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万州人,我对位于万州主城的西山公园再熟悉不过。它不仅是全国最早的著名公园之一,还以声名远播的古茶花园享誉全国。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所建的“西山观”,公园也因此而得名。
新重庆-重庆晨报 特约撰稿 牟方根
库里申科烈士墓园
作为万州人,我对位于万州主城的西山公园再熟悉不过。它不仅是全国最早的著名公园之一,还以声名远播的古茶花园享誉全国。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所建的“西山观”,公园也因此而得名。
然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特别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该公园遭到了日寇的空前破坏,不仅见证了无辜百姓的血泪苦难、川军将士的慷慨赴死,也见证了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义薄云天。
1
白骨塔遗址
控诉日寇“7·28”大轰炸的滔天罪行
重庆万州,过去叫四川万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启。为以四川为抗日大后方、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万县的战略作用骤然凸显。
一方面,它是拱卫战时重庆的“桥头堡”。万县地处长江要津,是重庆以东重要的水陆门户和军事屏障。日军若溯江西犯,必先攻占万县。因此,国民政府在此驻有重兵,构筑防御工事,并设立了“万县防空指挥部”等军事指挥机构,使其成为阻击日军西进、保卫大后方安全的战略支点。
另一方面,它是下川东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随着抗战局势的变化,大批工厂、学校、文化团体和难民内迁至万县。短短几年间,万县城区人口翻了一倍,最多时达到了17.5万人。
与此同时,万县成立了众多抗日救亡组织。比如,1937年7月19日成立“万县各界援助抗敌将士委员会”,开展“后援”“募捐”“对日经济绝交”等活动;以《川东日报》一批中共地下党员为骨干成立的“万县文化界救亡协会”,通过在报纸上开辟专栏、组织歌咏队、演出街头剧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市民和学生经常举行游行集会,高呼抗日口号、演唱救亡歌曲,形成了“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的全民抗战热潮……
正因如此,万县成了日寇西进想要拔掉的“钉子”。自1938年10月22日日军轰炸机首次空袭分水镇黄泥凼起,至1944年9月28日,在长达近六年的腥风血雨里,万县共遭受了日寇58次惨无人道的轰炸,直接伤亡人数高达2547人,其伤亡情况仅次于重庆和成都。这串冰冷的数字背后,不仅是众多鲜活生命和破碎家庭的巨大牺牲,更是万县这座英雄城市用苦难铸就的不朽丰碑。
万县“7·28”大轰炸,极其惨烈。1940年7月28日中午时分,万县北山观监视哨的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没过多久,数十架日军飞机从湖北宜昌方向黑压压地飞来,向万县城区的西山路、环城路、二马路以及郊区的陈家坝、沙河子、枇杷坪等地疯狂投弹,并俯冲下来用机关枪肆意扫射。
在冲天炮火中,万县顿时成了人间炼狱:昔日繁华的街道与商铺顷刻化为断壁残垣,烧黑的房梁如巨兽的骸骨狰狞地支棱在半空;死伤者的鲜血随处流淌,漫过散落的砖石,尚未完全凝固,便在冰冷的排水沟里汇聚成触目惊心的“红流”;无辜的孩子光着脚丫四处找妈妈,他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淹没在更大的爆炸声和悲号声中;幸存者与救护人员穿梭在火海废墟间,他们的身影在浓烟中若隐若现,如同在炼狱中挣扎的天使……
据记载,在万县“7·28”大轰炸中,共有325人罹难、273人受伤。其中,百余名遇难者因遗体无法辨认或无人收殓,被集体安葬于西山公园的石塔之下。从此,这座石塔有了一个令人闻之戚然的名字——“白骨塔”。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用无名者骸骨砌成的纪念碑,永恒地控诉着日寇的滔天罪行。
2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川军“失地不复,决不回川”的丰碑
抗战期间,万县人民一边忍受着日机的野蛮轰炸,一边积极募集兵源,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塑造了“爱国、奉献、忠勇、坚韧”的精神底色。
1937年9月10日,驻守万县的抗日士兵出川抗战,万县各界人士冒雨前来送别。雨丝绵密,淋湿了士兵们单薄的军装和武器,却浇不灭他们誓死报国的热血豪情。在送别的民众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手提食物和草鞋的妇孺,有热血沸腾的学生……“保家卫国,驱逐日寇!”“欢送英雄出川,预祝早日凯旋!”的口号声、呐喊声与淅沥的雨声、嘹亮的军号声交织在一起,响彻长空。一些群众将煮熟的鸡蛋、蒸好的米糕、亲手纳的布鞋等塞到士兵手中,哽咽着嘱咐“一定要打胜仗”“好好保重”。士兵们面容坚毅,眼中噙着热泪,向父老乡亲们庄严敬礼,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歌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抗战征途……这一幕,是四川儿郎“失地不复,决不回川”铮铮誓言的展现,也是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缩影。
1937年10月25日,众多万县市民又在西山公园内举行欢送川军将士出川抗日大会,再次为前线输送兵员一万多人。公园内万头攒动、旌旗招展,“抗敌救国”“欢送义勇将士”的标语随处可见。大会上,各界代表慷慨陈词,呼吁将士们英勇杀敌、捍卫国土。学生们表演了救亡话剧,齐声高唱《大刀进行曲》,激昂的歌声与口号声汇聚成抗日的洪流,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1938年7月,“万县社训总部队”组织了一支新编抗日部队开赴前线。出征那天,队伍中一位新兵特别抢眼:一头短发却难掩清秀,身形瘦小而眼神坚毅……原来“他”是一名女兵,名叫王锡兰,刚满16岁,因父亲多病、家中无男孩,所以才女扮男装,代父出征抗日。由此,王锡兰也被誉为“万县花木兰”。王锡兰的举动,不但反映了万县民众同仇敌忾、请缨杀敌的强烈愿望,也彰显了万县人骨子里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无川不成军。”在抗战时期,川军的足迹遍布全国抗日战场,他们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淞沪会战”中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抗日名将谢晋元,曾在万县驻防;威震日寇的新四军“虎将”吴焜,是从万县走出来的好儿郎;在中国海军抗战史上写下浓重一笔的抗日英雄陈季良,负伤后继续主持海军抗战,殚精竭虑病逝于万县天生城……
为纪念在抗战烽火中为国捐躯的川军英灵,1946年,万县在西山公园内立起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顶镌刻的洁白花朵图案宛若一曲无声的安魂曲,象征着后人永不凋零的缅怀与敬仰。2009年12月15日,万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跨越时空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光辉得到了大力弘扬。
3
库里申科烈士墓园
铭记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库里申科
中国人民的抗战也得到了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
库里申科全名格里戈里·阿里莫维奇·库里申科,他是一位载入史册的苏联空军英雄。1939年6月,时任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的他,率领麾下全队,驾驶着12架“达莎”远程重型轰炸机,飞赴正被战火笼罩的中国。
抵达中国后,库里申科与他的队员们,不仅肩负起训练中国飞行员的重任,还亲自驾机升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他们以卓越的勇气和精湛的技艺,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创下了彪炳史册的战绩。
1939年10月14日,库里申科率领空军志愿队从成都出发,出击日军占领的武汉。在这场恶战中,共有6架日机先后被击落。在激战中,库里申科驾驶的战鹰不幸被击中,被迫返航。当日下午2时许,当库里申科驾驶战机冒着黑烟飞临万县上空时,机身已失去平衡,不能再飞了。为确保广大居民的安全,库里申科选择驾驶飞机在长江红砂碛段江面迫降。飞机尚未沉没时,他叮嘱同机的两名机组人员——轰炸员杰格佳连科和射手兼无线电员安东诺夫,脱掉飞行服游向岸边。而库里申科本人由于受伤,加之疲劳过度,已无力逃离飞机、泅水上岸,最后被巨浪卷入江底……
1939年11月3日,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搜寻,原川江航务管理处水上保安团在离万县港二十多里外的一处江沱中,找到了库里申科烈士的遗体。
1939年11月9日,万县数千名各界人士,在西较场(又称“较场坝”)为库里申科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悼会后,将库里申科烈士厚葬在太白岩下的墓地。
1958年7月7日,万县特地在西山公园里,专门为库里申科烈士修建了墓园。
2009年9月10日,库里申科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1日,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09年3月23日,库里申科烈士墓园被命名为第五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4年8月24日,库里申科烈士墓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踏进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大门,迎面为一面影壁,正面刻着“中苏两国人民以鲜血凝成的友谊万岁”1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背面刻着“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影壁后塑立着库里申科烈士的半身铜像;再往后就是库里申科烈士的墓地,按照苏联的习俗垒坟,呈长方形。
一对普通的万州母子——谭忠惠与魏映祥,源于对库里申科烈士的深切崇敬,从青丝到白发,至今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这段超越了血缘与国界的守护,在中华大地传为佳话。
库里申科烈士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所作出的伟大牺牲,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以生命践行了崇高国际主义精神!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