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与湖泊水域水质监测:王敏幹建言常规指标与特殊污染物分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09:21 1

摘要:在读了“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在2025年4月12日发布的《水质的“生物指示器”是什么?》一文之后,点赞之余,我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作者:王敏幹(John MK Wong)

本文约1500字,阅读约4分钟

在读了“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在2025年4月12日发布的《水质的“生物指示器”是什么?》一文之后,点赞之余,我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水质监测是评估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关键环节。一套标准的水质监测系统,通常会关注一系列核心参数,包括酸碱度(pH值)、水温、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透明度(以浑浊度或能见度衡量)、颜色以及悬浮颗粒物,来反映水体的基本理化特征和污染状况。

但是我认为,针对特定区域,例如靠近工业或农业区的沿海或湖泊水域,监测范围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扩展。因为在这些区域,工业和农业活动可能会引入特定的污染物。因此,除了上述标准参数外,还需要重点监测多氯联苯(PCBs)、硝酸盐、磷酸盐、滴滴涕(DDT)等有机污染物,以及汞、镉等重金属和硫化物等无机污染物。这些物质往往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会构成潜在的威胁。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

浮游植物群落完整性指数(PCII),香港海域富营养化评估的创新方法

盘点欧盟关于海洋保护和浴场水质的相关法律

1微克铜=致命毒药?大堡礁长棘海星幼体正死于人类污染

此外,一些特定的开发活动也会对水质产生显著影响。比如说,海水淡化厂或大型建筑、商业楼宇、工业区和石油设施排放的冷却水,可能导致水体的盐度升高、热污染。盐度过高,会影响淡水生物的生存;而热污染,则会改变水体的物理性质,降低溶解氧,并对水生生物的代谢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这些区域的水质监测中,盐度和温度变化也应被纳入重要的考量因素。

全球范围内,各类水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污染挑战。©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近年来,新兴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 EOCs),如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内分泌干扰物(EDCs)、微塑料等,也引起了很多担心。比如说,医院、家庭和农业养殖中使用的抗生素会通过废水排放进入水体。即使浓度很低,长期暴露也可能导致水生细菌产生耐药性;防晒霜中的紫外线过滤剂 (如羟苯甲酮),通过洗浴等方式流入下水道、进入环境水体,对珊瑚礁(会损害珊瑚的DNA)生态系统造成威胁。避孕药中的合成雌激素,这些物质即使在极低的浓度下,也可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显著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可能影响到鱼类的性别发育、以及繁殖能力。当然了,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是较低的、目前研究也不足;但由于可能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长期影响,需要纳入水质监测的范围。这些也是有可为的,非目标分析技术的发展,如高分辨率质谱法,能够识别出水体中的未知、或意想不到的污染物。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

性染色体的秘密:鸭嘴兽与鸡如何实现性别基因平衡?

守护波斯湾生物多样性——卡塔尔海龟生存现状和挑战

王敏幹:卡塔尔海龟保护介绍 | 海湿公开课(第37集)

另外,监测的频率、时间跨度,也要考虑。毕竟,一次性的监测结果可能无法捕捉到水质的动态变化,例如季节性波动、突发性污染事件或长期趋势。因此,建立高频率、长期的监测站点,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才能更准确地评估水质状况的变化规律,预测潜在的风险、并评估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一片湿地中水面上飘着的死鱼,远远就能闻到臭味。©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因此我认为,一个全面且有效的的水质监测体系,不仅要包含pH值、水温、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透明度、颜色和悬浮颗粒物等常规指标,还应根据特定区域的污染特征和潜在污染源,有针对性地增加对多氯联苯、硝酸盐、磷酸盐、滴滴涕、重金属、硫化物、盐度和温度等关键污染物的监测,以及新污染物的监测,来准确地评估水质状况,为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注:本文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 | 王敏幹(John MK Wong)

编辑 | Linda Wong

排版 | 绿叶

王敏幹. 关于沿海与湖泊水域水质监测,王敏幹建言常规指标与特殊污染物分析. 海洋与湿地. 2025-04-19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关于“海洋与湿地

OceanWetlands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科技服务平台,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等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

“海洋与湿地”持续发布前沿资讯、倡导科学传播、支持学术交流,推动社会各界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形成保护共识,并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该平台坚持传播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重点关注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塑料污染治理、深海采矿、湿地碳汇、国际法、气候变化与适应等全球环境治理前沿议题,同时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积极助力中国科技工作者、保护工作者、青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海洋与湿地”通过搭建知识共享桥梁,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封面海龟图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