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嗒嗒”,指尖翻飞,代码生成,是智慧与逻辑的脑力博弈;“滋滋”,火候严控、调味精准,是传统与创新共舞的火上“芭蕾”;“嗡嗡”,辨毫厘、精操控,钢铁部件完美咬合,是匠心与专业对话的指尖旋律……
听!赛场上的技能成才好声音
“嗒嗒”,指尖翻飞,代码生成,是智慧与逻辑的脑力博弈;“滋滋”,火候严控、调味精准,是传统与创新共舞的火上“芭蕾”;“嗡嗡”,辨毫厘、精操控,钢铁部件完美咬合,是匠心与专业对话的指尖旋律……
9月19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正式开幕!3420名顶尖选手齐聚一堂,在106个赛项中展开激烈角逐。
赛场内,“新”声澎湃
无人机系统、智慧安防技术等赛项首登赛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赛项占比超过50%。
走进智慧安防技术项目比赛现场,一股紧张的氛围扑面而来:选手们眼神专注、眉头紧锁,时而快速敲击键盘,时而俯身调试设备……每一个细微的操作,都在编织着一张看不见的安全之网。
“智慧安防融合了高清视频监控、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等多种先进技术,对选手的技术整合与创新应用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广州市技师学院人工智能产业系副主任张鹏然介绍。
据了解,当前智慧安防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其中,AI算法工程师、智能系统架构师等高端技术岗位人才供需持续紧张。张鹏然十分看好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并迫切地希望,“通过大赛的示范引领,促进更多相关领域人才涌现出来。”
聚焦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发展需求,本次大赛首次设立了7个乡村振兴专项赛项,为乡村人才培育与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中式烹调(羊肉烘烤)项目就是其中之一。项目裁判长、新疆塔林鼎尚餐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白玉清对此十分感慨,“这次大赛新增了中式烹调(羊肉烘烤)赛项,对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促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7月,人社部发布了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烧烤料理师”就名列其中。“能参加大赛,说明我们新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参赛选手张祥国倍感振奋、信心十足,“我希望能通过全国技能大赛这个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式烹调的魅力,让这门老手艺在新时代继续飘香!”
顺应时代,拥抱变化,传统赛项也增设了新“考点”,对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赛场,两个完全封闭的神秘“小黑屋”格外引人关注。原来,“小黑屋”内设有赛项的“神秘任务”——题目比赛当天公布,只有当机器人进入“小黑屋”实际测试时,才能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调试。
裁判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级实验师郑桐向记者揭秘,“自主移动机器人对路径规划的依赖性极高,这也意味着,选手必须具备极强的快速问题诊断、程序迭代优化以及临场决策能力,才能在高压下顺利完成任务。”
赛场外,“心”声共鸣
有企业负责人亲自跑到现场看比赛、选人才。中山市鹰飞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斌,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就为公司觅得了良才。尝到了甜头的他,这一次早早地就来到了赛场,在汽车喷漆、车身修理两个项目周边反复转悠。
他坦言,“缺少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是当前困扰企业的难题之一。通过大赛走出来的人才,能力、品质、心智等方面都经过了严苛磨炼,我们十分看好!”
还有学生跨省来现场观摩学习。李青龙和郑九洲是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头天晚上从芜湖出发,坐了一夜“硬座”,第二天凌晨5点才到郑州,9点就来到了比赛现场。
“那个选手在上嵌入式型材支架螺丝……”“看他扳手的角度,太精准了!”两人踮着脚、凑着头,小声讨论选手的操作,一站就是半个钟头。
他们眼里闪着光,“这些技术能手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他们,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加明确的、向上的成长成才路径!”(冯南)
脑力激荡,绘技能强国新图景
赛场内选手比拼如火如荼,会场中思想碰撞热烈激昂。9月20日,作为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重头戏,第二届技能强国论坛在郑州拉开帷幕。政府、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及评价机构代表等齐聚一堂,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主题,共商对策、交流经验,为技能人才成长和技能强国建设助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既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需求,也对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人工智能加快了就业岗位的创造与流失,没有任何技能能保证终身受用。不接受培训、掌握新技能,未来将难以实现再就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在演讲中直言,AI对入门级技能岗位的替代效应尤为明显,不仅大龄劳动者需持续学习提升,本科乃至研究生毕业后,也需通过培训适配新岗位,探索新型技能培养模式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何打通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现场讨论的焦点。
“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是破解结构性矛盾的有效路径。”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宝城分享实践经验。2023年起,广州通过龙头企业牵引、核心生态区打造、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强化培育辅导四项举措,做优做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4.28万人次,有效助推产业升级。
“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中国东方教育集团总裁许绍兵态度鲜明。近年来,该集团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保持专业课程年均30%以上的更新率,联合300多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建立常态化跟踪反馈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
花费1500万元购置空客A320飞机作为教具,杭州技师学院的“大手笔”引发在场代表关注。“学校的专业要围绕产业转,推动课堂与车间对接、教学与生产融合。”学院党委书记邵伟军解释道。目前,学院已与京东、阿里巴巴等19家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打造5个产业学院和28个企业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超99%。
新职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晴雨表”,为破解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新路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指出,新职业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高技能人才提供发展舞台,也通过直播营销师、民宿管家等职业降低就业门槛,帮助宝妈、残障人士等群体实现灵活就业。未来需明确职业标准与成长路径,加快建设针对性教育培训体系,让新职业从“新兴”走向“成熟”。
“新职业人才是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先锋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京北方至信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汉中介绍,公司通过开发武器装备维修师等新职业,完善新职业人才评价机制,为传统制造向数字化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技能的核心价值在于增收,唯有让劳动者通过技能提升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与职业尊严,才能形成学技能、促就业、能增收的良性循环。
“抓住技能人才成长痛点,提升其专业能力,就能实现员工增收、企业获利的双赢格局。”奥康控股集团股份公司副总裁王军深有体会。该集团构建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成长体系,将培训学习与职级晋升、薪酬待遇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开展“五小创新”降本增效。目前,集团技能人才晋升率超20%,高技能人才占比达21%,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技能增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2025年初,京东启动“百县千镇十万就业”计划,联合地方政府将家政技能培训送到街道社区、田间地头,让培训与岗位需求直接对接,已带动近300人稳定就业,累计创收超1200万元。
论坛尾声,“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合作伙伴和技工教育联盟合作伙伴现场签约,开启校企协同育人新篇章。同时,410家院校、培训机构发起“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河南倡议”,326家职业技能社会评价组织发起“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郑州倡议”,从培养与评价两端发力,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赋能。(朱亚勤)
技能嘉年华,全民乐参与
“真开眼了!机器人也能唱豫剧!”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绝技绝活展区,观众李梦雨忍不住惊呼出声。只见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扮上穆桂英的行头,正唱着《穆桂英挂帅》,唱腔悠扬,将传统豫剧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
本次大赛配套开展技能展示交流、绝技绝活展演等系列活动,创新推出的“技能奇妙游打卡”“技能培训小课堂”等互动项目,让大赛化身为技能“嘉年华”。在这里,观众不仅能“看热闹”,更能“懂门道”。
技能展示交流活动设置国家成果展、各代表团成果展、企业技能展、河南特色技能展四大展区。卫星返回舱、国产芯片等大国重器引人驻足,武汉展区的光子机器人娴熟完成倒水表演博得阵阵喝彩,河南特色技能展区《唐宫夜宴》XR沉浸展带领观众穿越盛唐……步入展区,观众们不仅大饱眼福,更沉浸于一场可看可玩可学可思的技能盛宴。
“这里能打卡吗?”“我又拿到一个拼图!”此起彼伏的互动声回响在展馆中。观众们品着贵州茶、尝着潮汕牛肉丸穿梭于各展区之间,举着手机寻找“碰一下—打卡设备”,在观展的同时完成“技能奇妙游”打卡任务,收集拼图兑换奖品。
带着孩子前来的张灵芝笑着说:“10片拼图就能换个玩偶,既有趣也让孩子长长见识。”来自河南化工技师学校学生赵巧静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直呼“看花眼了”。她感慨道:“这些成果让我看到技能人才的前景,让我更坚定走技能之路。”
意犹未尽地从各大展区走出,观众们又立即被绝技绝活展演的精彩所吸引。绝技绝活展演“T台”上,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李晓波、崔帅正在展示“合金铝半球窄圆环面精密研磨”绝技。只见二人正用特制油光锉对铝制半球进行精密研磨,0.0005平方米的环形端面上,两位大师手法精准如绣花。
“铝材柔软易变形,力度稍大就会报废。”中国航空工业首席技师范存辉作为专家向观众讲解,“任何微小的瑕疵、划痕甚至灰尘都会让空气泄漏。”两位师傅将精心研磨后的铝制半球端面贴合,抽出球体内部空气使其成为一个整球,分别对两个半球施加拉力测试密封性能。“嘣”的一声,两个半球被拉开。
“能承受33公斤的拉力!密封性很好。”李晓波难掩激动,“这项技术应用于宇航和武器领域精密零部件,我做这行30多年了,技能突破不仅是个人价值感的体现,也是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范存辉向观众示意:“大家可以看一下,二位师傅加工时的手非常沉稳有力,这是多年的积累练就的肌肉记忆。正是一双双这样的手,托举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
“絮化的部分一碰水就成泥,周围脆化的地方一动就掉渣,修复时必须十分慎重。”台下,古籍修复大师何谋忠手持古籍书页,向围观的观众细致讲解;几步之遥,路氏木雕传人路春红正随形就势,手中的刻刀在琥珀木上灵动游走,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蟾逐渐成形……40项绝技绝活轮番上演,观众或拍照记录,或倾身细看,不时发出声声赞叹。
互动体验不止于展馆,也在赛场。此次大赛创新在赛场旁开设70个技能培训小课堂,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体验技能魅力。美发赛项旁,孩子们排起长队等待变身“小发型师”。盾构赛场边,中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开高铁”。
在轨道驾驶模拟器上,一名中学生正专注地操作着控制界面,他告诉记者:“未来我想去设计列车的部件和结构,让列车驾驶员更轻松驾驶!”
赛场内,激战正酣,赛场外,技能的种子已悄然发芽。(徐丽洁)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