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魅力、漂亮……这些美好的词汇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代表着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所在。
青春、魅力、漂亮……这些美好的词汇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代表着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所在。
当一个女孩可以用身体换来填补欲望的金钱,这样的诱惑你能抵挡得住吗?
8月13日,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一起案件引发热议。
李女士(化名)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她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照片,却在某一天查看账号私信时,发现了一条“包养邀约”。
这位“金主”张某自称是黄金产业的大亨,虽然已经结婚但与妻子情感不和,所以需要找一位漂亮贴心的情人陪伴。
如果李女士答应,“金主”就承诺每个月给她2-5万的零花钱,并且送她手机、金条当做见面礼。
随后,“金主”就甩出一张购物截图,是他承诺买给李女士的手机。
李女士没有经受住大额礼物的诱惑,答应了这所谓的“包养”,并随后与张某见面,在酒店里发生了关系。
而张某也如约拿出了给李女士的金条,但金条不好变现,张某声称自己有一个朋友在附近开金店;
可以找他帮忙变现,但需要李女士购买两瓶五粮液作为礼物。
见到了真金白银,李女士对“金主”深信不疑,当场就购买了两瓶五粮液,并托张某转交。
然而一夜过去,李女士再向“金主”发消息询问变现事宜,却发现自己竟然被拉黑了!
匆忙之下,她将金条送去检测,结果更是晴天霹雳:金条是假货,购物记录是p图,自己是掉入了一场骗财骗色的高端陷阱!
而李女士的情况甚至还不是个例,张某在短短两个月内以相同的手法骗取7个受害人的财物;
这不禁令人无比痛心,这些女孩们怎么就轻易堕落了?
这样的骗局,到底给了普通女性什么样的教训?
普通女性堕落的开始,其实都是因为从小到大被塑造了一条隐形的、看似安全的“退路”。
“没钱不要紧,找个有钱的男朋友就好了。”
“没房没车不要紧,结了婚就好了。”
“女生工作稳定就行,不用太好,反正将来也是要嫁人的。”
一个女性的人生道路上埋伏着太多太多陷阱,这些陷阱无一例外都是在告诉一个女孩:
“你有退路,你有依靠,你有捷径可走。”
如果没钱了可以靠着找一个男朋友来继续生活,将情感关系统统变化为交易关系;
那么男朋友是年轻是老,关系的基础是爱情还是协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漂亮的女性可以出卖色相,年轻的女性可以出卖肉体,但这背后却是以牺牲自由、牺牲身体健康、甚至牺牲作为人的尊严为代价的。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的不幸在于她几乎被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
作为一个女性,你所看到的、所接触到的东西,如果都是告诉你求稳、求依靠、求不劳而获的话;
那么她就会“在这些鼓励里慢慢滑下去到达极乐”。
这并不是单指开头的“包养骗局”,对于普通女性来说,这样的骗局可能很远,但“依赖”的骗局却随处可见。
当一个女性全身心依赖另一个男性,希望通过自身的资源换取活下去的途径,那么不论这段关系的基础是什么,都与“包养骗局”的本质毫无差别。
网友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别以为自己聪明绝顶不会被骗,你只是还没有遇到为你量身打造的骗局。”
包括我们前面所说的,因为想要轻松、想要不劳而获放任自己堕落的那些女孩,全部都陷入了“既要又要”的陷阱。
当一个老太太被送了两格鸡蛋,她可能想:“会不会我还能拿到两包纸巾?”
当一个小孩被送了游戏道具,他可能想:“会不会我还能收到一个皮肤?”
当一个寻找盗版电影的大学生点进未知网站,他可能想:“下一个链接会不会是播放界面?”
当一个妻子拿到特价打折券,她可能想:“进店消费打折力度会不会更大?”
当个体的贪欲全方位覆盖,就会陷入“不可能三角”的悖论之中。
“不可能三角”的核心原则是“完美选项不可能存在,需要取舍平衡”,当同时存在三种资源需求时,绝对不可能将这三种需求同时满足。
例如,在理财领域,高收益、高流动性和高安全性是绝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而在婚恋领域,高颜值、高收入和高体贴度也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其实,“不可能三角”的底层逻辑并不是概率性问题,而是资源的稀缺性和目标——或者说贪欲的无限性。
只要我们收好自己的贪念,学会“见好就收”,任他再大风险,也叮不上我们这颗没有缝隙的蛋。
维持基本价值观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拉扯普通女孩滑向深渊的案例,其实很容易就能从中窥见一些避开陷阱的法则,那就是“维持基本价值观”。
心理学的道德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会追求“有道德、有基本价值观的自我”,具体表现为将美好道德品质视为自我概念的核心部分。
但这样的追求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内化”,也就是完全将道德和价值观融入自我,发自内心地去认同;
第二种则是“表征”,个体会倾向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道德以获取群体认同,而并非真正认可这些道德原则;
一旦诱惑或者利益足够,他们就会立刻抛弃道德和价值观,走向另一条道路。
作为一个有着基本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人,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去认同这些价值观,我们几乎就可以绕过很多针对于女性堕落的陷阱。
被包养?不劳而获?去做已婚人士的小三?用身体换取金钱?
对于毫无道德底线的人来说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生活。
或许有很多人并不认同普世价值观,但它经历过社会的磨炼和捶打;
早就已经成为了最适合当下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准则,它的作用根本不在于释放善意,而是在于保护你自己。
生活中的诱惑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一时的快乐,也可能是虚无缥缈的承诺;
诱惑本是一张一戳就破的纸,真正让它立起来的则是复杂又脆弱的人性。
或许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学会了: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