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骨气!面对日军侵略,她这样教育儿子让人泪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12:04 1

摘要:梁思成匆匆推开家门,额头上还挂着汗珠:"徽因,日军已经过了卢沟桥!"

你好呀,我是掌史嬷嬷。

1937年的北平,七月流火。

梁思成匆匆推开家门,额头上还挂着汗珠:"徽因,日军已经过了卢沟桥!"

林徽因正伏案绘制山西古建测绘图,闻言笔尖一顿,墨水在五台山佛光寺的斗拱图上洇开一朵黑花。

年幼的梁从诫抱着飞机模型跑进来:"妈妈,我们要逃难吗?"

"读书人自有去处。"林徽因指向窗外波光粼粼的河面,"看见没?扬子江永远等着我们。"

这个回答让梁思成想起二十年前,他第一次在伦敦见到林徽因的场景。

那时她不过十六岁,站在泰晤士河畔说:"总有一天,我要把中国的建筑之美画给全世界看。"

打包行李时,林徽因特意将父亲林长民的遗照裹在蓝布包里。

照片上的男人身着早稻田大学学士服,眼神锐利如剑,这位反奉斗士绝不会想到,多年后女儿会接受杀父仇人张学良的邀请,赴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

"思成,测绘仪别忘了。"林徽因将青铜罗盘塞进箱底。

这是祖父林孝恂留下的物件,老人家当年变卖田产送子侄留洋时说过:"师夷长技,方能自强。"

南下的列车上,不远处爆炸。

林徽因用身体护住儿女,忽然想起三弟林恒的信。

那个放弃清华学业的少年,在航校毕业典礼上写道:"姐,今日我以总分第二毕业,明日必争第一于长空。"

1940年李庄的夜,油灯如豆。

林徽因强撑病体校对着《中国建筑史》手稿,咳出的血染红了营造学社的图纸。

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是航校的通讯员。

"梁太太..."年轻人递过一封电报,不敢看她的眼睛。

林徽因展开电文的手异常平稳,直到看见"林恒殉国"四个字,才猛地攥紧胸前那枚银质飞机胸针,那是弟弟第一次单飞时送给她的礼物。

"恒弟最后...击落了一架敌机。"通讯员红着眼眶补充。

油灯突然爆了个灯花。林徽因恍惚看见穿飞行服的少年在云端向她敬礼,就像当年离家赴考时,在月台上那个潇洒的军礼。

她转身伏案,写下《哭三弟恒》。

钢笔尖划破稿纸:"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泪水晕开了墨迹,像极了那年太原火车站,小弟偷偷塞给她的高粱饴糖融化的痕迹。

1944年的重庆防空洞里,梁思成举着蜡烛讲解着汉代画像砖。

突然一阵地动山摇,烛火剧烈摇晃。美国学者费正清提议:"林,你们该去美国避难。"

林徽因拨了拨鬓边散落的发丝,露出个苍白的微笑:"我的祖父送子侄留洋是为救国,不是逃难。"

洞外敌机轰鸣,她却开始哼唱幼时祖父教的《苏武牧羊》:"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新社会成立前夕,林徽因躺在清华园病榻上审阅国徽设计方案。

月光透过窗棂,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模型映在墙上。

她突然对护士说:"劳驾,把床头那本《诗经》拿来。"

枯瘦的手指抚过"大姒嗣徽音"那句,想起五岁那年,祖父握着她的手在宣纸上写下"徽音"二字。

老人说:"这是周文王祖母的名号,望你承续美好德音。"

1955年4月1日,晨光熹微中,林徽因永远闭上了那双发现美的眼睛。

她的遗体安葬在自己设计的八宝山公墓,墓碑没有镌刻那些风花雪月的传说,只有简简单单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春风拂过墓前的白丁香,那是梁思成亲手栽下的。

有人说曾看见一位白发老者在这里喃喃自语:"徽因,佛光寺的唐构我守住了,你画的图纸,都在档案馆里..."

· 完 ·

本期封面图:

来源:鱼羊秘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