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师傅搓了搓冻得发红的双手,呵出的白气在路灯下画着圈。他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这是妻子凌晨四点起来蒸的。"慢点吃,别烫着。"妻子的叮嘱仿佛还在耳边。巷子里的路灯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几个熟识的工友互相点头致意,默契地组成了一支"晨光特遣队"。
清晨五点,乌鲁木齐的天空还蒙着一层深蓝的纱衣,粮校巷却已经睁开了惺忪的睡眼。
王师傅搓了搓冻得发红的双手,呵出的白气在路灯下画着圈。他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这是妻子凌晨四点起来蒸的。"慢点吃,别烫着。"妻子的叮嘱仿佛还在耳边。巷子里的路灯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几个熟识的工友互相点头致意,默契地组成了一支"晨光特遣队"。
巷弄晨曲
粮校巷的早晨,是一场没有彩排的生活剧。
卖豆浆的李婶支起了热气腾腾的摊子,她总爱跟老主顾开玩笑:"老周啊,今天要是找到好活计,可得请我喝奶茶!"巷子转角处,刚满二十岁的小赵正仔细检查着他的工具包,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各种工具——这是他父亲传下来的"吃饭家伙"。
"让一让,让一让!"送货的三轮车师傅扯着嗓子喊道。人群像潮水般向两边分开,却依然难免擦碰。这时,眼尖的老王一把拉住了差点被刮倒的买菜大妈。"这巷子啊,就跟咱们的生活一样,总得互相照应着点。"老王笑着说道,引来周围一片会心的笑声。
路边的等待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长春北路的树梢,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等待工作的人们。
泥瓦匠老周蹲在马路牙子上,用粗糙的手指划拉着手机屏幕,查看昨天的收入。扣除房租、饭钱,还能给读大学的女儿转去五百。"闺女说要买参考书呢。"他自言自语道,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旁边的小伙子小李却愁眉不展——已经连续五天没接到像样的活了。
"需要三个装修工!"一辆小货车的喊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人群立刻涌动起来,老周刚要起身,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已经挤到了最前面。"现在的年轻人啊,腿脚就是利索。"老周拍拍裤子上的灰,不无羡慕地说。
万家灯火时
当夜幕降临,粮校巷渐渐安静下来,却依然跳动着温暖的脉搏。
出租屋里,王师傅正跟妻子视频通话,手机那头小孙子咿咿呀呀地叫着"爷爷";刚找到工作的小赵在微信群分享招工信息;巷口的李婶把没卖完的早点分给了几个没找到活的年轻人。
这些在晨光中出发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城市的繁华。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却深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哲学。在粮校巷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最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的生活剧。
当新一天的晨光再次降临,粮校巷的故事又将翻开新的一页。这里的人们依然会早早起床,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奋斗。就像那首老歌里唱的:"日子总要过下去,希望总在前头。"
来源:月亮音乐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