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蝗灾连闹八年,气候干旱成滋生温床,民变成推翻大唐导火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1:09 1

摘要:大唐开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日,长安城飘起了当年第一场雪,按往年惯例,这雪至少得再等一个多月才会来,可这年,它硬是提前了三十多天落在了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

大唐开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日,长安城飘起了当年第一场雪,按往年惯例,这雪至少得再等一个多月才会来,可这年,它硬是提前了三十多天落在了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

唐玄宗站在大明宫的廊下看着雪,只觉得是冬天来得早了些,没多想,他不知道,这雪不是普通的天气变化,是大唐一百多年暖日子要结束的信号。

本来想说说长安当时的繁华,可后来发现,要是不提那场雪,就没法讲清大唐后来的事,在这场雪之前,大唐的气候是真的好。

从618年建国开始,一百多年里天暖雨顺,四川好多地方都种荔枝,还能新鲜运到长安。

杜甫在戎州赴宴时,就写过“轻红擘荔枝”,意思是随手就能掰开新鲜荔枝吃;卢纶也在诗里提过四川荔枝树成荫。

那会儿的长安人能吃上四川荔枝,可不是运输技术多厉害,根本是天帮忙,气候暖,荔枝才能在四川存活,换现在这温度,四川好多地方都种不了,更别说运到长安了。

就连长安城里都种柑橘,天宝十载那年,皇宫里的橘子树还结了一百多颗橘子,唐玄宗特意分给大臣们尝,这在现在的关中地区想都不敢想,毕竟橘子树扛不住零下八度的低温。

那场早雪过后没几个月,到了天宝元年,朝廷下了个任命:40岁的安禄山当平卢节度使,管东北边疆。

为啥让他去?说白了,就是东北不太平,天变冷后,草原上的草长不好,契丹人和奚族人的牛羊没的吃,就老来抢大唐的边境城镇。

朝廷觉得安禄山会跟这些部落打交道,能镇住场子,可谁能想到,这一任命竟给后来的大乱埋下了根。

安禄山在东北待了十三年,手里的兵越来越多,到后来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二十万,这才有了755年那场差点毁了大唐的安史之乱。

唐朝人虽然没温度计,但日子过久了,也能觉出天变凉了,安史之乱后,长安的雪下得更勤了。

765年正月,雪积了一尺厚;766年正月,雪甚至埋到了膝盖;769年夏天更反常,六月伏天竟让人觉得冷。

唐德宗贞元年间,干脆把“九月穿单衣,十月换棉衣”的规矩改了,让大家提前一个月穿棉衣,这不是朝廷瞎折腾,是真的冷得没法等了。

连梅花都待不住了,盛唐时长安到处是梅花,元稹还写过“梅杏春尚小”,可到了北宋,北方人见了梅花都不认识,王安石还写诗笑说“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这背后其实都是气候变冷的锅。

杜甫怕是最有体会的,他晚年流落到长沙,本来以为南方冬天不会下雪,还写诗说“湖南冬不雪”,结果没几个月就遇上了“朔风吹桂水,大雪夜纷纷”。

又冷又病的他,第二年就死在了去岳阳的船上,说起来,杜甫的命也跟这变冷的天沾了点边,要是气候还像早年那样暖,他在南方或许能少受点罪,不至于走得那么早。

天变冷还不算,雨也变得不正常,要么旱得地里裂口子,要么就下大雨,黄河也跟着闹腾。

唐朝初年,黄河十年八年才决一次口,可到了中晚唐,几乎每十年就会决一次。

孟郊写过“积雨飞作风,惊龙喷为波”,就是说黄河发大水时,雨水裹着波浪像龙在喷水,老百姓的地被淹了,没粮食吃,日子根本过不下去。

更糟的是,天旱的时候还闹蝗灾,晚唐那几十年,蝗灾一次比一次凶,有的年份连闹六七年,蝗虫飞过来能把太阳都遮住,地里的庄稼全被啃光。

875年那回,濮州一带蝗灾最严重,王仙芝就是在那儿拉起队伍造反的。

本来老百姓就没饭吃,官府还不管,宰相竟跟唐僖宗说“蝗虫自己绝食死了”,陕州观察使崔荛更过分,见百姓哭诉旱灾,指着官署的树叶说“这还有叶,哪来的旱灾”,还把人打了一顿。

如此看来,老百姓不造反才怪,后来黄巢接过王仙芝的队伍,一路打到长安,把本就虚弱的大唐搅得更乱。

就这样,天变冷、黄河闹、蝗灾起、人造反,大唐就像一栋被虫蛀了的房子,撑了没多少年。

906年冬天,洛阳还出现了又打雷又下雪的怪事,转年,朱温就逼着唐哀帝让位,改国号为梁,大唐,就这么没了。

大唐灭亡不能全怪天气,唐玄宗后期昏庸、官员腐败也是大问题,但那场提前来的雪,确实是个开始,它像一个提醒,告诉人们就算是再强大的王朝,也扛不住自然环境的变化。

现在回头看,要是当时的人能早点意识到气候变了,或许能想办法应对,可那会儿没人懂这些,只能眼睁睁看着盛世慢慢变冷、变没。

来源:史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