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清朝呢?三百年里,有封爵的宗室还不到一成,而且在爵位授予上也相当严格。
之前我写过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宗室制度。
其中唐朝和清朝,算是几个大一统王朝中,宗室制度比较严格的朝代。
比如唐朝,不管是谁,出了五服,就得自谋生路。
奥斯曼帝国
而清朝呢?三百年里,有封爵的宗室还不到一成,而且在爵位授予上也相当严格。
强如铁帽子王,铁的是爵位而不是本人,稍有不慎,就是削爵的下场。
但要是和奥斯曼帝国比起来,唐朝和清朝的宗室制度算是和温和了,毕竟宗室就算没有爵位,但至少也是衣食无忧。
而奥斯曼帝国呢?别说爵位了,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换句话说,在奥斯曼残酷的继承法下,只要不当皇帝的皇子,下场就是死。
能在医学不发达的中古时代,玩这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位继承法,居然能传承了五百年,属于胆大命好。
当然,一开始的奥斯曼帝国还是很温情的。
奥斯曼人起源于哪里,一直都是众说纷纭。
有传言说奥斯曼的先祖是《圣经》中的先知诺亚,又有传言是来自于乌古思部落等等。
而根据后世历史学家推测,奠定奥斯曼帝国基础的埃尔托格鲁尔,仅仅是一个出身不明的指挥官而已,因抵御拜占庭帝国而来到了马尔马拉海峡北部。
马尔马拉海峡和伊斯坦布尔
此时拜占庭帝国已经衰弱,埃尔托格鲁尔趁机掠夺了大量的土地,并由此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接管了其政权。
靠东征西讨,奥斯曼吞并了不少小部落,而在不断征服中,又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些部落,也就是后世熟知的奥斯曼人。
1300年,奥斯曼自称苏丹,为奥斯曼一世。
次年,奥斯曼一世在巴法翁战役中击败了拜占庭帝国,侵占了拜占庭重要的卑斯尼亚平原。
1317年奥斯曼攻占布鲁沙城,拜占庭帝国彻底失去了在小亚细亚的统治。
由此,奥斯曼帝国开始崛起。
奥斯曼一世
奥斯曼一世去世后,将苏丹的位置留给了儿子奥尔汗。
但奥尔汗认为兄弟阿拉丁·帕夏的能力不比自己差,打算将奥斯曼帝国一分为二,两个兄弟都当苏丹,永为兄弟之国。
但阿拉丁·帕夏认为,奥斯曼帝国之所以可以崛起,就在于大家团结一心。
要是分国,会被周围强敌逐一击破,因而坚决反对兄弟的分国计划。
既然兄弟不肯当苏丹,奥尔汗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其担任维齐尔。
所谓维齐尔,其实就是帝国宰相,相当于自己在外征伐,兄弟主政内务
有道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奥尔汗在外期间,几乎控制了整个安那托利亚的西北部,威震巴尔干半岛。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奥尔汗之后,继位的是小儿子穆拉德一世。
至于大儿子苏莱曼,因打猎的时候,不小心从马上摔下重伤而死,苏丹的位置有且只有小儿子这个选择。
穆拉德一世掌权期间,几乎控制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也让不可一世的拜占庭帝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
可惜在征讨塞尔维亚联军期间,遭到刺杀而死,权力交给了儿子巴耶济德一世。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奥斯曼帝国开启了宗室内讧。
为防止弟弟上位,巴耶济德一世刚坐上苏丹的宝座,就立即绞杀了弟弟,理由是防止弟弟政变。
巴耶济德一世
至于他弟弟有没有政变不知道,但从前几任的皇位继承来看,奥斯曼帝国的确缺乏完善的继承制度。
当时中亚的一些国家,要么效仿塞尔柱帝国,名义上苏丹是有权钦定下一任继承人。
要么效仿蒙古人,分封兀鲁斯,每个儿子各个都能分牧场,也就时领地。
至于奥斯曼帝国呢?则采取分封制,而且是权力很大的那种,即西晋那种实权封地。
由于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苏丹会派儿子到各地进行统治,所有的皇子都有自己的军队、新政机构和宫廷,相当于自成一体的小型王国。
一方面是替帝国消化刚刚吞并的版图,一方面也是让皇子们积累经验。
一方面是替帝国消化刚刚吞并的版图,一方面也是让皇子们积累经验
日后登位的皇子,其重要幕僚,都是在其皇子时代培养起来的。
但苏丹也知道,分封很容易引发内战,贻害无穷,所以坚持采取单一继承制,也就是效仿塞尔柱帝国,即在位苏丹钦定下一任继承人。
要是皇子没有野心还好,一旦不服,必然会夺位,就好比八王之乱一样,会陷入长期夺位的内战。
事实上,在巴耶济德一世被俘之后,奥斯曼帝国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夺位内战。
而巴耶济德一世被俘,其实遇到了另一个霸主帖木儿,也就是打算和朱棣一争高下的那个帖木儿。
帖木儿帝国的扩张
1405年,帖木儿在出征明朝途中病逝,至于老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则在1403年去世。
奥斯曼帝国苏丹位置空悬,巴耶济德一世几个儿子自然都想染指。
先是二皇子伊萨被三皇子穆罕默德杀死,后是四皇子穆萨征讨大皇子苏莱曼,将其杀死。
而杀死苏莱曼后,穆萨自称奥斯曼帝国苏丹,和已经自立的穆罕默德分庭抗礼,双方斗的昏天暗地,但始终没打过。
不得已,穆罕默德和拜占庭帝国结盟,成功击杀穆萨。
至此,穆罕默德成为新一任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即穆罕默德一世。
穆罕默德一世去世前,将苏丹位置留给了儿子穆拉德二世。
鉴于穆罕默德一世上位前绞杀了弟弟,穆拉德二世弟弟穆斯塔法也害怕自己老哥有样学样,就在拜占庭帝国的怂恿下叛乱,失败后,终究没能逃过被杀的命运。
前两位苏丹都处死了亲弟弟,新继位的穆罕默德二世当了苏丹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处死弟弟,哪怕这个弟弟还在襁褓之中。
至此,奥斯曼帝国兄弟不再温情,而是互相视为对手。
穆罕默德二世的扩张
1481年,穆罕默德二世去世,新一任苏丹是巴耶济德二世,其弟弟杰姆不甘心被杀,自称苏丹,宣布夺取皇位,结果战败被囚,死于那不勒斯的一所监狱。
而在巴耶济德二世晚年,自己两个儿子塞利姆和艾哈迈德又为皇位大打出手,最终塞利姆打赢并处死艾哈迈德,而后逼迫父亲退位,是为塞利姆一世。
塞利姆一世一继位,就立即处死了剩余的兄弟考尔库德以及五个侄子,就是防止有人觊觎皇位。
甚至更进一步,亲手处死了除儿子苏莱曼大帝之外所有的儿子和女儿,一度让苏莱曼大帝成为其独子,可谓是心狠手辣。
苏莱曼大帝
也难怪塞利姆一世有个外号叫“冷酷者”,能亲手处死儿子,能不冷酷吗?
说白了怪塞利姆一世冷库的原因,就是为了消灭宗室。
毕竟按照传统,宗室要是分封土地当了世袭贵族,这就和奥斯曼的政治理念“苏丹是土地的唯一主人”相悖了。
所以一开始,奥斯曼帝国苏丹只是处死反叛的兄弟。
到后来开始罗织罪名处决兄弟,到最后演变成兄弟相残甚至父子相杀,尤其是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爆发了兄弟相残和父子相残这种人间悲剧。
苏莱曼大帝一生生了8个儿子,仅有4个儿子活到其晚年,分别是穆斯塔法、塞利姆、巴耶济德以及吉汉吉尔。
这其中,只有穆斯塔法不是皇后许蕾姆所生。
许蕾姆
可偏偏穆斯塔法又是长子,有着优先的继承权,一旦让他继位,自己三个儿子的下场都是死。
而穆斯塔法呢?又是几个皇子中公认最有才能的一位,还得到了当朝维齐尔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的支持。
为避免儿子都是死的悲剧,许蕾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削弱穆斯塔法的地位,甚至煽动苏莱曼大帝处死了帕尔加勒·易卜拉欣,让自己的女婿吕斯泰姆取而代之。
只是扳倒穆斯塔法的支持者还不够,许蕾姆想要一劳永逸解决穆斯塔法。
1552年,吕斯泰姆出征波斯期间,先派人去苏莱曼大帝报告,说士兵认为,现在的奥斯曼帝国需要一位更年轻的皇子来带领他们,而后又散布谣言,说穆斯塔法已经接受这个建议。
一听有人要夺位,苏莱曼大帝哪里能忍?立即将穆斯塔法召过来,想要听听他的解释。
问题是穆斯塔法要是真来,又被处死的风险,不来,就坐实了要上位的罪名。
思来想去,还是赌一把,去父亲那边解释一些,结果到了之后,苏莱曼大帝直接处死了他。
晚年的苏莱曼大帝
得知同父异母的老哥惨死,吉汉吉尔不久就因伤心过度去世。
至于剩下的两个儿子,巴耶济德和塞利姆,又为了争夺皇位而大打出手,最终巴耶济德及其四个儿子被杀,塞利姆成为苏莱曼大帝唯一的继承人,即塞利姆二世。
苏莱曼大帝接见大使
而在塞利姆二世之后,处理皇子成为家常便饭。
穆拉德三世继位,绞死自己五个兄弟;
穆罕默德三世继位,处死十六个兄弟;
但穆罕默德三世去世之后,鉴于两个儿子都比较幼小,万一处死另一个,继位的又活不长,奥斯曼帝国可就断了传承。
于是继位的艾赫默德一世改杀为囚,将老弟穆斯塔法囚禁于后宫。
果然,艾哈迈德一世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只能找穆斯塔法继承。
穆斯塔法
但因为长期软禁,导致穆斯塔法心智失常,差点奥斯曼帝国世系面临中断的风险,而在穆斯塔法一世之后,彻底改杀为囚。
软禁算是从源头上掐断了内战的可能,也让父子兄弟关系正常了许多。
虽说得以活命,但却不得不面临我之前写的杨吴宗室的悲剧。
南唐建立后,徐知诰将杨吴宗室都囚禁在海陵永宁宫,派重兵把守,他们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在永无宁日的关押中,杨吴宗室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不知道徐知诰到底杀不杀让他们,什么时候杀他们,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徐知诰此举就是钝刀子割肉,不见血,活活折磨他们。
苦熬十四后,这帮前朝宗室还是被杀,属实悲惨。
说回奥斯曼帝国这里,长期被软禁的皇子过的生活其实也都差不多。
为避免他们篡位,这帮没能当苏丹的皇子长期与世隔绝,且时时刻刻担心上位的苏丹会不会在此处死他们,因而每天的生活都是处于恐慌之中。
而侥幸摆脱囚禁生活,被拉上苏丹位置的皇子,又因为长期压抑,导致身体、精神和心理上嫉妒不正常,加上没有机会学习治国的经验,很容易被太后或者禁卫军操纵。
因此上位后每日都是吃喝玩乐,不思治国。
1815年的奥斯曼帝国
而一旦有人不满苏丹,甚至直接重新换一个,由此导致了所谓的禁卫军继承法,通俗一点,就是唐朝后期的宦官拥立。
至此,导致奥斯曼帝国一天比一天衰弱。
最惨的是,在当皇子期间,虽说可以娶妻,但一旦生下孩子,都会被残忍处死。
因此,所有的皇子都没有后代,哪怕是从高墙出去的苏丹,也是没有皇子的。
要是新苏丹生不出儿子,或者被禁卫军操控更换新苏丹,又只能从软禁的皇子里找。
而软禁的皇子又和其之前一样过着同样的生活,上位后和之前没什么两样。
长期下去,奥斯曼帝国迟早要崩,能坚持五百年,属实难得了。
可以说不管前期还是后期当奥斯曼帝国的皇子,其实都挺惨的。
参考资料:
黄维民:《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商务印书馆,2002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