺梨种植积极性?

熊德斌:提升种植积极性的关键在遵循市场机制下的利润激励。一是降低企业发展刺梨产业中的公共成本。企业发展刺梨产业需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需要在刺梨优势产区和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有利于降低公共成本。二是开发出适宜刺梨产业发展的高效率生产工具,通过先进的生产工具提质增效。三是提升普惠绿色信贷精准性,有效降低刺梨产业的融资成本。四是有效推动“保险+期货”在刺梨产业中的应用,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五是刺梨知识产权的保护。刺梨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刺梨产业集约化发展。

生产端 创新驱动产品升级

记者:贵州刺梨生产加工企业如何深入挖掘刺梨的药食同源价值,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多元化融合的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熊德斌:刺梨产业需要主动适应未来不同顾客群体开发产品,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刺梨产品矩阵。需要充分注重刺梨核心价值及其传播,提升消费者对刺梨药用认知,在消费者心中构建起刺梨产品的价值。还要注重刺梨产品的性价比,让刺梨产品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助力家庭健康。

当然,关键问题是能做到高附加值和亲民价格相统一。茶叶过去强调高附加值、高端市场,严重制约茶产业发展,刺梨要避免这个模式,应当坚持走“高附加值和亲民价格统一”的路径,通过高价值为顾客创造可感知价值,通过亲民价格扩大市场规模,快速融入全国大市场和国际市场。

记者: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趋势下,刺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何突破科技瓶颈,加强产品升级与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熊德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贵州刺梨产业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技术支撑,也有效驱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在未来发展中,仍然需要科技支撑。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刺梨消费研究,找准科技突破的方向,企业需要加强刺梨消费者研究,洞悉刺梨消费者对刺梨产品的需求,为刺梨深加工找准科技着力点。另一方面,要以企业为主导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组织模式,提升科技资源配置的精准度。

消费端 品牌塑造与市场拓展

记者:如何系统化打造贵州刺梨品牌“拳头产品”,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行业标杆培育,实现从“地方特产”到全国性品牌的跃升?

熊德斌:刺梨品牌应当注重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两个方面的建设。贵州刺梨公共品牌重在种植环境、种植基地、种植技术、产品标准化等全方位标准化建设,通过相关渠道,让消费者全方位感知刺梨自身价值,改变消费者认知不足和提升刺梨健康公共品牌形象。

企业品牌应当坚持产品质量为核心,遵循市场机制和企业自身刺梨产品市场定位,突出企业自主创建为主,保障公平竞争,鼓励龙头企业基于产业链构建优势品牌,带动链上企业共同发展。

记者:在线上线下融合营销趋势下,如何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让刺梨产品更加适销对路,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熊德斌:营销的核心在于让顾客感知价值。因此,无论线上线下,都必须坚持把刺梨核心价值与顾客感知价值有机统一,构建顾客信任机制,创造顾客因价值而消费、因价值信任而复购的市场营销渠道。

来源:黔中平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