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2025首降!市场不买账,中国跟不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00:57 1

摘要:北京时间2025年9月18号凌晨,美联储2025年第一次降息,幅度不算大,就25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调到了4.00%-4.25%。

北京时间2025年9月18号凌晨,美联储2025年第一次降息,幅度不算大,就25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调到了4.00%-4.25%。

本美股先往上冲了冲,接着又掉下来了,美元也是,先跌了点,后来又涨回去。

就连平时跟降息挺合拍的黄金,也没精神,走得挺弱。

这事儿其实不怪市场不给面子,毕竟大家早就把“降25个基点”这点事儿算进预期里了。

市场真正关心的,是美联储的点阵图和鲍威尔说的话,这俩才是决定后面走势的关键。

除了提前把降息“定价”了,还有个原因是大家都在等更明确的信号。

你想啊,要是只知道现在降了,却不知道后面会不会继续、节奏咋走,谁也不敢随便动,而且美联储降息前,其实早有苗头。

8月的ADP就业数据才5.4万,远低于预期,这就像给经济踩了踩刹车预警,说明劳动力市场活力在减弱。

再加上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速也慢下来了,这么看,这次降息更像“早有准备的动作”,不是突然的惊喜,市场反应平淡也在情理之中。

市场不买账,除了提前定价,还盯着一个关键人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他明明白白讲了,这次降息主要是因为“就业市场面临下行风险”,还承认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活力减弱。

这明显是偏向宽松的态度,想通过降息给经济托底,但另一方面,他又挺硬气。

比如特朗普想解雇美联储理事库克这事儿,他压根不评论,还反复强调“美联储要维护独立性”。

这意思很明显,不想让美联储变成白宫的“利率橡皮图章”,得按自己的节奏来。

鲍威尔这活儿不好干,一边要靠降息防经济下滑,尤其是就业不给力的问题;一边还得顶住政治压力,不让美联储成了别人手里的工具,这平衡木可不好走。

他还提了关税对通胀的影响,说传导幅度比预期小、过程慢,不太可能失控。

这话说得挺实在,暗示美联储不会因为贸易政策自乱阵脚,后面还得看就业和通胀这两个核心数据。

那今年还能继续降息吗?大概率能。

点阵图里多数官员都支持年内再降两次,高盛甚至说“只有通胀突然大涨或者就业反弹,才能拦住降息”。

但本来想觉得这事儿板上钉钉,后来发现鲍威尔没把话说死,反复提“看数据”。

这意思就是,要是四季度就业数据回升了,比如ADP就业回到预期水平,或者核心PCE通胀一直高于3%(高盛预测关税可能让它涨到3.2%),那降息节奏可能就慢下来。

美联储这次不是“无脑放水”,是跟着数据调整,像开车看路况变速度,稳字当头。

首先,国内现在的利率已经不高了。

10年期国债利率大概1.8%,这已经是历史低位了。

要是再降息,银行的利润空间就更小了,还可能让资金“空转”,钱没流到实体经济里,反而在金融圈里打转,这可不是好事。

其次,A股现在走的是“慢牛”路子。要是突然降息放太多水,很可能催生出资产泡沫,跟“稳健牛市”的目标对着干,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国内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

政策重心早就从“大水漫灌”改成“精准滴灌”了,比如专门给科技创新、绿色产业弄的结构性工具,钱要花在刀刃上。

就像2025年二季度,央行推出了“科技企业专项再贷款工具”,规模5000亿元,利率还比普通再贷款低15个基点。

上半年新增的2.3万亿元绿色信贷,也主要流向光伏、风电这些领域。这都是有针对性地发力,比盲目降息管用多了。

还有数据能佐证,8月CPI同比降了0.4%,房价也环比普跌,说明经济确实有压力。

但正因为这样,才更需要定向纾困,比如保交楼、搞消费补贴,而不是单纯靠降息。

很显然,中国现在的政策逻辑是“对症下药”,不是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往后看,美联储10月再降25个基点的概率很高,但随着通胀可能升温,后面降息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对投资者来说,这时候资产表现会分化,港股可能沾光,毕竟美元宽松了,外资说不定会回来,尤其是科技龙头企业。

A股的外资也会继续流入,但更看重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资源类企业,不是啥股都能涨。

黄金中长期还行,毕竟美元信用在弱化,降息周期也在,可短期可能会震荡,因为鲍威尔的“谨慎鸽派”姿态,会让市场反复猜来猜去。

总的来说,全球降息周期算是开了头,但不是“哗啦啦放水”,是“细水长流”。

中国有自己的节奏,不盲目跟风,盯着经济转型和风险防控。

对普通人来说,别光盯着“降没降”,找准有潜力的板块,比追着利率跑更重要。

未来还得接着看中美的就业、通胀数据,还有中国结构性政策的落地情况,慢慢观察,别着急下手。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