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看到几个数字标红了,顿时心里一紧;也有人觉得“反正我没啥不舒服”,就把报告一丢,转头继续忙碌的生活。但事实是,血常规虽然只是一个基础检查,却可能隐藏着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尤其是有4个关键指标,一旦升高,可能意味着身体正遭遇重大健康风险。
每年体检报告拿到手时,很多人第一时间翻开看的就是“血常规”这一栏。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满满当当的几十个指标,看得眼花缭乱。
有人看到几个数字标红了,顿时心里一紧;也有人觉得“反正我没啥不舒服”,就把报告一丢,转头继续忙碌的生活。但事实是,血常规虽然只是一个基础检查,却可能隐藏着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尤其是有4个关键指标,一旦升高,可能意味着身体正遭遇重大健康风险。
不少人以为,得了大病一定会有明显症状,比如疼痛、乏力、发烧或者明显消瘦。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许多早期的重大疾病,比如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往往在发病初期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甚至“悄无声息”。而血常规就像一张“身体的晴雨表”,能在疾病“露头角”的时候捕捉蛛丝马迹。
近期一项来自《中华血液学杂志》的研究数据显示,通过血常规早期发现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准确率高达79%,尤其是在白细胞分类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上,表现尤为敏感。
而在2025年初,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一项“全国基层血液健康筛查项目”中,血常规异常人群中有近20%的人被进一步确诊为慢性疾病,甚至包括一些早期癌变。
血常规中的哪些指标升高值得我们特别警惕?以下这4个指标,一旦升高,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第一是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是人体对抗病菌的“士兵”,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升高往往提示感染,比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但如果白细胞数值持续偏高,特别是超过15×10⁹/L,且没有明显感染症状,就要引起警惕了。
这可能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系统疾病甚至某些实体瘤转移的信号。一位中年男性连续几个月白细胞偏高,起初以为是慢性鼻炎引起的反复感染,直到后来伴随轻微贫血和疲劳,才进一步检查发现患有早期白血病。
第二是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大头兵”,约占白细胞总量的50%~70%。它们负责第一时间冲上“战场”,对抗细菌感染。
但如果中性粒细胞比率异常升高,甚至超过80%,却没有发热或明显感染,可能是慢性炎症、免疫系统紊乱,甚至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信号。某些肿瘤患者在早期就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这也是近年来科学界关注的一个方向。
第三是血红蛋白升高。很多人知道贫血是血红蛋白低,但血红蛋白高也不是好事。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升高多见于高原地区、慢性缺氧状态或脱水。如果一个生活在平原地区、饮食正常、没有慢性肺病的人,血红蛋白却升高到180g/L以上,就得警惕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了。
这是一种骨髓造血系统的慢性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会增加血栓、脑梗、心梗等风险。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种病还可能演变为骨髓纤维化或者急性白血病。
第四是血小板升高。血小板是负责止血的“修补工”,但过多的血小板反而可能导致血液过度黏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特别是当血小板持续高于400×10⁹/L,又没有感染、手术等诱因,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或其他骨髓疾病的可能。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如果伴随头痛、视力模糊、手脚发麻等症状,要尽快就医。血小板异常升高还可能是某些实体肿瘤的信号,比如胃癌、肺癌等。
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并非单一判定依据,而是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但从临床经验看,很多重大疾病在早期确实就是从这些细微变化开始的。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些“红灯”,及时干预,很多严重疾病的治疗效果会大大改善。
2024年《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关于AI辅助血液分析的研究中提到,通过对血常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建模,AI可以在无症状人群中识别出潜在癌症信号,其准确率超过85%。这也从侧面说明,血常规数据中的信息价值,远比普通人想象得更深、更广。
从生活角度来说,哪些人更应该重视血常规检查呢?一是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的人群;二是有家族肿瘤病史或血液病史的人;三是出现反复疲劳、头晕、易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的人;四是中老年人群,尤其是超过45岁之后,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血常规。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自身维持血液系统健康: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烟酒刺激。保持情绪稳定、定期检查身体,也是预防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别等身体“报警”了再去医院,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是对自己负责的第一步。
说到底,血常规不是“万能钥匙”,但却是了解身体变化的重要窗口。它虽基础,却不简单。当这4个指标升高时,不要忽视,不要侥幸,更不能自我诊断自我安慰。及时就医,才是明智之选。
健康从细节开始,别让身体的“求救信号”被忽略。也许一个小小的数据变化,就能挽救一次本可能被延误的治疗机会。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觉得对你有帮助,也欢迎点个赞、转发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健康从了解开始,也从传播开始。你的一次分享,可能就帮助了一个人远离疾病的风险。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国英,王莹,刘晓宇.血常规检查在慢性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4,28(4):678-682.
[2]李晓峰,陈洁,胡蓓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液学特征及并发症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5,46(3):210-214.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基层常规体检项目实施细则的通知[Z].2024-11-15.
来源:胸外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