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6 年冬,直隶保定府的寒风卷着雪粒子,刮得人脸上生疼。12 岁的冯玉祥裹着件打满补丁的单衣,蹲在淮军兵营的伙房外,盯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 —— 他爹冯有茂是营里的伙夫,每月挣的几两银子刚够一家人活命,这年冬天实在揭不开锅,只能让儿子来兵营当个 “补额”,混
壹
1896 年冬,直隶保定府的寒风卷着雪粒子,刮得人脸上生疼。12 岁的冯玉祥裹着件打满补丁的单衣,蹲在淮军兵营的伙房外,盯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 —— 他爹冯有茂是营里的伙夫,每月挣的几两银子刚够一家人活命,这年冬天实在揭不开锅,只能让儿子来兵营当个 “补额”,混口饭吃。
没人能想到,这个连件完整棉衣都没有的穷小子,后来会成为民国史上最传奇的 “布衣将军”:他没读过多少书,却能写出《我的生活》《我所认识的蒋介石》这样的自传;他出身底层,却三次倒戈改写历史,被人骂 “倒戈将军”,也被人赞 “爱国硬汉”;他一辈子节俭,吃饭只敢要两菜一汤,却在抗战时捐出全部家产,连夫人李德全的首饰都变卖了支援前线。
冯玉祥的苦,是从根上带的。1882 年秋,他出生在直隶青县冯家村(今属河北沧州),家里是世代贫农,爷爷靠给地主扛活为生,爹冯有茂年轻时练过几天武,后来投了淮军,混了个伙夫的差事。按冯玉祥在《我的生活》里写的,他小时候 “连喝口小米粥都是奢望”,家里穷到 “一间土坯房,四面漏风,冬天睡觉要裹着稻草”,7 岁就跟着爹去地里捡麦穗,9 岁开始给地主家放牛,10 岁时好不容易进私塾读了半年书,因为交不起学费,又被先生赶了出来。
1895 年,淮军裁汰老弱,冯有茂丢了差事,一家人只能靠典当度日。转年冬天,冯有茂托关系给儿子补了个 “兵额”—— 那时候清军兵营有个规矩,士兵去世或退伍后,名额可以暂时空缺,有人补上就能领半份军饷。12 岁的冯玉祥就顶着这个空额,每天去兵营打杂,晚上睡在伙房的草堆里,军饷大多被父亲拿去养家,自己只留几个铜板买红薯充饥。
这种日子过了两年,14 岁的冯玉祥正式入伍,成了一名清兵。他跟的第一个长官是淮军将领胡燏棻,部队驻在天津小站。按说当了兵该有口饱饭吃,可那时候的清军早就腐败透顶,军官克扣军饷是常事,冯玉祥每月能拿到的军饷还不够买双布鞋。他在自传里写过一件事:有次部队发军饷,管饷的军官故意少给了他二两银子,他去找军官理论,反被骂 “穷小子也敢来要钱”,还被扇了两个耳光。
这件事让冯玉祥记了一辈子。他后来常说:“我从当兵那天起,就知道当兵的苦,所以后来我当将军,从不克扣士兵的军饷。” 也是在小站当兵时,冯玉祥遇到了第一个贵人 —— 营官陆建章。陆建章见这小子机灵,又肯吃苦,就把他调到身边当勤务兵,还教他读书写字。冯玉祥知道机会难得,每天晚上等别人睡了,就借着油灯的光认字,《三字经》《百家姓》都是那时候学的,后来还能读《孙子兵法》《论语》,全靠这段时间的苦读。
1902 年,陆建章调任北洋新军第六镇协统,把冯玉祥也带了过去,还给他补了个正兵的名额。这一年,冯玉祥 20 岁,身高已经长到 1 米 8,体格健壮,又识些字,很快被提拔为副目(相当于副班长),后来又升为正目(班长)。也是在这一年,经陆建章介绍,冯玉祥娶了当地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刘德贞,成了家。
按说日子该往好了过,可冯玉祥的脾气却越来越 “倔”。那时候的北洋新军,军官大多吃喝嫖赌,士兵也跟着混日子,冯玉祥却不一样: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嫖娼,每天除了训练,就是读书,还带着士兵们一起打扫营区,帮老百姓挑水砍柴。有人笑他 “假正经”“作秀”,他却不在乎:“当兵的就得有当兵的样子。”
这种 “倔脾气”,后来成了他一辈子的标签。而这种“作秀”,他也坚持了一辈子。
贰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北方,全国震动。这时候的冯玉祥已经是北洋新军第二十镇的管带(相当于营长),部队驻在河北滦州。二十镇的统制(相当于师长)张绍曾是个有革命思想的人,想率部响应起义,冯玉祥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军官也积极支持,可没想到张绍曾后来被清廷收买,临阵退缩了。
冯玉祥不甘心,就跟革命党人王金铭、施从云等人秘密筹划,决定在滦州发动起义。1912 年 1 月 2 日,起义军宣布成立 “北方革命军政府”,推王金铭为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总参谋长。可起义军刚占领滦州城,就遭到清军的重兵围剿,王金铭、施从云壮烈牺牲,冯玉祥因为被清军将领曹锟暗中保护(曹锟是陆建章的把兄弟,看在陆建章的面子上放了冯玉祥一马),才侥幸逃脱,被革职查办后,遣送回原籍。
这次起义失败没有吓到冯玉祥,反而让他彻底看清了清廷的腐朽,也让他明白: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光靠几个人的热血是不够的。他在自传里写:“滦州起义失败后,我躲在老家的地窖里,想了很多天。我觉得中国要救,就得有一支真正为老百姓打仗的军队,而不是为皇帝、为军阀卖命的军队。”
没过多久,冯玉祥就被陆建章召回部队。1912 年秋,陆建章出任左路备补军统领,任命冯玉祥为第二营营长,让他去河北景县招募士兵。冯玉祥这次招募跟别人不一样:他不招地痞流氓,专招贫苦农民和破产手工业者,还跟士兵们约法三章:一不许克扣军饷,二不许打骂士兵,三不许欺压百姓。他还亲自给士兵上课,教他们认字,讲爱国道理,这支队伍后来成了冯玉祥的 “嫡系”,也就是著名的 “西北军” 的雏形。
从 1912 年到 1924 年,冯玉祥的部队不断壮大,他也从营长升为旅长、师长、军长,最后成了 “西北边防督办”,控制了甘肃、陕西、宁夏、青海等省,手下有 20 多万军队,被人称为 “西北王”。这十几年里,他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也因为三次 “倒戈”,得了个 “倒戈将军” 的外号:
第一次倒戈是 1915 年,袁世凯称帝,冯玉祥率部参加 “护国战争”,倒袁;
第二次倒戈是 1917 年,张勋复辟,冯玉祥率部进京,讨伐张勋;
第三次倒戈是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率部从热河前线回师北京,囚禁了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推翻了直系政府,还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史称 “北京政变”。
很多人骂冯玉祥 “反复无常”,在我之前聊他饮食的文章里,还有人称他为“民国吕布”,可他在自传里解释:“我倒戈不是为了自己当官发财,是为了国家。袁世凯称帝,是背叛民国;张勋复辟,是想让清朝复活;曹锟贿选总统,是腐败透顶。这样的人,我不能跟他们走。”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把自己的部队改名为 “国民军”,还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1924 年 12 月,孙中山抵达北京,冯玉祥亲自去车站迎接,两人一见如故。孙中山对冯玉祥说:“中国要统一,要富强,就得实行三民主义,联合工农大众。” 冯玉祥深受启发,后来多次表示:“孙中山先生是我最敬佩的人,他的三民主义,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可好景不长,1925 年 3 月,孙中山病逝,冯玉祥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与此同时,奉系军阀张作霖、直系军阀吴佩孚联合起来对付国民军,冯玉祥的部队节节败退,最后他被迫宣布 “下野”,去苏联考察。
在苏联的半年里,冯玉祥看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他在《我的生活》里写:“在苏联,我看到工人和农民当家作主,没有地主压迫,没有资本家剥削,这才是我想要的中国。” 回国后,冯玉祥宣布加入国民党,率部参加北伐战争,他的西北军成了北伐军的重要力量,先后攻克了郑州、开封、徐州等重镇,为北伐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叁
1927 年,北伐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可国民党内部却发生了分裂。那段时间,冯玉祥每天都在痛苦中挣扎(此处有删减)。最后他把部队内一些人 “礼送出境”。比如邓小平,当时在冯玉祥的部队里当政治部主任,冯玉祥给了他一笔路费,让他安全离开。
这件事成了冯玉祥一辈子的遗憾。后来他跟人说:“那时候我太糊涂了,以为跟国民党合作就能统一中国,没想到蒋介石是个独裁者,比以前的军阀还坏。”
1928 年,北伐胜利后,冯玉祥的部队发展到 40 多万人,成了国民党内实力最强的军阀之一。可蒋介石担心冯玉祥势力太大,威胁自己的统治,就开始想方设法削弱他的力量:先是把冯玉祥的地盘从河南、陕西调到甘肃、青海这些偏远地区,然后又克扣军饷,挑拨冯玉祥跟其他军阀的关系。
1929 年,冯玉祥忍无可忍,宣布反蒋,爆发了 “蒋冯战争”。可由于冯玉祥的部下被蒋介石收买,临阵倒戈,战争只打了一个多月,冯玉祥就失败了,被迫再次下野。1930 年,冯玉祥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发动了 “中原大战”,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双方投入了 100 多万兵力,打了半年多,最后还是蒋介石获胜,冯玉祥的西北军彻底瓦解,他成了一个没有军队的 “光杆将军”。
从权力的顶峰跌落,冯玉祥没有消沉。他把精力放在了办学和慈善事业上,在泰山办了一所 “武训小学”,专门招收贫苦农民的孩子,学费、生活费全免。他还在泰山隐居期间,写了《我的生活》《中国国民革命史》等书,反思自己的一生,也揭露国民党的腐败。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爆发,日本侵占东北,冯玉祥再也坐不住了。他多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出兵抗日,可蒋介石却坚持 “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采取妥协政策。冯玉祥愤怒地说:“蒋介石是个亡国奴!他不抗日,我来抗!”
1933 年,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自任总司令,招募了 10 多万爱国官兵,包括不少共产党员和东北义勇军。他还通电全国:“有一分力量,尽一分力量,大义所在,死而后已”。
同盟军成立后,先后收复了多伦、康保、宝昌等失地,这是 “九一八事变” 后中国军队第一次从日军手里收复失地。可蒋介石却把同盟军视为 “叛军”,派军队围剿,还断绝了补给。冯玉祥在日记里写:“我抗日,蒋介石却打我,这是什么道理?中国要亡在这样的人手里了!”
最终,抗日同盟军在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双重夹击下失败,冯玉祥再次下野。可他没有放弃,继续在全国各地奔走,呼吁抗日,还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捐了出来,支援前线。他说:“我冯玉祥就是饿死,也要跟日本人干到底!”
肆
1937 年,“七七事变” 爆发,全面抗战开始。蒋介石迫于压力,邀请冯玉祥出任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上海、江苏一带的抗战。冯玉祥虽然知道蒋介石不信任自己,还是毅然上任,他在前线指挥部队奋勇杀敌,可蒋介石却处处掣肘,不给补充兵力和弹药,还把他的部队调去打硬仗,让嫡系部队躲在后面。
没过多久,冯玉祥就被调离了前线,改任 “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成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可他还是闲不住,每天都去各地视察部队,给士兵们讲话,鼓励他们抗日。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动员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据统计,抗战期间,冯玉祥动员的捐款超过了 1000 万元,还募集了大量的粮食、衣物等物资。
(此处有一段,已删除)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冯玉祥以为中国终于可以和平建国了,可蒋介石却很快发动了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冯玉祥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在公开场合多次批评蒋介石的内战政策,还写了《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揭露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腐败行为。
蒋介石对冯玉祥又恨又怕,先是把他软禁在重庆,后来又强迫他去美国 “考察水利”。1946 年,冯玉祥带着夫人李德全和女儿冯弗能,登上了去美国的轮船。他在日记里写:“我去美国,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向全世界揭露蒋介石的罪行,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支持。”
在美国的两年里,冯玉祥四处演讲,控诉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和独裁统治,还发起了 “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 的运动。1948 年,冯玉祥接到邀请,准备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计。他兴奋地说:“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了!”
可没想到,1948 年 9 月 1 日,冯玉祥乘坐的 “胜利号” 轮船在黑海航行时,突然发生火灾,冯玉祥不幸遇难,享年 66 岁。据夫人李德全回忆,火灾发生时,冯玉祥还在船舱里整理文件,他把重要的资料交给李德全,让她先逃生,自己却被浓烟呛倒,再也没有出来。
冯玉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争议。有人骂他 “倒戈将军”,说他反复无常;有人赞他 “爱国硬汉”,说他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可不管怎么说,冯玉祥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 —— 他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一辈子都在为底层百姓谋福利;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 —— 他想建立一个统一、富强、民主的中国,哪怕为此付出一切。
正如他在《我的生活》里写的:“我冯玉祥一辈子没什么本事,就想做个好人,做个爱国的人。我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伍
直到今天,冯玉祥身上的争议也没断过。有人翻着他三次倒戈的履历,骂他是 “民国吕布”(此前文章里许多读者就是这么点评他的,所以才写了本文),说他反复无常;张学良晚年回忆时,直言他 “手段狠”“说话没准头”;还有人觉得他的 “两菜一汤” 是装出来的节俭,办武训小学是为了博 “爱民” 的名声,连他捐家产抗日,都被揣测是 “作秀给外界看”。
可评价一个人,终究要 “做事论迹不论心”。不管他心里藏着多少权衡,不管旁人怎么说他 “虚伪”“算计”,有些事他实实在在做了:当将军时,他没像其他军阀那样克扣士兵军饷,士兵们能拿到手的粮饷,比同期北洋部队多。
在泰山办武训小学时,他真的让穷人家孩子免费读书、管饭,不是摆几天摊子就撤;抗战时,他把家里的田产、古玩全卖了,连李德全的首饰都没留,凑的钱全送往前线;察哈尔抗日时,他带着一群装备落后的士兵,硬是从日军手里收复了多伦,那是 “九一八” 后中国军队第一次实打实夺回失地 —— 这些事,不是喊口号,不是写在纸上,是落在了百姓、士兵、家国的实处。
他或许不是个完美的 “好人”,身上有太多军阀的复杂、现实的算计,但他的行为,终究没背离 “为百姓争口饭、为国家扛点事” 的底线。不管后人怎么评说他的 “心”,他的 “迹”,终究在民国那个混沌的年代里,留下了几分实在的温度。
也正因如此,在冯玉祥去世后,多位开国领袖才都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一生。1953 年,冯玉祥的骨灰被运回祖国,安葬在泰山脚下 —— 这个他曾经隐居过、办学过的地方,俯瞰着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土地。
来源:六得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