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9 10:17 1

摘要: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是榫卯结构,即木质构件间的连接不需要其他材料制成的辅助连接构件,主要是依靠两个木质构件之间的插接。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使木结构具有柔性的结构特征,抗震性强,并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木制标准件,榫卯相结合。

营造周期短,自然且柔和。

柱梁檩枋木斗拱,土石砖瓦木为材。

榫卯结合搭积木,营造快速易搬迁。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通韵一)

木材标准件,榫卯互结合。

营造周期短,柔和有妙格。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通韵二)

梁柱檩枋花斗拱,雕梁画栋配红墙。

插接榫卯搭积木,营造便捷防震强。

【解析】

这首诗是2024年9月23日下午酉时在广州写的。解析是戌时写的。

写了半天,凑了两首诗,才华有限。

不论优劣,写出来就可以。

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我想着写一写非遗方面的诗词。

“柱梁檩枋木斗拱,土石砖瓦木为材。榫卯结合搭积木,营造快速易搬迁。”

柱梁檩枋木斗拱。

这说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构件。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

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是榫卯结构,即木质构件间的连接不需要其他材料制成的辅助连接构件,主要是依靠两个木质构件之间的插接。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使木结构具有柔性的结构特征,抗震性强,并具有可以预制加工、现场装配、营造周期短的明显优势。而榫卯结构早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建筑中就已见端倪。

土石砖瓦木为材。这说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建造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

榫卯结合搭积木。这说的是榫卯结合的连接方式。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搭积木。我觉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方式就像搭积木一样。因为它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模数制,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的尺寸统一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所以这些标准化的构件可以预制加工、现场装配。

营造快速易搬迁。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主要有营造周期短、易搬迁、抗震性高、隔热性好、绝缘性好等等。

例如,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宫殿仅用了10个月就全部建成,而武则天的明堂更是只用了1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建设,这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此外,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奖赏魏征的清廉,将皇宫里的一座小殿赏赐给魏征作为正堂,从开始修建到完工仅用了5天时间。

当然,建筑的规划设计还是很花时间的。

无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大量的时间是花在规划和设计上;直接用模板建造的话,是非常快的。

如果是现代的传统古建筑搬迁,可能就没那么快了,因为这涉及文物保护和原样重建。

所以,这里说的营造快速易搬迁,并没有考虑规划设计和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

自然且柔和。

这说的是传统木结构建筑具有自然、柔和、富有生命力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木结构建筑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人一种温馨、柔和的感觉,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讲究“天人合一”。所以喜欢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人把木材作为首选建材。

而石头则是多用来做墓室,因为石头被视为一种稳固、持久的象征,代表着永恒和不变。古人将石头应用于墓室的构建,主要是为了保护死者的灵魂,确保死者能够安然无恙地进入来世。

木材作为树木的产物,是生命的直接体现;而石头被视为死物;这两者分别对应着生命与死亡的概念。‌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介绍。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工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并有相关的禁忌和操作仪式。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代表作有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西递宏村、蔡氏古民居以及杨阿苗故居。

200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负责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由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与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一道“捆绑”申报,其共同特点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最后聊聊古建筑积木玩具。

我们中国有传统木结构的古建筑积木玩具,我觉得这个比国外的积木玩具好玩多了。这个既可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又可以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顺带着传承了非遗。

在广州市文化馆,就有很多的非遗活动。

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古建筑搭积木的这种非遗活动,可能比较少。

我感觉,有条件的话,还是可以弄一些古建筑搭积木的非遗活动。先简单介绍下非遗,然后一帮小朋友就开始搭积木一起玩,非遗老师在旁边解疑。

一般这种手工类型的非遗活动,是付一定的费用,费用不多(积木玩具费用),然后制作的的手工品(积木玩具),小孩子自己带走。

当然,这个仅供参考。我是想到非遗活动这方面去了,所以顺带写一下。

“配红墙”最开始写的是彩绘墙、土石墙等等。

来源:小标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