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岁男童遭生父女友虐待致死案一审开庭 司法程序引社会深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11:51 1

摘要:2025年4月17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虐童案件。3岁男童黄某澈在生父及其女友赵某共同监护期间,遭受长达7个月的系统性虐待,最终因颅脑损伤死亡。案件细节披露后,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完善与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提出更高期待。

图片来源网络

2025年4月17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虐童案件。3岁男童黄某澈在生父及其女友赵某共同监护期间,遭受长达7个月的系统性虐待,最终因颅脑损伤死亡。案件细节披露后,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完善与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提出更高期待。

图片来源网络

(一)监护权争夺与虐待开端

男童母亲马女士与生父黄某因未达法定婚龄未办理结婚登记,2024年1月,黄某以"奶奶病危想见孙子"为由,从马女士处接走孩子后失联。期间,黄某通过拉黑联系方式、威胁签署抚养权转让协议等方式,阻断母子联系长达7个月。2024年8月28日,马女士接到医院通知,才得知孩子因"洗澡摔伤"昏迷,此时男童已呈现多器官衰竭症状。

(二)虐待行为的系统性特征

检方指控显示,赵某自2024年1月起实施以下虐待行为:

1. 生存剥夺:在食物中添加过量辣椒导致男童无法进食,仅提供凉馒头充饥,迫使孩子翻找垃圾桶觅食。

2. 身体伤害:使用拖鞋、棍棒等工具殴打,高温天气强制罚站数小时,通过拖拽头发、膝盖跪压腹部等方式造成17处创口,包括颅骨骨折、肝脏淤血等致命伤。

3. 心理摧残:威胁"不听话就打死",强迫孩子在监控镜头前自残取乐,导致其产生严重心理创伤。

(三)致死事件与司法介入

2024年8月24日,赵某将男童带至无人角落持续殴打致颅内出血,监控画面显示其施暴过程长达15分钟。男童送医后,医生发现其全身27处皮下出血、背部密集钝器伤,果断报警。经司法鉴定,男童系因钝性外力作用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死亡,死亡时间距首次虐待行为已超过6个月。

图片来源网络

(一)检方指控与量刑依据

公诉机关以虐待罪(《刑法》第260条)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刑法》第234条)对赵某提起公诉。若两罪成立,数罪并罚可能判处无期徒刑至死刑。值得关注的是,赵某2023年曾因家暴被社区警告,此次犯罪构成累犯加重情节。

(二)生父责任的法律认定

生父黄某因以下行为面临法律追责:

- 监护失职:对孩子身上的新旧伤痕、情绪异常等明显虐待迹象未予干预。

- 知情不报:在赵某施暴期间,通过电话协商应对调查,构成共同犯罪嫌疑。

- 民事赔偿:马女士已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黄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庭审关键证据呈现

1. 监控录像:法庭播放的23分钟视频显示,赵某多次在厨房、楼道等公共区域施暴,包括将男童摔向水泥地面等致命行为。

2. 法医鉴定:通过3D伤情建模,还原男童颅骨骨折、肩关节脱位等致命伤形成过程,证实伤害具有持续性和致命性。

3. 证人证言:邻居证实孩子长期穿长袖长裤掩盖伤痕,曾目睹其在40℃高温下罚站。

图片来源网络

(一)公众舆论的多维表达

案件引发超10亿次网络讨论,舆论焦点集中于:

- 监护权审查漏洞:现有法律对离异家庭监护权变更缺乏动态评估机制,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危险环境。

- 虐待行为定义模糊:现行《反家庭暴力法》未明确"精神虐待""生存剥夺"等行为的法律后果,存在执法空白。

- 量刑标准争议:部分网友认为虐待儿童应适用"故意杀人罪"顶格量刑,而法学界则强调需区分主观故意与过失。

(二)制度完善建议

1. 建立儿童保护强制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学校等发现疑似虐待迹象时,应在24小时内上报民政部门。

2. 优化监护权撤销程序:允许社区、公益组织直接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缩短司法审查周期。

3. 细化虐待行为量刑标准:将"长期虐待""手段残忍"等情节纳入加重处罚条款,明确数罪并罚适用规则。

目前,该案已进入合议庭评议阶段,预计将在60日内宣判。男童母亲马女士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调解,只要求法律严惩凶手"。此案不仅是对施暴者的审判,更是对整个社会儿童保护体系的检验。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刑法专家所言:"当家庭成为伤害儿童的场所,法律必须成为最坚实的保护屏障。"

来源:璞玉看文章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