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直面复杂是他们攻击莫言的根源,刀子递向别人时却先割伤自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8:00 1

摘要:在过去十几年里,莫言始终是争议的焦点。奇怪的是,这些争议往往并不是围绕小说本身展开的。

转自有素质的大学生

01|攻击,从来不是从文本开始的

Attacks never start from text

在过去十几年里,莫言始终是争议的焦点。奇怪的是,这些争议往往并不是围绕小说本身展开的。

你很少看到他们把《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里具体的段落、结构、语言挑出来仔细批评。相反,他们总是从作者的“身份”入手,从“获奖”入手,从“是否代表-文学”入手。

(图源百度图片)

这就是第一类共性:他们并不真正在阅读。

他们读的不是作品,而是标签。

他们要确认的不是小说写了什么,而是作者“站在哪边”。

于是,一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立刻被一些人推向符号化的战场。无论作品多复杂,他们都懒得进入,因为进入需要付出阅读成本,而标签只要几秒。

02|标签经济:用最低的成本制造最高的噪音

Label Economy: Produce the highest noise at the lowest cost

抹黑者的第二个共性,是依赖“标签经济”。

什么叫标签经济?就是用最简单的词汇,把一个人全部打包。

他们会说:

“莫言媚外。”

“莫言丑化。”

“莫言写作低俗。”

这些话看似有力,其实完全是情绪化的捷径。

因为标签的妙处就在于——它不需要证据。一个词,就是一颗炸弹。它省去了逻辑推理、文本分析、史料比对。人群看到标签,会自动代入情绪,迅速选择立场。

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批评,而是廉价的放大器。

这种放大器的声音虽然刺耳,但声音一停,什么实质都没留下。

03|虚假的道德优越感

False sense of moral superiority

第三个共性,是他们往往以“道德优越感”自居。

莫言的小说里有暴力、性、残酷、有血有肉的人性,他们就说:“你看,他在丑化。”

真正的作家,正是要把这些藏在角落的黑暗写出来。

文学是挖掘人性最复杂的层面。

Literature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ost complex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那些抹黑者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希望文学永远只写光明、整齐和无瑕。可这哪里是对文学的要求?这分明是对文学的阉割。

于是,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审判官”Thejudge。他们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作家指手画脚。实际上,这种优越感不过是逃避现实的借口。因为承认作品的真实,就等于承认我们社会里存在的裂痕,而这会让他们不安。

04|把荣誉当成罪状

Treating honor as a crime

第四个共性,是他们把荣誉当成罪状。

莫言获诺贝尔奖时,本该是我们文学的荣耀。可一些人立刻跳出来说:“他获奖说明他投合了西方的口味。”

这种逻辑奇怪至极。

难道一个作家被认可,不是因为作品的文学性,而是因为他“迎合”?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们等于否定了所有国际文学奖项,否定了文学本身的价值。

他们攻击的不是莫言的作品,而是“世界承认莫言”这件事。

换句话说,他们不能接受文学在世界舞台上以复杂、深刻、血肉模糊的姿态出现。他们更希望一个“干净、正面、整齐”的形象。可问题是,那种形象并不存在。

05|不敢直面复杂

Not daring to face complexity directly

第五个共性,是害怕复杂。

莫言的小说从来不提供简单答案。他写的人物既可恨又可怜,既勇敢又懦弱。他写历史,也不区分“完美的英雄”和“彻底的恶人”。

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因为不安意味着需要思考,而思考比愤怒要累得多。

于是,他们选择跳过复杂,直接骂一句“丑化”,省心省力。

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害怕复杂的心态,恰好揭示了他们的脆弱。因为他们不愿承认,就是这样混杂而矛盾。

06|情绪即武器

Emotions are weapons

还有一个共性:他们依赖情绪,而不是事实。

你去看网络上的许多攻击言论,几乎没有引文、没有逻辑,只有愤怒的形容词和夸张的指控。

这就像往空气里投放烟雾弹。烟雾弹一拉,大家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呛人的气味。

这也是为什么,越是低质量的谣言,传播得越快。因为逻辑复杂的论证需要时间,而情绪化的口号只需三秒。

07|反智主义的滋生土壤

The breeding ground for anti intellectualism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共性:他们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反智的。

他们并不真正关心文学,更不在意思想的开放。他们在意的,是如何利用“文学”这个话题,证明自己才是正确的,证明对方是错误的。

这种反智心态,和真正的批评完全不同。真正的批评是带着分析、带着证据、带着理性的;反智的抹黑则是带着口号、带着群情、带着情绪的。

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在讨论莫言,而是在借莫言发泄焦虑。

08|攻击比阅读更便宜

Attacking is cheaper than reading

为什么抹黑者乐此不疲?因为攻击的成本,比阅读低太多。

阅读一部《生死疲劳》,至少需要几天时间,还要耐心和思考。

而编造一个指控,只需要一分钟。发到网上,立刻就能收获“同温层”的点赞。

这种“便宜”,让他们没有动力再去读书。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制造攻击,而不是不断扩展认知。

09|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什么

What is truly worth being wary of

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公共空间的退化:当复杂的讨论被简化为标签,当理性的争论被淹没在情绪中,那么任何一个作家、学者、甚至普通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抹黑的对象。

因此,我们真正要警惕的,并不是莫言是否被误解,而是这种反智与情绪化的氛围,会不会成为常态。

10|如何回应抹黑

How to respond to smearing

莫言自己从来没怎么正面回应这些攻击。他的策略是——继续写。

因为文字是最好的反击。那些标签和指控,也许能在当下赢得声量,但十年后、二十年后,谁还记得?留下来的只有作品。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许可以记住三句话:

要求证据。 ——“你说他丑化,能举出哪一段吗?”
延迟判断。 ——不要急着表态,等真相和上下文浮出水面。
把话题拉回文本。 ——不要被情绪牵走,回到作品,回到文字。

Conclusion

抹黑的人,往往具备几个共性:

不读书,却热衷贴标签;
用道德优越感代替文学批评;
把荣誉当成罪状;
害怕复杂,只接受单一答案;
借助情绪放大,而非逻辑推理;
攻击比阅读便宜,抹黑比理解轻松。

他们其实不是在对付莫言,而是在逃避自己不愿面对的现实。

而真正能留下的,永远不是标签,而是作品本身。

莫言写尽了人性的残酷与荒诞,反倒让我们看清一个事实:最廉价的攻击,最终会被时间碾碎;最深刻的文字,才会在岁月里留下回响。The cheapest attack will eventually be crushed by time; The most profound words will leave echoes in time.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