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长和)宣布以228亿美元出售全球23国43个港口资产,创下全球港口交易史最高纪录。然而,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却在短短一个月内演变为中美战略博弈的焦点。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威胁,到中国反垄断机
——巴拿马运河交易风波折射全球化退潮危机
2025年3月,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长和)宣布以228亿美元出售全球23国43个港口资产,创下全球港口交易史最高纪录。然而,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却在短短一个月内演变为中美战略博弈的焦点。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威胁,到中国反垄断机构的紧急叫停,这场交易不仅暴露跨国资本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的脆弱性,更揭示了全球供应链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核心数据
交易金额:228亿美元(约合1657亿元人民币)覆盖范围:23国43个港口,199个泊位,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买方财团:美国贝莱德(BlackRock)联合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公司GIP、地中海航运(MSC)旗下码头投资公司(TiL)战略价值:交易完成后,贝莱德财团将控制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越中远海运(8.9%),跃居全球第三大港口运营商。交易结构
长和出售和记港口控股(HPHS)及和记港口集团控股(HPGHL)80%股权,但保留中国内地及香港的盐田国际、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等核心资产。据长和2024年财报,本次交易预计带来超190亿美元现金收益,集团净负债率将从23.6%降至18%以下,为近十年最优水平。二、风暴中心:巴拿马运河的政治地雷美国施压:2025年1月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称“巴拿马运河是美国遗产”,要求“收回控制权”。美国务卿卢比奥(Marco Rubio)同步施压巴拿马政府,指控长和1997年获得的港口特许权“违反宪法”,威胁启动制裁。巴拿马困局:2月26日,巴拿马总检察长宣布启动对长和港口特许权的违宪审查。尽管巴拿马总统科尔蒂索(Laurentino Cortizo)强调“尊重商业合同”,但迫于美国压力,最终同意重新谈判条款。
战略价值
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美国是其最大用户(73%),中国占11%。长和旗下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控制运河两端咽喉,2024年处理货物总值达4700亿美元。美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指出:“谁控制这些港口,谁就掌握了对运河的隐形影响力。”
商业逻辑
长和自2022年起启动“西退东守”策略,此前已以150亿英镑出售英国电网、以100亿欧元剥离欧洲电信塔资产。本次出售港口后,其在欧美的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将从52%骤降至18%。
政治考量
尽管长和强调交易“纯属商业决策”,但分析人士指出,李嘉诚此举实为规避中美对抗风险。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教授宋恩(Sean Sung)表示:“当基础设施成为大国博弈的武器时,跨国资本只能选择站队或撤退。”
四、连锁反应:监管叫停与市场震荡
中国反垄断审查
4月2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以“可能影响全球航运市场公平竞争”为由,紧急叫停交易。据《反垄断法》第26条,跨境交易若涉及“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即使无中国资产参与,监管机构仍有权审查。
资本市场震荡
股价暴跌:长和系四大上市公司(长实、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和黄医药)11日内市值蒸发781亿港元,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债券抛售:长和2027年到期美元债券收益率飙升至9.8%,显示市场对交易流产的担忧。国内批评声浪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振宇在《人民日报》撰文,指责李嘉诚“在关键领域配合美国战略收缩”。微博话题#李嘉诚脱钩中国#阅读量破12亿,网民称其“关键时刻抽身,愧对香港纳税人”。国际视角
贝莱德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声明:“交易旨在优化全球物流网络,无关政治。”中国驻巴拿马大使馆严正驳斥美方“中国控制运河”的指控,强调“中方始终尊重巴拿马主权”。中美博弈升级
美国:通过《2025年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法案》,要求审查外资对港口、电网等资产的控股。中国:加速推进“一带一路”港口布局,2024年新增投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二期、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扩建项目。全球化退潮信号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跨境并购额同比下降31%,地缘政治风险成为最大制约因素。正如《经济学人》评论:“李嘉诚的撤退不是个案,而是跨国资本在破碎世界中的生存样本。”
这场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全球化退潮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无论最终能否通过审查,其揭示的残酷现实已然清晰:当大国竞争凌驾于市场规则之上,任何资本巨擘都难以独善其身。而巴拿马运河的波涛中,或许正倒映着全球化黄金时代的最后余晖。
来源:快乐渴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