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5年4月4日,台北士林官邸,病榻上的蒋介石已进入生命最后阶段,就在弥留之际,他示意长子蒋经国靠近,用尽最后气力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嘱托:“不可放虎。”
1975年4月4日,台北士林官邸,病榻上的蒋介石已进入生命最后阶段,就在弥留之际,他示意长子蒋经国靠近,用尽最后气力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嘱托:“不可放虎。”
蒋经国一听愣住了,随即追问所指何人?只见老蒋眼中立马闪过一丝复杂的凶光,艰难地说:“张…学…良”
可以说这句临终告诫,最终为张学良持续近四十年的软禁做出了合理的诠释,原来老蒋一直忌惮张学良,即便这个“少帅”眼下已经老态龙钟。
1936年12月12日,当震惊中外的西安爆发,犹如一把利刃,彻底斩断了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兄弟情谊,也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轨迹。
当时年仅36岁的张学良,以“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为名,扣留了前来督战的蒋介石,而这一举措着实让这位标榜“不成功便成仁”的国民党领袖,经历了毕生最屈辱的时刻——在自己的官兵面前沦为部下的阶下囚 。
后来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在日记中咬牙切齿地写道:“如非汉清之举……亦不会有近日溃败之局面。” 这句话无不揭示了他对西安事变的长久怨恨。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对张学良恨之入骨,源于这场事变打破了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
当时,蒋介石正调集30万中央军进驻西北,计划一举歼灭陕北红军。西安事变的爆发迫使他接受“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的条件,其精心构建的剿共体系轰然崩塌。
尤其老蒋曾经反复向国军们强调“被俘殉节”,谁知自己却成了“阶下囚”。这种尊严的丧失,让他确实无法释怀。
据侍从官回忆,蒋介石获释后曾对着镜子反复抚摸脸颊,自语道:“此辱永生难忘。”
显而易见,老蒋的这种心理创伤转,或许只有转化为对张学良的长期报复,才能得到一丝丝慰籍。
令人唏嘘的是,最终,张学良送蒋回南京的决定,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
虽然当时东北军将领和中共代表再三劝阻,但这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少帅仍坚信“以人格担保”能换来蒋介石的谅解。他天真地留下两手“保险”:扣留陈诚等军政大员作为人质,控制新式战斗机作为筹码。
然而,当蒋介石抵达洛阳后,一纸手谕便让张学良下令释放了所有人质和战机,彻底丧失了谈判资本。
并且老蒋又让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判处张学良十年徒刑,虽旋即“特赦”,却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变相监禁。
对此,老蒋不无得意的在日记中得写道:“汉卿虽勇,终逊一筹。”
可以说正是这种猫鼠游戏般的控制欲,贯穿了张学良此后长达40年幽禁岁月。
从1936年到1975年,少帅他的足迹从浙江溪口、贵州阳明洞到台湾新竹,住所不断更换,但监视始终如影随形。
就在1946年11月全面内战爆发之际,蒋介石又密令军统将张学良秘密转往台湾,切断其与大陆的所有联系。
而这项决策的背后更是深层的政治考量。因为在老蒋看来,虽然那时东北军虽瓦解,但张学良在军中的威望仍令他忌惮,尤其他担心与中共产生联系,更是对此耿耿于怀。
就这样,张学良又开始了在台湾的幽禁生活,蒋介石任命刘乙光为看守队长,建立了“贴身监视”制度:张学良的起居饮食、读书会客皆在掌控之中,甚至与警卫人员的交谈都被严格禁止。
这且不说,貌似老蒋越老越要回忆西安事变的“耻辱”,1956年11月,他突然下令张学良撰写西安事变回忆录,明确要求“详述与共产党勾结经过”。
显而易见,这项任务立马让张学良陷入巨大痛苦,他在日记中写道:“百感交集,惶悚无似。良本下决心,永世不谈此事。”
可是,由于自己身陷囹圄迫不得已,张学良不得不违心完成回忆,为了换取一点点可怜的精神自由。
但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控制始终有紧无松。并且随着时局变化而调整。
当初抗战爆发后,张学良奔着军人保家卫国的理念,多次上书请缨抗日,但都石沉大海。其实老蒋就是担心张学良重掌兵权。
当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老蒋特意将其软禁于新竹山区,远离政治中心。
根据档案记载,1950年代台湾“保密局”每周都会提交张学良的动态报告,内容细致到“今日读《论语》三章”“与赵四小姐散步半小时”。
可以说这种极致的控制欲,更是显示出老人对张学良的忌惮感觉。
不过,令人感觉有趣的是,少帅的软禁生活中偶有“温情”的假象。
那是1958年11月,蒋介石曾在大溪官邸召见了张学良,这是两人西安事变后的首次会面。
据悉,当张学良见到满头白发的蒋介石时感慨:“你老了。” 而蒋介石则回应:“你的头也秃了。”
虽然两人表面上若无其事的寒暄,却难掩内心的隔阂,而这次会面仅持续半小时便草草结束。
由此可见,1975年蒋介石临终前的“不可放虎”嘱托,并非一时冲动的情绪化表达,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算计。
对于老蒋来说,张学良仍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因为东北籍人士在台湾军政界仍有势力,张学良的自由可能会再次凝聚这股力量,给儿子的政治前途制造障碍。
再就是,尤其在当时两岸对峙的紧张局势下,释放张学良可能被解读为政治妥协,老蒋刚强了一辈子,绝对不会最后软下来。
当然,按照蒋介石的个性,他更需要通过维持对张学良的惩罚,强化自己“受害者”形象,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合法性。
不过,老蒋的这句遗言将蒋经国推到了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
要知道,虽然蒋经国被指定为蒋介石的接班人,也深知父亲对张学良的怨恨,但也明白时代已经变化。
因此,当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虽然还是延续了软禁政策,但在执行上有所松动。从1980年代起,张学良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甚至能与张群等老友公开会面。
而1985年蒋经国举办结婚五十周年宴会时,也特意邀请张学良夫妇出席,这被外界视为关系缓和的信号,只不过他始终没有正式解除禁令,直到1988年去世前,张学良的自由仍受限制。
其实这种“不松不紧”的策略恰到好处,既维护了蒋介石的遗嘱权威,又为自己留下了一些余地。
1990年,台当局正式解除对张学良的限制,此时距蒋介石去世已过去15年,距西安事变则已过去54年 。
那一年,恢复自由的张学良在台北寓所接受采访时,谈及蒋介石的临终嘱托,只是淡然一笑:“他到死都没懂我。”
其实确实如此,蒋介石终其一生都将张学良视为必须囚禁的“猛虎”,却未能理解西安事变背后的民族大义。
而张学良用近半个世纪的自由代价,践行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信念。
来源:夕史朝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