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夜话:文昌门内的味觉绝唱——秦豫肉夹馍西安老味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6:31 3

摘要:几十年前西安的秋晨总带着几分干爽,碑林博物馆的朱红大门还未完全敞开,文昌门内路东的老巷子里,几位提着菜篮的老人已围坐在一起,话题总绕不开几十年前那家消失的肉夹馍店。“当年啊,全西安就秦豫这一家肉夹馍,掌柜的是河南人,半扇肉在大锅里煮得香飘半条街,要肥切肥、要瘦

几十年前西安的秋晨总带着几分干爽,碑林博物馆的朱红大门还未完全敞开,文昌门内路东的老巷子里,几位提着菜篮的老人已围坐在一起,话题总绕不开几十年前那家消失的肉夹馍店。“当年啊,全西安就秦豫这一家肉夹馍,掌柜的是河南人,半扇肉在大锅里煮得香飘半条街,要肥切肥、要瘦切瘦,大片肉塞进热馍里,那味道,现在再找不到了!”头发花白的李大爷边说边摩挲着手里的老瓷杯,眼神望向巷口深处,仿佛还能看见那家小店蒸腾的热气与一排队的食客。秦豫肉夹馍,这颗曾镶嵌在文昌门内的味觉明珠,虽已随掌柜的离世与店铺搬迁而远去,却成了老西安人心中“正宗肉夹馍”的终极注脚。

在西安,肉夹馍从来不是简单的街头小吃,而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味觉符号。陕西方言中“肉夹馍”的倒装语法,暗合着老西安人对这道美食的珍视——将最丰腴的肉藏进最朴素的馍,用面的扎实托举肉的醇香,不事张扬却满是实在。而秦豫肉夹馍之所以能成为“长安第一家”的传说,正源于它对这份“实在”的极致坚守,那半扇肉、一口锅、一把刀,勾勒出西安肉夹馍最本真的模样。

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文昌门内碑林对面的这间小店,成了西安城里独一份的“解馋地”。掌柜的姓王,河南商丘人,早年带着家传的卤菜手艺辗转来陕,将河南卤味的厚重与陕西面食的筋道揉合,开出了这家秦豫肉夹馍。那时的西安,街头小吃多是凉皮、泡馍,肉夹馍还属稀罕物,秦豫一开张便凭着独特的味道火了起来。每天天不亮,王掌柜就带着伙计起灶生火,一口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架在煤炉上,里面是熬了十余年的老汤——八角、桂皮、香叶在汤中翻滚,良姜、草果的辛香与肉香交织,光是这股味道,就能把巷子里的街坊都馋醒。

选肉是秦豫的第一道讲究。王掌柜只认猪前腿的五花肉,肥瘦比例必须是“三肥七瘦”,肥的部分要带着细腻的脂肪,瘦的部分需有清晰的肌理,这样卤出来的肉才会油润不腻、软而不柴。肉先冷水下锅焯水,加料酒去尽血沫,再放进老汤里,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锅盖不能盖严,要让水汽慢慢蒸发,让香味一点点渗进肉的每一丝纤维。三个小时后,肉捞出来码在铺着白纱布的案板上,肉皮金黄油亮,肉质软嫩得用筷子一夹就能分开,还挂着浓稠的老汤汁,光是看着就让人喉头滚动。

客人进门,王掌柜的第一句话永远是“肥的瘦的?”,话音未落,厚背刀已在案板上“当当”作响。那把刀磨得锃亮,刀背足有一指厚,切肉时不用按压,全凭手腕的力道,一刀下去就是巴掌大的肉片。要肥的,便切带着半指膘的肉块,油脂在热馍里微微化开,香得直冒油;要瘦的,就选里脊肉部分,却也带着些许脂肪,避免干柴;要肥瘦的,便肥瘦相间搭配,一口下去既有油脂的润,又有瘦肉的韧。切好的肉片不用额外加葱姜蒜调味,全靠老汤的底味,直接塞进刚从铁鏊里烤好的白吉馍——这馍也是秦豫的一绝,“三分碱,七分酵”的面团,要揉到“三光”,醒够两个小时,擀成圆饼后在表面划几道浅纹,放进双层铁鏊里先烙后烤,烙到两面微黄,再竖起来烤边缘,直到表面起了焦脆的花纹,敲起来“砰砰”响。馍的外层脆得“咔嚓”作响,里面的馍瓤却柔软得能吸住肉汁,面香与肉香在口中碰撞,没有丝毫杂味,只有纯粹的醇厚。

那时的秦豫,没有招牌,没有宣传,却凭着这口实在味道,成了西安人的“味觉朝圣地”。上班的工人、上学的学生、逛碑林的游客,都愿意在店门口排上半小时队,就为一口热乎的肉夹馍。有老食客回忆,当年为了能多夹点肉,总跟王掌柜“套近乎”,而王掌柜总是笑着多切一片,说“吃好,下次再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热络,连同肉夹馍的香味,一起刻进了文昌门的烟火气里。

然而,时光总在不经意间改变许多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王掌柜因病离世,失去主心骨的秦豫肉夹馍渐渐没了往日的热闹,后来因城市改造,店铺也搬离了文昌门,后来搬到了东木头市那,从此彻底消失在老西安人的视野里。“掌柜的一走,那锅老汤就断了根,后来搬去的地方我也找过,味道差远了,不是那个味儿了。”李大爷叹了口气,“现在的肉夹馍,都用刀把肉剁成泥,还加青椒、洋葱,哪有当年大片肉的口感?”

在老西安人眼里,正宗的西安肉夹馍,从来不是“重调料”的,而是“重本味”的——馍是骨,要外酥里嫩;肉是魂,要软嫩多汁;老汤是根,要醇厚绵长。如今西安街头的肉夹馍店越开越多,为了追求效率,店家将肉剁成肉糜,用机器批量烤馍,虽然方便快捷,却丢了最核心的“匠心”。就像竹笆市的樊记腊汁肉夹馍,虽也是老字号,保留了大片切肉的传统,但老食客总说“少了秦豫那股子老汤的香”;子午路张记的馍够脆,肉够多,却也难寻当年秦豫那种“一口入魂”的惊艳。

有人说,“正宗”本就是个动态的词,潼关肉夹馍的千层酥脆、腊牛肉夹馍的咸香,都是肉夹馍的新形态。但在文昌门内的老食客心中,正宗的西安肉夹馍,永远是秦豫的模样——半扇肉在大锅里咕嘟冒泡,厚背刀“当当”切出大片肉,热馍掰开,塞进肉,油汁顺着指缝往下滴,咬一口,是面香、肉香、老汤香的完美融合。那味道,是时光的沉淀,是匠心的坚守,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去年冬天,我在文昌门附近的老巷子里,遇到了曾在秦豫当伙计的赵师傅。如今他已年过七旬,偶尔会在巷口支个小摊,给老邻居们做些“忆旧版”肉夹馍。“现在找不到当年的老汤了,只能凭着记忆配香料,肉还是选五花肉,切大片,馍也自己揉自己烤,尽量还原当年的味道。”赵师傅一边揉面一边说,“年轻人可能觉得不如现在的肉糜入味,但老伙计们来吃,都说‘就是这个香’。”

说话间,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慢慢走过来,笑着说:“小赵,来个肥瘦肉的,跟当年一样,多夹点肉。”赵师傅应着,熟练地切肉、夹馍,动作间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秦豫小店。老人咬了一口馍,眼睛亮了起来,说:“对,就是这个味儿,多少年没吃到了。”那一刻,阳光透过老巷的屋檐洒下来,落在老人满足的笑脸上,仿佛秦豫肉夹馍的香味,又飘回了文昌门。

西安的肉夹馍,从来不止是一道美食,它是一座城市的味觉记忆,藏着老西安人的生活哲学——不花哨、不偷懒,用最朴素的食材,做最扎实的味道。秦豫肉夹馍虽然消失了,但它留下的“正宗”密码,却在老人们的口述中、在偶尔重现的老味道里,继续回响。就像文昌门内的老巷,虽然变了模样,却依旧能寻到当年的烟火气;就像西安的城墙,虽然历经风雨,却依旧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味觉根脉。

如今,碑林博物馆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文昌门内的小吃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当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总会说起那家消失的秦豫肉夹馍,说起那位河南掌柜,说起那口大锅里的老汤与案板上的大片肉。因为对他们来说,那一口老味道,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时光里最温暖的回忆——那是属于西安的、再也回不去的“正宗”味道。

来源:佘小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