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出三象,遍地起坟头”,今日秋分,指的哪三象?有啥说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06:42 1

摘要:“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时间过得真快,今日9月23日就是秋分节气开始的日子。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秋季第4个节气,其是我国古时的“四时八节”之意,秋分的到来标志着秋季过半,天气开始正式凉爽。关于“秋分”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有着明确的记

导读:“秋分出三象,遍地起坟头”,今日秋分,指的哪三象?有啥说法?赶紧了解一下吧。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时间过得真快,今日9月23日就是秋分节气开始的日子。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秋季第4个节气,其是我国古时的“四时八节”之意,秋分的到来标志着秋季过半,天气开始正式凉爽。关于“秋分”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有着明确的记载:“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秋分这天,太阳会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时长相等,均为12小时。并且,此时也是秋季的中点,初秋的余热与深秋的寒凉交汇,气温趋于平和,故而得名“秋分”。

秋分与春分、夏至以及冬至,并称“二分二至”,都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在古代,人们就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就确定了“二分二至”节气,夏至这天正午时分表影最短;冬至正午时分表影最长;而秋分日影长度与春分相同,都处于最长和最短的中间,自此“二分二至”就成为了节气坐标,代表着每个季节的气候转折,以便更好的进行农耕事宜。

之后古人推算节气的方法开始改变,对此《冠子·环流篇》中有着明确的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古人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坐标,发现在不同的季节乃至节气,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就成为了季节、节气更迭的标志。当北斗七星的烧饼指向正西方向时,意味着秋分的到来,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气象学意义的秋季。

而在现代,“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换言之,从春分0度开始,每一个节气分别对应于地球在黄道上运行15度的位置,当太阳到达黄经180度,就是秋分开始的日子。

今年的秋分不一般,是一个“早秋分”。虽说每年秋分交节的阳历时间固定在9月22日至24日之间,但受农历“置正”的影响,秋分交节的农历时间会有着较大的波动。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秋分,八月中”的说法,说明秋分交节的正常时间会在农历八月中旬,如果秋分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八月上旬,称为“早秋分”;如果秋分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八月下旬,则为“晚秋分”。今年秋分交节的农历时间为八月初二,很明显,这属于“晚秋分”。

老话说“早秋分棉衣穿,晚秋分暑热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八月上旬(早秋分),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很快就会凉爽,甚至还会出现秋寒天气,人们需要早早穿上棉衣保暖;相反,如果秋分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八月下旬(晚秋分),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还会比较炎热,仿佛夏季的暑热又回来一样,可见“秋老虎”天气持续的时间比较久。当然,“棉衣穿”和“暑热回”的说法会比较夸张,但正是突出了秋分天气“凉爽和炎热”的气候特点。

民间还有着“秋分出三象,遍地起坟头”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期间出现了三种天气现象,那么预示着农作物的产量将会受到影响。特别在古代,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古人会在秋分这天祭拜月亮,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那么古人就要忍饥挨饿,甚至引发饥荒。所以就有了“遍地起坟头”的说法,指的是年景不好,而并非字面之意。

今日秋分,那么究竟指的是哪三象呢?有啥说法?下面具体了解:

农谚有云“秋分一场风,麦田一场空”、“秋分大风起,难有好收成”,如果秋分这天出现了大风天气,那么这预示着粮食的收成将会受到影响。虽说秋分农作物已经逐渐成熟,但并没办法快速收割归仓,如果此时刮起大风,那么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产量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秋收时农作物最后的“冲刺阶段”,像玉米、水稻、高粱等秋季作物进入成熟期后,茎秆含水量就会降低,韧性随之减弱。大风指的是8级以上的大风,在这种天气中,很容易导致茎秆折断或植株倒伏。当农作物倒伏后,其根系就会暴露在土壤表面,从而降低养分的吸收能力,同时当农作物的穗部接触潮湿的地面时,还很容易发生霉变的情况,减产可达20%-40%。

并且,大风天气还会加速空气流动,从而增加农作物叶片的蒸腾速率。如果此时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容易失水萎蔫。特别对于叶片较大的高杆作物,大风天气还会导致叶片相互摩擦或翻卷,从而减少光合面积。加上,农作物会将气孔关闭以减少水分流失,进一步抑制二氧化碳吸收。这个时候粮食如果不快速收割,很快就会因养分、水分不足,从而枯萎。

老人说“不怕秋分晴一天,就怕秋分一日雨”,在古人看来,如果秋分这天下起了雨,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就会较多。虽说秋分后天气干燥,但此时农作物对于水分的需求已经减少,如果出现了持续的降雨天气,反而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秋分一日雨,立冬也难停”

“秋分大雨落,四十五日阴”

“秋分雨水十八弯,落到霜降不算晚”

“秋分雨淋头,秋收要发愁”

这些农谚都说明,秋分这天下雨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较多。秋分节气是农作物最后的生长阶段,此时大多农作物已经趋于成熟,但此时农作物仍需要充足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以完成最后的灌浆成熟,但持续降雨天气会使光照不足,导致玉米籽粒不饱满、水稻空壳率上升、棉花纤维质量变差。并且,持续的降雨天气会导致土壤湿度饱和,从而农作物出现根系缺氧,吸收能力下降的情况。例如,玉米根系在积水环境中48小时内就会出现腐烂,吸收氮、磷效率降低30%-50%,导致叶片黄化早衰,导致减产。

除此之外,秋分农作物逐渐成熟后,要进入关键的收割时期,如果遇上了持续的降雨天气,那么农业机器就无法下田作业,需要换为人工收割,这会大幅度降低秋收抢收的效率。况且,秋收后的粮食并不能直接存放,还需要通过晾晒的方式,让粮食的含水量降低到安全标准。如果遇上了持续降雨天气,粮食的晾晒就要延后,此时霉菌、细菌等微生物就会迅速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及时收获,还会出现减产的情况。

一年之中,秋分是最容易出现冰雹天气的时节之一,这是因为此时北方冷空气逐渐活跃,而南方暖湿气流仍较强盛。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很容易形成不稳定大气层结,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能量基础。同时,秋季太阳辐射仍较强,近地面受热后空气上升运动剧烈,如果高空存在冷空气入侵,就会形成“上冷下暖”的垂直温度梯度,导致气流不断上升,而上升气流还会携带着水滴和冰晶运动。当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时,就会形成冰雹胚胎。

这些冰雹胚胎还会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被抛起和冲击,不断吸附高空之中的水汽和过冷水滴,凝结成雹核。当雹核重量无法被上升气流托住时,便往下降落。降至水汽充足、温度不够低的区域时,雹核与过冷水滴就会缓慢冻结,形成一层透明冰层。之后,其被另一股强大上升气流抬升,再次进入到水汽较少的低温区,会与过冷水滴快速冻结,形成一层含有气泡的不透明冰层。如此反复进行,冰雹就会越变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支撑不住时,便从云中落下,形成冰雹天气。

老话说“天降冰疙瘩,地里减收成”、“冰雹砸田垄,丰收成空梦”、“雹打三日雨,粮仓少半米”,从这些话我们不难看出,冰雹对于农业生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 冰雹从高空降落时冲击力强,可直接砸伤农作物的叶片、茎秆、花朵和果实。特别在农作物成熟期遭遇冰雹,叶片和茎秆受损就会影响光合作用,从而降低营养输送,导致穗粒数减少,最终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

并且,当大量冰雹积压在地面,就会形成冷温层,冰雹溶化时则会吸收地面的热量,使地表温度急剧下降,从而冻坏农作物的根茎。同时,地表受冰雹撞击后土层变硬,土壤透气性变差,农作物根部缺氧,最终影响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尤其是冰雹对农作物造成的损伤会使其恢复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导致生长周期延长,导致下一季农作物播种延迟。因此,无论是哪个季节,农民都不愿意看到冰雹天气。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物质匮乏的古代,还是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只要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天气都不是好的天气,虽说我们不能改变天气的好坏,但我们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的应对极端天气。

今日秋分,以上提到的这三种天气现象,您那里出现了几种呢?欢迎讨论。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