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9日傍晚,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热龙乡查琼岗日山脊,三段式环保彩烟在项目团队的倒计时声中升空。
一、六分钟彩烟点燃舆论:时间、地点、人物皆敏感
2025年9月19日傍晚,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热龙乡查琼岗日山脊,三段式环保彩烟在项目团队的倒计时声中升空。
主办方提供的航拍画面显示,一条彩色烟带随山脊蜿蜒约数千米,现场视频在微博、抖音等平台迅速传播,播放量于24小时内突破亿次。
由于活动紧邻“九一八”纪念日且以“龙”为创意主题,社交平台出现“炸龙脉”等猜测。个别网友更将项目与“细菌实验”关联。
中新网9月21日援引主办方声明澄清:现场未采集任何生物样本,活动与境外机构无公开合作记录,相关说法无事实依据。
二、权威媒体三连问:环评、审批、监管全链条受审
新华社21日播发《喜马拉雅烟花秀三问》指出:
1、燃放材料是否按高原环境承载力评估?
2、审批环节是否真正落实“生态保护第一”?
3、残留物回收与长期监测方案何在?
人民日报客户端22日评论认为,艺术创作应“敬畏自然,抚慰人心”,商业化参与“更应有规矩和界限”,不能“只图哗众取宠”。
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23日回应,已联合林草、文旅、公安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项目环评程序、火药用量、残留物回收及动植物影响进行全流程核查,结果将在30个工作日内公布。
三、高原生态专家:草毡层十厘米,破坏恢复需数十年
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师杨旭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查琼岗日地处高寒草甸与流石滩过渡带,平均海拔约4500—5500米,每年植物生长期不足90天。
高原生态专家顾有容告诉新华社,当地土壤结构不稳定,地表覆盖的草毡层平均厚度约10厘米,由密集交织的草根与有机质构成,具有固碳、保水、防风蚀功能;其下方是几乎不含微生物的贫瘠母质层,一旦被外力震裂,植被恢复需约几十年至百年,且可能伴随小规模滑塌风险。
专家同时提醒,项目团队声称的“翻土修复”若操作不当,反而会将表层污染物压入深层土壤,造成二次生态负荷。
四、作家李娟凌晨发声:真正的大地艺术不应留下痕迹
《我的阿勒泰》作者、新疆作协副主席李娟21日凌晨在微博发文《气得编不出标题》,指出:
把“大地艺术”当遮羞布,实质是“傲慢贪婪地伤害大地”;
真正的大地艺术应短暂、无痕迹,而非改变山脊。
该文两小时内获百万阅读量,被大量转发。
李娟在文中回忆,七八年前曾被问及对蔡国强烟花装置的看法,当时她就表示“对所有刻意追求规模、追求效果的创作保持警惕”,并强调“真正伟大的作品只是经过大地,从不改变大地”。
此番表态被不少网友视为“理性批判”的代表声音。
五、大V卷入:现场打卡照反成“翻车”证据
活动当日,拥有千万粉丝的科普博主“水哥”王昱珩等多名户外头部KOL在现场观摩并发布打卡照。
事件反转后,其评论区出现“环保人设崩塌”“吃着环保饭却围观炸山”等质疑。
王昱珩团队23日回应新华社称“正在了解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但未正式道歉或删除现场照片。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二十余位户外博主宣布终止与品牌方的短期合作,行业大规模解约并未出现。
法律人士提醒,公众人物参与商业活动前应尽合理审查义务,若项目最终被认定违规,代言人可能面临连带责任风险。
六、股价与退货:市场反应尚处可控范围
公开行情显示,活动合作方母公司股价在事件发酵后连续两日下跌,最大单日跌幅约4.2%,市值蒸发约数十亿元,但未出现恐慌性抛售。
个别电商平台出现“退货”关键词,品牌方客服称“目前退货率与平日持平”,并未披露具体销售数据。
公司声明表示,已邀请第三方机构全程核查生态影响,若确认损害,将“无条件配合修复并承担相应费用”。
安踏集团投资者关系部亦公告,将依据调查结果“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七、调查组取样完成:若违规将启动生态索赔
日喀则市政府23日通报,联合调查组已完成现场土壤、水体、植物根系等22项取样,重点复核环评程序、火药用量、残留物回收及动植物影响。
通报强调,如存在未批先建、超量燃放、虚假报告等违法行为,将依法依规对项目主体、评估机构及审批责任人追责,并启动生态索赔。
生态环境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管中心同步派员督导,确保调查客观公正。
法律专家指出,按照《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第五十条,造成生态功能退化的,责任方需承担修复费用或缴纳生态赔偿金,数额可能参考损害面积与恢复成本综合计算。
八、制度反思:如何防止下一场“高原烟火”?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王灿发认为,事件暴露出高原特殊区域尚缺专门准入标准,“环评报告公开力度不够,公众参与缺位,是谣言滋生的温床”。
他建议,省级政府可制定“高海拔生态脆弱区活动负面清单”,把爆破、燃放、越野拉力等纳入严格限制范围,并强制要求第三方评估机构公开原始数据。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张文涛则呼吁,建立“谁审批谁终身负责”的追溯机制,对因失职导致生态破坏的公职人员启动终身追责,倒逼审批环节真正守住红线。
九、结语:烟花散去,制度与良知不能散
一场约六分钟的彩烟,让“艺术创意与生态底线”成为公共议题。
舆论的愤怒、专家的忧虑、作家的谴责,归根结底指向同一诉求——让创意回归创意,让红线仍是红线。
等待调查结论的同时,社会更需要一套公开透明的高原活动审批流程、一份可量化的生态补偿方案,以及一条真正被敬畏的“龙脉”。
唯有把“生态优先”写进行动,而非口号,这场风波才能从“翻车现场”升级为“制度补丁”,为后来者划定不可逾越的边界,也为青藏高原留下永续的宁静与圣洁。
来源:玉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