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农村,人们主要靠下地劳作,一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大自然的信号就是最可靠的闹钟。没电灯的时候,人们作息和自然光线紧密相关。天亮了,人们也就起床了;天黑了也就睡了,就是这么的简单。
当代不少年轻人习惯晚睡,反正早上有闹钟叫醒,不管多晚睡,只要闹钟声音够大,就能按时起床。可古代没有闹钟,古人是怎么做到按时起床的呢?
在古代农村,人们主要靠下地劳作,一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大自然的信号就是最可靠的闹钟。没电灯的时候,人们作息和自然光线紧密相关。天亮了,人们也就起床了;天黑了也就睡了,就是这么的简单。
公鸡清晨报晓的习性,更是成了天然的生物钟。虽然报时不太精准,但误差一般在半小时左右。还有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都说明鸡鸣声很早就成了普遍的起床信号。另外,清晨的鸟叫、村庄里的犬吠,以及农户起床后的劳作声,这些依赖自然节奏的叫醒方式,简单又有效,很适合农村底层民众。
古代城市里,人们的闹钟选择更多。更夫不仅负责夜间巡逻,还得兼顾报时。按照一夜五更的计时制度(一更约两小时,从黄昏到黎明),每到更点,更夫就沿街敲梆或打锣报时,比如三更半夜、五更三点,既让百姓知道时间,也能对需要早起的人起到唤醒作用。
而早在宋代的东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等大城市,就已有专门的叫起床的服务人员,时称叫子。需要按时起床的官员、商人或者学子,会提前和叫子约定时间,到点后,叫子就在门外高声呼喊,或轻敲门窗,直到屋里有人回应才离开,服务相当贴心。
为了避免过度依赖别人或自然信号睡过头,古人还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辅助起床。刻漏(也叫水钟)是常见的一种,通过水滴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速度计量时间。早期刻漏精度有限,到了汉代,工匠们改进刻漏结构,加入补偿壶调节水位,精度大幅提升;有些精密刻漏还设有报警装置,当水漏到一定刻度时,会触发机关带动木人敲钟或击鼓,起到提醒作用。
唐代僧一行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兼具天文演示与计时报时功能,它通过水流驱动齿轮系统运转,既能显示天象,又能每刻(十五分钟)击鼓、每辰(两小时)敲钟,精准报时,相当于古代的多功能时钟。
民间还有很多低成本的报时方法。
燃香计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人们把用香料和木屑混合制成的更香,做成不同节段,燃烧一节刚好是一个时辰(两小时)。有的还会在更香特定位置悬挂小金属球,香燃到该位置时,金属球失去支撑落入铜盘中,发出“叮当”声,就能唤醒人。
用蜡烛也能达到类似效果。比如事先在蜡烛侧面特定位置钉入小铁钉,蜡烛燃烧到铁钉处,铁钉失去蜡的支撑掉落在金属盘上,清脆的响声足以叫醒浅睡的人。
还有更精巧的闹钟灯。在灯座上设置杠杆机关,灯油燃烧过程中,油面逐渐下降,当油面低到一定程度时,杠杆失去平衡,一端的重物落下撞击铜盆发出声响,既不浪费灯油,又能准时叫醒人,堪称古代的环保闹钟。
由此可见,古代不是没有闹钟,只是形式和现代的电子闹钟不同。不过,古人的时间观念和现代确实有差异。在机械钟表普及之前,人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很少需要精确到分秒,“一盏茶”(约十分钟)、“一炷香”(约半小时)、“一个时辰”(两小时)这样的时间单位,就足以应对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
古代这些起床方式的形成,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也紧密相连。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播种、收割都要跟着季节和日照走,自然光线和公鸡报晓这些信号,能很好地契合他们日出而作的劳作需求。
在城市里,商业活动(如早市、夜市)、官场事务(如官员上朝,需早上五点到七点签到)以及学子的读书学习,都需要更精准的时间安排,所以就有了更夫、叫子这些职业,还有刻漏、水运仪象台等计时工具。
我们能从古人这些起床办法里头,清楚看到他们的生活智慧。那会没现在这些科技手段,可他们却可以靠着琢磨自然规律,再用些简单的小工具,就把按时起床这个难题给解决了,把每天的日子安排得妥妥帖帖,一点不乱套。
古人这种模糊的时间观念,让他们的生活多了不少自在。他们不用像现在的人,被精确到分秒的时间绑得死死的,天天担心起晚了赶不上公交地铁,上班迟到。古人跟着自然的节奏安排每天的事,太阳出来了就下地干活,太阳落山了就回家休息。这种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
现在的人,熬夜成了家常便饭,完全打乱了身体的自然作息。其实,咱们真该学学古人,少熬点夜,多顺着自己身体的生物钟来。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该活动的时候就活动,说不定这样能让身体更舒服,生活也能更轻松自在。
来源:趣墨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