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双百万,“大东风”生态圈强势崛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15:20 1

摘要:从曝光的照片来看,该车前风挡上方凸起如摄像头,疑为顶配激光雷达,结合“华为最强智驾”推测,或搭载华为ADS4.0智驾系统,有望成为国内首款搭载该系统的SUV车型。

4月的中国,春暖花开,随着上海国际车展新车发布大战临近,提前首秀的新车层出不穷。

一台带有东风、华为等字眼的伪装车谍照,正把汽车圈搅得沸沸扬扬。

从曝光的照片来看,该车前风挡上方凸起如摄像头,疑为顶配激光雷达,结合“华为最强智驾”推测,或搭载华为ADS4.0智驾系统,有望成为国内首款搭载该系统的SUV车型。

从做产品做生态,“大东风”生态圈正强势崛起。2025年,湖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定下了信心满满的“双百万”目标——东风公司产销突破100万辆,“湖北造”新能源车年产量迈上100万辆台阶。

手握最全产品族谱

他们坚定奔向新能源跃迁

1995年,当第一辆富康轿车在沌口荒滩驶下生产线,人们不会想到,这里后来会蜕变成鼎鼎有名的“中国车谷”。

▲第一辆富康轿车下线。

东风与湖北的故事,是跨越世纪的筚路蓝缕。

1970年,第一代东风人在芦席棚车间里,靠着双手敲打出了中国第一辆越野车——EQ240,被誉为“功臣车”“英雄车”。

▲东风公司两吨半越野车EQ240生产线建成投产。

1995年9月,第一辆富康轿车在武汉下线。从此,武汉人圆了“轿车产业梦”。

2003年,东风本田、东风有限(东风与日产合资)成立;同年,东风汽车总部迁至武汉;2007年,东风乘用车诞生……

神龙富康、思域、CRV……每一辆新车开出生产线,就创造了一个热销的经典车型,也见证一个民族工业从追赶到引领的征程。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下,国内自主新能源品牌迅速崛起,东风公司的转型压力也扑面而来。面对外界质疑,他们以技术自信坚定奔向新能源跃迁。

向新能源跃迁,承载着湖北人民的满满期待。只因,湖北人对东风有着浓烈的感情。

是东风,将十堰从一个山区小镇变为“中国卡车之都”,把武汉经开区变成了“中国车谷”。在武汉经开区的岚图总装车间,每118秒就诞生一台新能源汽车。在东风的带动下,“武襄十随”形成万亿汽车走廊,拥有“重、中、轻、客、专、特、改”等多种车型,是全国唯一全系列发展的汽车集群,商用车和专用车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集群内吸引一级配套商已超过1000家,推动该区域成为全国零部件品类最全、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创新力最强的配套基地之一。

湖北省高度重视东风公司的发展。4月16日,省主要领导在东风公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提出:“支持东风公司发展是湖北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要狠抓转型发展,实现新能源跃迁。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迭代、品质提升,努力抢占新赛道制高点。”

东风汽车选择用实干书写答案:以全领域矩阵重构市场版图。

从卡车到轿车,从合资到自主,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东风的产品族谱不断扩大,走出一条进化之路。

从高端智能的岚图FREE到亲民走量的纳米BOX,东风构建起覆盖豪华、主流、经济型市场的立体产品矩阵。更以“商乘并举”的独特优势,将新能源触角延伸至商用车领域,形成从城市物流车到重型卡车的绿色运输解决方案。

这种全价值链的垂直整合能力,让东风成为唯一掌握整车、关键零部件、出行服务的“全能选手”。

▲东风公司总部

面向未来,东风已擘画清晰路径:未来三年,将投入超600亿元,投放30款全新乘用车新能源产品、14款商用车新能源基础车型,从品牌、产品、技术等方面修炼内功,不断夯实面向新时代新赛道的核心竞争力。

做强技术底牌

他们推动汽车从“芯突破”到“云生态”

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内,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黑色芯片DF30,正悄然改写着中国车规级高性能MCU芯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东风公司牵头研制的各类汽车芯片。

“当我们踩下踏板时,发动机转动了,相当于是初步把芯片的功能验证了……”在东风汽车研发总院,智能化总工程师张凡武演示了这一幕。

DF30,这款由东风牵头研发、联合全国44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打造的芯片,不仅适用于传统燃油车,也可嵌入新能源车三电系统。“目前已完成两次流片(试生产),车规级验证即将展开,计划明年实现量产。”张凡武说。

如今,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增至44家,覆盖全产业链,产出发明专利及集成电路布图50余项、8项团队标准。

从发动机上天,到构建汽车具身智能体……以东风汽车研发总院为“神经中枢”,东风公司已形成“1+N”研发体系,竞逐智能化赛道。

▲东风汽车全球创新中心

“以前,依赖进口设备,120秒才产一台。现在用我们和智新科技共研的设备,价格降一半,效率大提升。”锐科激光设备汽车行业总监沈义说,智新科技扁线电机、齿轮、电池等生产设备,都已实现国产化。

半导体破局。东风公司还携手中国中车,在汉成立智新半导体公司,生产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让新能源车装上最强“大脑”;与华为、中国移动等企业机构合作,加速向人工智能、车路云一体化等新赛道迈进。

车谷联动光谷,央企强强联合,从“芯突破”到“云生态”,湖北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

目前,湖北已形成25家整车企业、2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完整产业生态,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超过95%,展现出强大的集群优势。这份厚实的“家底”,为做大做强湖北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备足人才储备

东风公司连续3年专利授权量位居榜首

“在东风岚图,我参与打造了第一款高端新能源车。”站在岚图FREE前,底盘工程师裴金顺的眼神里闪烁着工程师特有的执着。这位车辆工程学子,用10年青春见证了东风从燃油车巨头到新能源领潮者的蜕变。

2019年,东风公司换道新能源,成立“h事业部”(即岚图汽车前身),裴金顺成为岚图汽车首批员工。

“岚图FREE搭载了全国产化的空气悬架系统。”裴金顺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一技术突破,岚图汽车和浙江孔辉科技联手,克服了芯片短缺、疫情等多方面困难,经历几百次的方案匹配、几万次的耐久试验后,终于实现了国产空气悬架从“0到1”的突破。

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博士团”正以倍增计划吸纳全球英才:清华新能源博士在实验室破解电池热失控难题,东京大学材料学博士在生产线调试轻量化车身,北大算法工程师在智能驾驶模拟舱构建城市级交通大模型。这些平均年龄32岁的技术尖兵,正将论文写在东风的试验场上。

这背后,正是湖北独特的科教优势支撑:全省132所高校中,108所设有汽车相关专业。

华科大与东风共建的智能网联联合研究院,通过中试产线将固态电池产业化周期缩短50%,相关专利技术正与岚图等车企推进成果转化合作;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60名硕士生,正在调试全国首条车用氮化镓芯片生产线;

武汉大学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支撑全球首个城市级交通大模型诞生,定位精度压缩至2厘米。

校企联动迸发出强大的创新能量:近3年来,东风公司的各项发明专利公开量、授权量连续位居业内第一。40%行业标准由东风制定。

这背后,还有湖北提供的硬核环境——

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战略纵深,正转化为东风公司供应链中枢的硬核支撑。

▲占据武汉长江岸线近20%的汉南港区,成功申报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新车水运繁忙。

首个湖北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揭牌,贯通综保区整车出海通道;

中欧班列(武汉),为东风公司量身打造了定制化的“东风号”,实现常态化运营,一台岚图汽车从车间到火车站仅需20多分钟;

距离武汉经开综保区不远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已集聚80多家检测认证机构,出口车辆不出园区就能拿到“出海证”。

向着“双百万”目标奋斗,东风不懈努力!

出品:武汉经开区工委宣传部

武汉经开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娅

审核:张敏

来源:中国车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