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女大是一所中国近代著名女子教会大学,于1915年在南京开学,首任校长为美国人德本康夫人;1928年吴贻芳先生继任校长。吴贻芳是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她原为金女大理科学生,1919年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28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自1928年起至1951
金女院、吴贻芳与“999朵玫瑰”
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122号的南京师范大学,是中外闻名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以下简称“金女大”)原址。这里成就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段辉煌。
金女大旧址碑
金女大是一所中国近代著名女子教会大学,于1915年在南京开学,首任校长为美国人德本康夫人;1928年吴贻芳先生继任校长。吴贻芳是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她原为金女大理科学生,1919年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28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自1928年起至1951年任金女大校长。1945年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是中国代表团唯一女性代表。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和平与智慧女神”奖。她是中国现代著名女教育家。
从1919年至1951年,金女大共毕业999人,人称“999朵玫瑰”。这些“金陵女儿”,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社会栋梁,如全国妇联副主席张素我(1915-2011)、著名音乐指挥家郑小瑛(1929- )便是其中杰出代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称赞“这些‘金陵女儿’是在金陵女大这所学校以扎实的教学,以厚生的校训培养出的……具有真才实学和敬业精神的新女性。”
此书追记金女大“999朵玫瑰”之黄问孟、鲍蕙荪江北传芬故事。
追记黄问孟先生
黄问孟先生1922年2月16日出生在江西九江,金女大1944届数理系毕业。她的儿子李昂先生曾撰文回忆母亲。
黄问孟青少年时就读江西九江儒励小学、儒励女中。时逢抗战,她随父母逃难到四川璧山,就读丁家坳同文中学。黄问孟在校学习品学兼优,名列前茅,1940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金女大数理系。在金女大就学期间,她与邻校中央大学学生李德黔从相识到恋爱。1944年黄问孟以全系第一名成绩毕业后,回璧山同文中学执教;1950年调至南京一中工作,并于同年8月6日与李德黔成婚。婚礼在金女院礼堂举行,吴贻芳校长亲为主婚。
青年黄问孟
因李德黔升任浦镇车辆厂(后任总工程师),黄问孟遂放弃南京城较为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从南京一中调往江北浦镇的两浦铁中,担任数学教师和数学教研室主任。
黄问孟先后在璧山同文中学、南京一中和地处浦镇的两浦铁中工作,她的教学水平赢得学校与学生的好评与欢迎。学生反映她教的代数、几何课“情趣盎然”,有一种享受感。而她的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更深刻影响了学生。在两浦铁中历届毕业学生中,中科院科学家杨叔子、北大教授张之翔、翻译家王贤才、解放军将军杨千里和从浙江杭州中国美院调回江苏省美术馆的著名画家吴国亭等,回忆起黄老师,无不深情满满。
杨叔子回忆他记忆中的黄老师不到三十岁,身穿旗袍,十分俭朴。她不苟言笑,上课时教室内有一点不安静她就不进教室或不开讲。她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十分相信学生,如考试时她把试题一出,在黑板上写“光荣考试”后就离开了,可学生们不见有作弊情况。吴国亭回忆黄老师带病为学生上课,晕倒在讲台上。同学们扶她去办公室休息,不一会儿她又坚持回到课堂继续讲课,令同学们感动流泪。
1977年恢复高考,两浦地区盛行高考补习,黄问孟对非常时期所受冲击选择“遗忘”,受聘走上补习班讲台。她的数学辅导课受到广泛欢迎 ,课堂里外总是挤满了求学的青年人。而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她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不辞辛劳却拒绝收取授课酬劳。她以此感到自豪与骄傲。
甫入八十年代,黄问孟退休了。退休后她不曾为社会上的家教致富风所惑,躲进自己的小书屋,依然在数学天地里享受解题的快乐。她晚年在给学生的信中写到:平平淡淡庸庸碌碌过了一辈子的教书生涯。是你们的成就,你们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使我感到精神上的富有,感觉到这一辈子并未虚度。而在她的学生们的眼里,黄老师的一生,真正达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她是雷洁琼所赞的具有真才实学和敬业精神的新女性。
2016年7月30日,黄问孟先生病逝于南京,享年95岁。
追记鲍蕙荪先生
鲍蕙荪先生1927年2月出生于南京。1945年考入金女大,1950届毕业。
2004年“央视国际”专栏摄制历史专题片《红颜》(上、下),该片上集以1948年5月1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举行庆祝西式五朔节作为开篇。这一天金女大400多名女生齐聚100号主楼前的大草坪,举行五月花柱舞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三学生小步舞。这种来自欧洲中世纪宫廷舞蹈,舞步最优雅,服装最漂亮。而鲍蕙荪便是这舞者中的一员。
鲍蕙荪于1945年以独占鳌头的成绩考入金女大,一年级下学期她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参加五月花柱舞会的这一年,这位音乐系大三学生在教授们的眼里,已经“具有一个音乐家的良好素质”。
1950年春,25岁的鲍蕙荪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这时正值南京解放,她被分配在江苏广播电台文艺组工作。她将在金女大学到的音乐知识淋漓尽致地运用到工作中,同时又充分发挥校学生自治会主席才干,一人干几人的事,忙得不亦乐乎。由于工作成绩出色,她被评为“省优秀编辑”。但因主持一个古典音乐欣赏节目,她受到批判,与丈夫一起下放农场劳动改造。所幸1961年得到“脱帽”,重新分配工作,来到地处江北浦口东门(今泰山街道)的十七中学。
在十七中学,鲍蕙荪担任音乐教师与班主任工作。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周只回家一次,还经常在星期天自觉加班。作为班主任,她除了搞好教学工作,还常家访,或辅导学生参加市区文艺调演,屡获奖项。学生中许多郊区农村的贫困生,都得到过鲍老师的资助。
十年非常时期,鲍蕙荪因“历史问题”被抄家、侮辱,甚至受到殴打。1969年,鲍蕙荪全家被下放涟水农村,她白天参加劳动,晚上为农民义务扫盲,后任教涟水胡集中学。因教学效果好,她被调入县师资培训班担任汉语拼音教学。她自编讲义,还与别人合著小学语音教学法专著,成了小学基础教育专家。
1973年,鲍蕙荪请假从涟水回北京照料患病的父亲。父亲鲍国宝先生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创始人和著名领导者,鲍蕙荪与父亲在病室中有了倾心长谈。她曾在回忆文章中写到:父亲说,那年你被划右派,不告诉我们……你应该单独告诉我,因为我要向组织汇报。我说,我若告诉你,而你不作“够份量的批斗,那就是我连累你了。……别说我的帽子只戴了两年多就摘掉了,就是没摘掉,我也并不感到多大的压抑,因为我坚信自己没有不好的动机,心里是坦荡的……
1978年鲍蕙荪回到南京浦口。秋天,鲍蕙荪与丈夫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她又重返十七中学,改教英语,并先后担任了英语教研组长和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这期间她撰写了《巧记英语2000单词》一书,她的好几个学生以优异英语成绩考入大学。
1984年2月,鲍蕙荪参与筹备浦口区政协委员会工作。同年5月24-28日,出席浦口区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被选为区政协副主席(崔继修被选为主席,另有田洪章、张荣亭、王寅、陈培业等为副主席)。
1985年,鲍蕙荪获得江苏省政府颁发的“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4年教师节,江苏省教育工会鉴于她一家三代从事教育工作并在各自岗位取得突出成绩,授予她的家庭“优秀教育世家”称号。
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筹建金陵女子学院,退休后的鲍蕙荪又成为筹建工作小组五个成员之一。这是她在退休后得以全身心报效母校、建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生记录。筹建伊始,她就一头扎进筹建工作,被同事们誉为金女院“重建工作的元老”。金女院复建后,她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甚至担任实用英语主任。为此,金女院党组织给予鲍蕙荪高度评语:年近七十,充满活力。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心胸宽阔,顾全大局。……兢兢业业,不计名利。
与金女院师生合影
鲍蕙荪在人生艰难时期背负委屈来到江北,却以蓬勃向上、坦然面对挫折的心态开创局面,勤奋工作,奉献教育事业直至终生。诚如她在接受荣誉面对赞誉时所说,自己的几两面粉,做不成大馒头,就打成浆糊吧。能把别人的成就粘在一起,即使自己化为无形,也不枉了这一生。
2012年10月5日,鲍蕙荪先生病逝于南京,享年86岁。
金女院以“厚生”二字作为校训,意谓人生的目的不光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在益人中使自己的生命更加丰满。
金女院培育的“999朵玫瑰”,绽放在世界各地,无不以自己的不懈奋斗,实践着金女院校训精神。在南京江北广袤土地上,黄问孟、鲍蕙荪是金女大“999朵玫瑰”的代表,她们以自己的勤恳、坚守和益人,传芬广大,实现了金女院和吴贻芳校长的期望。
黄问孟、鲍蕙荪先生的名字,江北当会铭记不忘。
(2025年4月12日于江北自在山房)
——————
【参考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吴贻芳传记》
李昂撰:《我的母亲黄问孟》
江苏教育出版社:《金陵女儿》
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编印:《怀念鲍国宝》
来源:彩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