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广州的非洲人,他们如何做生意,如何生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22:39 1

摘要:穿拖鞋的尼日利亚大哥把一箱印着“Supreme”的T恤塞进面包车,顺手塞给司机一包辣条当夜宵。

“非洲人把广州小北当‘淘宝’,却把中国山寨货卖成了非洲刚需。

凌晨两点,小北的天桥底下还亮着灯。

穿拖鞋的尼日利亚大哥把一箱印着“Supreme”的T恤塞进面包车,顺手塞给司机一包辣条当夜宵。

十小时后,这批货会出现在拉各斯的市场,价格比正品低十倍,但图案一模一样——非洲兄弟管这叫“good enough”。

别笑,这生意养活了一整条街。

握手楼里的“劏房”月租800,没有窗,但离写字楼只有50米。

写字楼里,每个格子间都是一个小联合国:加纳人卖假发,马里人卖卫星锅,刚果人卖充电宝。

他们用散装英语砍价,最后成交靠的不是合同,是“我表弟上次也跟你买过”的江湖义气。

假货?

当然有。

但非洲商人会告诉你:正品太贵,穷人连假货都买不起。

山寨机100块,能打电话能听歌,坏了直接扔——这叫“修补贫穷”。

2014年埃博拉之后,夜市被拆了。

非洲人少了,但生意没停。

他们学会了用微信视频验货,用支付宝付定金。

越南的工厂成了新宠,成本比广州低三成,快递到广西只要三天。

有人干脆把老婆孩子接来,在佛山租仓库,雇中国客服,成了“正规军”。

文化冲突也升级了。

楼下肠粉摊的大妈学会用英文说“no spicy”,非洲教堂的周日礼拜吵到隔壁跳广场舞的大爷报警。

最后居委会想了个招:教堂唱诗班和广场舞队联合办中秋晚会,非洲人教跳Afrobeat,大妈教包饺子。

最魔幻的是,现在连非洲本土品牌都来找小北代工。

一个卢旺达老板订了5000双印着“Made in Africa”的拖鞋——其实出厂地在东莞。

他说:“非洲人信不过中国牌子,但信得过非洲牌子在中国造。

小北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个马甲。

从地摊到跨境电商,从握手楼到佛山仓库,非洲人还在用同一套逻辑:找到最便宜的货,卖给最需要的人。

全球化的高端会议谈供应链韧性,他们直接用手提袋和微信搞定了。

下次路过小北,别只盯着“山寨”两个字。

那箱印着LV的帆布包,可能是某个非洲大学生三个月的生活费。

来源:杨青梅爱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