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五谷丰登。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属于亿万农民的节日,是对农业发展的礼赞,是对勤劳奋斗的致敬,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今年的丰收节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突出农民主体,回应民生期盼,充分展现了农业农村现代
本报评论员 刘彤
金秋九月,五谷丰登。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属于亿万农民的节日,是对农业发展的礼赞,是对勤劳奋斗的致敬,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今年的丰收节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突出农民主体,回应民生期盼,充分展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
农业丰收托举国家发展之基。“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攀升,去年更是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实现历史性跨越。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500公斤,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被牢牢守住。这不仅是对农业从业者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更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强支撑。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业发展正不断突破传统边界,向着更广阔的生物资源领域延伸。新型食品、生物育种、功能性农业等不断推陈出新,藻类养殖技术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一批高质量、高营养的食品原料走上百姓餐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出累累硕果。
农民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农民是丰收节的主角,是美好生活的开创者。今天的农民不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者,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科技的践行者,是农村电商、直播带货、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各地丰收节活动纷纷邀请农民参与庆典、评选“最美新农人”、组织农事体验,真正做到了“农民唱主角、农民享成果”。在共享美好生活的进程中,农民的获得感日益增强。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田间地头,走向千家万户。一批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正在兴起,推动农村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拓宽农民增收路径。现代食品工业链条延伸至乡村,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
丰收硕果助力全民健康生活。丰收的意义不仅是“粮满仓”,更在于“餐满味”“食满质”。随着我国农业科技与食品工业的深度融合,城乡居民餐桌愈发多样化、营养化、健康化。专家测算表明,我国居民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营养结构日趋均衡合理。从杂粮杂豆到功能性食品,从有机蔬果到植物蛋白,从冷链物流到食品追溯系统,食品产业链全面升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食品的美好期待。越来越多绿色、安全、优质的中国食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农业的实力与风采。
丰收文化铸就乡村振兴新品牌。丰收不仅是农业的季节性成果,更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延续。今年的丰收节深入挖掘各地农耕文化资源,融合非遗展演、丰收美食、农具技艺、民俗赛事等活动,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文化IP,讲好中国农村故事,传播乡土文化自信。通过打造“丰收品牌”,各地积极发展农文旅融合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也让农民真正参与到了产业链、价值链中,享受到了文化振兴和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
礼赞丰收,是致敬农民的辛勤汗水,是肯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路径,是拥抱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光明未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全民共襄的盛会,一个农业强国征程上的里程碑。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续写更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篇章,共享美好生活,共筑中国梦。
《中国食品报》(2025年09月23日01版)
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