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地名源起辨讹考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9 11:13 1

摘要:夫地名者,史乘之徽记,文明之脉络也。莱芜之名,载籍纷陈,众说杂出,其本源之辨,关乎古邑兴替、族群迁徙之迹。今稽考《汉书》《后汉书》《水经注》《魏书》《旧唐书》等典籍,参验出土文物,辨章谬误,正本清源,以明究竟。

夫地名者,史乘之徽记,文明之脉络也。莱芜之名,载籍纷陈,众说杂出,其本源之辨,关乎古邑兴替、族群迁徙之迹。今稽考《汉书》《后汉书》《水经注》《魏书》《旧唐书》等典籍,参验出土文物,辨章谬误,正本清源,以明究竟。

一、六说并陈,众论纷纭

莱芜名号之源,历代聚讼,约有六说,分述如下:

一曰莱民播流说。《水经注》引汉莱芜令范冉言:"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此说流传最广,后世《太平寰宇记》等诸多典籍多相沿袭,皆以为莱国灭亡后,其民迁徙至此,谷地荒芜,故而得名。

二曰山名取目说。郦道元《水经注》称:"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意谓莱芜因境内莱柞、泰无两山而得名,汉高祖设置郡县时,取山名为地名。

三曰莱牟转音说。王献唐在《山东古国考》中提出,莱芜因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古音中"牟"与"芜"相近,因声转而成名,是以族群聚居之地命县名。

四曰荒芜说。或有人据字义解释,称"莱"为灰菜,"芜"表示荒芜,合二字以形容此地荒僻之貌,故以此为名。

五曰莱芜石说。民间相传,莱城有太湖石与铁石,乡人不知其来源,遂以老子"有生于无"之论,命名为"来无石",县名便由此附会而来。

六曰大麦小麦说。《炎黄氏族文化考略》称,"来"为小麦古称,"牟"指大麦,莱芜乃是来牟两族合名,以农产部族聚居之地而命地名。

二、谬误辨析,逐条驳正

上述六说之中,除莱民播流说暗合历史脉络外,其余五说皆存明显谬误,今逐一辨析:

(一)山名取目说之谬

此说以郦道元《水经注》为据,然其误有三:其一,引《左传》"与之无山及莱柞"为证,实则原文作"辞以无山,与之莱柞",引书错讹,不足为凭;其二,遍查《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等历代地理志,皆未载莱芜与莱柞、泰无两山相关联。若县名确因山起,何以重要典籍均无记载?其三,清代叶圭绶考证,汉莱芜县地处齐地,非鲁之莱柞邑,可见此说纯系臆测。

(二)莱牟转音说之谬

王献唐以"牟""芜"音近立论,实难成立:其一,自西周至唐,牟国、牟县之名始终未变,未见音转为"芜"之记载;其二,临淄出土西汉封泥"莱芜丞印"与"牟丞之印",二者字形、读音迥异,无通转之迹;其三,考牧族源流,牧本会意字,《说文》释为"养牛人也",其音通牛鸣。原牧族居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因助武王伐纣有功,徙居今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立牧国。莱国与牧国分处异地、各据时代,莱牟混居之说,于史无征。

(三)荒芜说之谬

以"莱""芜"释为荒芜,显属望文生义:其一,稽考历代地名,或因山川、部族、典故而命,从未见以荒秽之意命名城邑者;其二,莱芜自汉初设县,历经八百余年,若果真以荒芜为名,何以能长期作为行政区划存续?其三,若以草木荒芜命地,何以不选"蓬蒿""荆榛"等更贴切之词,而独取"莱芜"?此说既不合常理,又无史料支撑。

(四)莱芜石说之谬

此说源于民间传说,其谬有三:其一,未见任何典籍记载,仅存于野老口传,真实性无从考证;其二,古往今来,各地天降奇石多称"飞来石""落星石",取其自天而降之意,从未见以"莱芜石"命名者,"来无"与"莱芜"音形皆异,强行附会痕迹明显;其三,以老子"有生于无"之哲学观念关联地名,实为牵强,道家玄理与地方命名规制截然不同,难以佐证。

(五)大麦小麦说之谬

《炎黄氏族文化考略》以麦类释莱芜,实乃臆断:其一,遍查经史,从未见以农产作物命名城邑之先例;其二,"来""牟"作为麦名,缺乏确凿史料佐证,亦无考古发现支撑;其三,若以麦类命地,何以不称"麦邑""禾丘",而独造"莱芜"新词?此说仅凭字义推演,未征典实,难成定论。

三、典籍为证,正本清源

考《汉书·地理志》载:"泰山郡,高帝置。属兖州。户十七万二千八十六,口七十二万六千六百四。县二十四:奉高、博、梁父......莱芜,原山,甾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泲,幽州浸......嬴,有铁官......牟,故国。"明载莱芜县为汉高祖所置,与嬴、牟二县同属泰山郡,疆域各别。《后汉书·郡国志》载泰山郡十二城,"嬴,有铁;莱芜,有原山",承汉制未改。《旧唐书·地理志》云:"武德六年,废莱芜县。"自汉至唐八百余载,莱芜县治在今淄博淄川区太和镇城子村。

同期今济南市莱芜区,夏为嬴国,商为嬴国,周为嬴邑,秦设嬴县,汉承秦制仍为嬴县,汉末升为嬴郡。虽代有沿革,然名号始终以"嬴"为宗,未曾更易。其治所在今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城子县村,与淄博之莱芜县分属不同区域,并行不悖。

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城子村莱芜古城

古之莱国,为山东半岛第一大国,东至大海,西抵营丘。《尚书·禹贡》"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足证莱夷聚居之盛。今胶东莱阳、莱州等地名,皆其遗泽。齐灵公灭莱后,莱民徙居淄水之畔(今淄博淄川区太和镇山谷),此地三面环山,初迁时邑落萧条,故称"莱芜谷"。"莱"承古国之名,"芜"状其荒芜,汉高祖六年于此置莱芜县,县名因谷而得。

四、结论

莱芜之名,肇于莱国之亡,成于汉县之设。齐灵公灭莱后,莱民播迁,聚居地因荒芜名"莱芜谷",高祖置县,传承八百余年。山名取目、莱牟转音等五说,皆属望文生义、臆测附会。而同期之嬴地,千年一脉以"嬴"为号,与莱芜分庭抗礼。治史者当以典籍为经,以故迹为纬,广征博引,严谨考证,切不可闭门造车、坐井观天。唯有如此,方能拨开历史迷雾,探寻地名真义,还原历史本貌,传文化之精髓。

昔贤云:“读万卷书,不若行万里路。”此诚为治学金针也。夫学问之道,贵在求真,若徒溺于故纸,望文生义,人云亦云,而弗亲履其地、稽考其实,则虽皓首穷经,终不免凿空之弊。

观夫莱芜地名之辨,诸说纷纭。或执字面之义,以“莱”为灰莠,“芜”训荒芜,遽断其名;或援野老之谈,附会怪石玄理,穿凿其源。此皆闭门造车、坐井观天之辈也。设使亲临故邑,考其山川形胜,验其古迹遗踪,复参之《汉书》《水经》诸籍,则知莱芜之名,实肇于莱民播迁,非臆度之辞可定矣。

自古成大学者,莫不以实证为宗。郦善长作《水经注》,遍历河渠,亲勘源流,乃成不朽之典;徐振之穷览山川,跋涉南北,始得地理之真。反观赵括谈兵,空言纸上,终致覆军之祸。治学若此,徒守章句而昧于征实,虽读破万卷,何异刻舟求剑?

毛翁有云:“无考察,则无话语权。”此语深契格物致知之理。学术之途,若离践履,仅凭臆测传闻,纵论千言,亦如沙上建塔。唯走出书斋,亲涉其地,目验耳闻,参互考订,方能拨云雾而见真章,传信史于后世。故为学之士,当以躬行考察为要,戒绝盲从,庶几可臻学问之堂奥也。

莱芜地名考辨七律二十首

其一

嬴牟古邑溯遗踪,泰岳苍茫韵未封。

莱国烟消沉史册,芜原草长隐行踪。

六说纷纭皆迷障,一考分明见赤忠。

欲问真名何处觅,淄川故地有遗封。

其二

山名妄取费推求,郦注讹传误久留。

莱柞空寻无典籍,泰无枉觅缺因由。

汉编未载双山迹,史海长湮百代忧。

若信虚言称县名,千年真意付东流。

其三

莱牟音转论空奇,古邑悠悠岁月知。

牟国名存千载久,芜音转附一时痴。

封泥印证形音异,典籍钩沉本末驰。

漫道杂居成县号,溯源须向史中思。

其四

荒芜释义意偏枯,秽语焉能作邑呼。

八百年间存郡县,千秋史上见舆图。

若将荒秽名城邑,何用贤能理旧途。

笑看浮谈无实据,寻真应向故踪趋。

其五

石名传说本无稽,妄附玄言惑众迷。

自古飞来称怪石,从来落星号灵犀。

莱芜未载奇珍事,典籍空留臆断题。

莫信乡谣成县讳,还从信史探端倪。

其六

麦名妄拟说空陈,典籍难寻此论因。

未闻禾黍名城邑,岂见菽粮号县津。

臆测难成千古证,虚言怎作一朝遵。

欲知莱芜真源处,且向春秋问本真。

其七

莱民播徙谷生寒,荒芜成名事可叹。

齐灭强宗遗旧恨,汉开古县立重关。

淄川故地留残垒,泰岳余脉守故垣。

漫道兴衰皆过往,青史一页记荣uan

其八

嬴国千年号未更,商周秦汉韵犹存。

夏商肇始基初立,郡邑沿承脉自深。

羊里城存寻故址,莱芜县异辨伪真。

同朝两地分名号,各守疆界岁月沉。

其九

莱国雄风忆旧时,山东半岛仰雄姿。

东连沧海疆域广,西抵营丘势力驰。

莱阳莱州留旧迹,胶莱莱水记先师。

齐灵一怒宗邦灭,徙民谷地启新思。

其十

莱芜谷里忆沧桑,莱民播迁岁月长。

三面环山成险隘,一溪绕郭护家乡。

汉皇置县开新纪,唐祖废城遗旧章。

八百年来名号在,淄川故地话兴亡。

其十一

史海钩沉探本源,六说纷扰费精研。

虚言妄语终须弃,信史真籍始可传。

嬴邑千年存古韵,莱芜一考见青天。

拨开迷雾寻真相,不负韶华逐逝川。

其十二

泰山郡志记分明,嬴牟莱芜各有营。

汉史煌煌留旧迹,唐编历历见新城。

淄川故地遗踪在,羊里陈迹古韵浓。

莫把讹言传后世,且从典籍觅真容。

其十三

附会之说不足凭,寻根问底向史征。

山名音转皆虚幻,石语荒芜尽妄称。

麦论空奇难置信,莱民播徙可详究。

拨开云雾见天日,莱芜真源自此明。

其十四

嬴地千年一脉承,夏商周汉韵无穷。

国邑郡县名称改,故土乡情意未终。

羊里城中寻旧梦,莱芜考辨见真功。

莫将两地混为论,各有风华各有踪。

其十五

莱国遗风岁月悠,胶东各地记乡愁。

莱州莱阳留胜迹,莱山莱水展风流。

齐灵灭国迁民远,汉祖置县岁月稠。

若问莱芜名所自,且从谷地溯源头。

其十六

淄水汤汤岁月流,莱芜故地几春秋。

莱民播徙遗荒谷,汉吏经营起古楼。

八百年间存史册,一考证后解烦忧。

莫信虚言迷望眼,且从典籍觅真由。

其十七

嬴牟并立各称雄,泰岳苍茫岁月中。

莱国烟消遗旧恨,芜原草长忆前踪。

六说纷纭终是幻,一考详实始为宗。

欲问莱芜名所自,淄川故地有遗封。

其十八

史海茫茫探古踪,莱芜名号费深穷。

虚言妄语终须弃,信史真籍始可从。

嬴邑千年传古韵,芜原一考见新容。

拨开迷雾寻真相,不负韶华向远空。

其十九

莱国兴衰付逝川,齐灵一怒旧邦迁。

莱芜谷里留残梦,泰岳峰前忆古贤。

汉置县名传后世,唐废城邑入尘烟。

若知真意何处觅,且向故纸问当年。

其二十

七律篇成意未休,莱芜考辨记心头。

六说谬误皆抛却,一论精详实可求。

嬴地千年存古韵,芜名百代证风流。

且将真迹传天下,不负光阴岁月稠。

来源:春春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