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将至,黄淮海夏玉米进入生育后期、陆续成熟收获,冬小麦全面备种备肥、即将大面积播种。近年来,应对气候变暖、利用光热资源,黄淮海地区推进实施夏玉米适期晚收增粒重、冬小麦适期晚播防旺长,促进玉米小麦周年高产,取得较好效果。据气象部门预计,9月下旬黄淮海地区气
“秋分”将至,黄淮海夏玉米进入生育后期、陆续成熟收获,冬小麦全面备种备肥、即将大面积播种。近年来,应对气候变暖、利用光热资源,黄淮海地区推进实施夏玉米适期晚收增粒重、冬小麦适期晚播防旺长,促进玉米小麦周年高产,取得较好效果。据气象部门预计,9月下旬黄淮海地区气温接近常年略高、降水偏多,土壤墒情适宜,总体利于玉米灌浆成熟和小麦适期播种。针对今年秋收秋种天气条件和生产形势,黄淮海地区要持续推进落实夏玉米适期晚收、冬小麦适期晚播“双晚”技术,以培育冬前壮苗为依据、因地制宜突出“适期”,以提高玉米产量质量为重点、统筹资源落实“双晚”,全力夺取今年夏玉米丰收、夯实明年冬小麦丰收基础。
一、夏玉米适期晚收促灌浆增粒重
(一)延长灌浆,增重脱水。玉米最佳收获期为生理成熟之后的完熟期,即苞叶黄白干枯松散,籽粒乳线消失脱水变硬,且籽粒基部出现明确“黑层”,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含水率降至30%以下。一般日平均气温达16℃以下玉米灌浆速度明显下降,14℃以下基本停止灌浆。各地应根据品种特性、茬口要求和天气条件适期晚收,正常情况下延长10天左右收获为宜,黄淮海北部建议10月5—10日收获、不迟于10月15日,黄淮海南部可延迟到10月10—20日收获、不迟于10月25日。
(二)机收减损,颗粒归仓。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安排好农机手农机具调配、收割机保养调试、晾晒和烘干储藏准备等准备工作。机械收获应大面积连片推进,提高联合收获机工作效率。要分类开展机收作业,对密度高、群体大、产量高、早晚及雨后植株湿度大时,适当降低作业速度;对粒收地块,要确保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后收获;对过湿地块,优先选用履带式收获机;对倒伏地块,优先选用能够贴地作业的高性能玉米收获机或加装倒伏扶禾装置。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穗收玉米应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时,再机械脱粒,以防霉变。
二、冬小麦适期晚播防旺长保越冬
(一)精细整地,打好麦播基础。秸秆还田留茬高度应在10厘米以下,做到“切碎撒匀、草土混匀、镇压耙实”。整地推行翻、旋、耙、压一体化作业,实现土壤深、细、平、实相统一,达到上虚下实待播状态。旋耕整地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旋两遍后镇压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要深耕一次,耕深25厘米以上,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适墒镇压,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做到镇压耙实、踏实土壤。
(二)适期晚播,确保一播全苗。合理确定播期。对照主茎叶龄6叶至6叶1心的越冬期壮苗标准和主茎叶龄不低于3叶的晚播小麦安全越冬的基本要求,正常天气情况下黄淮海北部麦区适宜晚播期为10月5—15日、不迟于10月20日,黄淮海南部为10月15—25日、不迟于10月30日。科学确定播量。一般黄淮海北部麦区确保亩基本苗20万—30万,南部麦区18万—25万。播种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5℃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但黄淮海北部麦区不宜超过40万,南部麦区不宜超过35万。提高播种质量。落实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大力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宽幅播种或窄行播种等高质量机械化播种技术,减少缺苗断垄,提高播种均匀度,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
(三)强化田管,培育冬前壮苗。抓肥水促控。要做好氮、磷、钾平衡施肥,特别是要重视施用磷肥,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越冬前对底肥不足、叶片变黄的弱苗,结合浇水或降雨施肥,促弱转壮。抓播后镇压。播种后要适时镇压,保证镇压力度和均匀度,做到土壤沉实、种土密接,减少土壤透风跑墒,降低寒潮等灾害天气影响,促进麦苗生长。对冬前长势偏弱麦田要注意轻压,避免出现机械损伤。抓除草防虫。利用冬前麦田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在日平均气温10℃以上、小麦3—4叶期、杂草2叶1心至3叶期,选用适宜药剂,防除麦田杂草。要密切监测地下害虫、麦蜘蛛、蚜虫等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开展综合防治。
入秋以来,西南大部和东北稻区单季稻陆续进入成熟期,田间病虫情基本定局;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单季稻处于孕穗抽穗至灌浆成熟期;华南、江南晚稻处于分蘖至孕穗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处于孕穗至灌浆期,重大病虫害持续发展,局部地区重发趋势明显。截至9月12日,全国水稻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6.2亿亩次、同比减少11.5%。结合当前病虫害发生情况、寄主条件和未来天气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下阶段江南稻区二化螟持续重发;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两迁”害虫总体中等发生,局部重发;华南、东南沿海台风波及区域细菌性病害扩散流行风险高。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盛期将持续至9月底。
1 发生动态
(1)稻飞虱。全国累计发生1.5亿亩次、同比减少13.1%,总体中等发生,轻于去年。灯下虫量,9月以来,湖南、江西等江南稻区累计诱虫同比增加三到七成,其他稻区同比减少一到七成。田间平均百丛虫量,广东、湖南、江西一般为300~500头,其他稻区一般低于300头;但广东北部、福建西部、湖南中部和西部、江西中部、湖北南部、安徽东部局部地区百丛虫量超3,000头,个别漏防田块超万头。
(2)稻纵卷叶螟。全国累计发生1.2亿亩次、同比减少18.0%,总体偏轻发生,轻于去年。灯下蛾量,9月以来,南方大部稻区累计诱蛾量同比减少四到九成。平均亩蛾量,广东为550头、同比增加3倍,其他地区一般为100~300头。平均亩幼虫量,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江苏、上海一般为1,000~2,000头、同比减少一到三成,其他稻区一般低于500头;但广东西部、湖南北部局部达3万~4万头。
(3)二化螟。全国累计发生1.7亿亩次、同比增加0.1%,总体偏重发生。当前,南方大部稻区世代重叠严重,其中华南、江南稻区三四代幼虫混发,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处于二三代幼虫危害期。灯下蛾量,9月以来南方大部稻区累计诱蛾量同比减少五到九成。平均亩残虫量,湖南、江西、浙江一般为1,500~2,300头,其他稻区一般低于500头;但是,福建西北部、湖南中部和南部、江西南部、浙江中部、湖北东部、安徽沿江局部地区为3,000~6,000头,个别漏防或失治田块超万头。枯心(白穗)率,经防控大部稻区低于1%,个别漏防或失治田块超20%。
(4)稻瘟病。全国累计发生1,444万亩次,同比减少37.3%,总体偏轻发生。经防治,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病情扩散缓慢,平均病叶率、病穗率一般低于1.5%,但在老病区和局部感病品种种植区发展较快,病叶率、病穗率最高达20%。
(5)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全国累计发生19.4万亩,同比减少27.2%,总体轻发生。主要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西零星发生,病株率一般低于1%。
2下阶段发生趋势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9月,南方水稻产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安徽大部、福建西北部、江西大部、湖北、湖南大部等地偏高1~2℃;南方水稻产区大部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但华南稻区降水偏多。此外,预计将有2~3个台风登陆或明显影响华南和东南沿海。 会商分析认为,未来天气和晚稻生育期适宜二化螟继代繁殖为害,该虫将在江南稻区持续重发。水稻“两迁”害虫在广东北部和西部、福建西部、湖南中北部和西部、江西中部、湖北南部、安徽东部等前期虫量较高地区,有滞留本地、加重危害或集中迁入华南南部等降水充沛地区的风险。华南、东南沿海等台风登陆及波及地区出现大风和持续降雨天气,易导致“两迁”害虫跨区域迁飞为害;台风引起的水稻植株机械损伤,有利于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的扩散流行。 各级植保机构要加强当地水稻重大病虫害监测调查,掌握发生动态,准确研判发生趋势,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和预警,服务科学防控,努力防范和降低病虫灾害损失。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文章来源: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测报处本期编辑:纪炘佟本期审核:翟怡婷本期监制:吴俊生
来源:杨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