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3日02时19分,农历八月初二,秋分如约而至。诗句有云“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道出了此时的景象,昼夜平分,天地清明,正是仲秋时分。
2025年9月23日02时19分,农历八月初二,秋分如约而至。诗句有云“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道出了此时的景象,昼夜平分,天地清明,正是仲秋时分。
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十六,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昼夜等长。自此以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气温也随之下降。
“分”字有平分之意,既平分了昼夜,也平分了秋季。秋分处于秋季九十日的正中,是初秋与深秋的分水岭。气候由暑转凉,昼夜温差明显,正印证了“秋高气爽”的说法。
古人对秋分格外重视。董仲舒曾言“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习俗上,这一节气有祭月、竖蛋等活动,三候亦有“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的说法,昭示万物渐入收敛。
秋分祭月:
史书里提到,周代帝王在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这便是最早的节令礼制。秋分因此也被称作“祭月节”,承载着人们仰望星空、寄托心意的古老传统。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因秋分的日期在农历八月里并不固定,未必能遇上圆月,而祭月若无明月,难免少了几分意趣。于是,人们将“祭月节”移到中秋,与圆月相映,才成就了今日的中秋佳节。
从秋分到中秋,都是人们寄情于月的时节。正如诗句所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份对月亮的敬意与期盼,早已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竖鸡蛋:
在秋分这天,许多人喜欢玩一种有趣的小游戏——竖鸡蛋。挑一枚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小心翼翼地立在桌面上,常常要试上好几次,才有可能成功。
这种做法被称作“中国习俗”,如今却早已流传到世界各地。无论成败,过程都充满乐趣,因此吸引了无数人参与。俗话说“秋分到,蛋儿俏”,说的便是这一景象。
从古到今,节气总伴随一些独特的习俗。竖蛋虽是小小游戏,却寄托了人们对节气的关注与喜爱,也让秋分多了一份轻松与趣味。
粘雀子嘴:
秋分一到,乡间自有一份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家家户户要煮汤圆。圆子入口软糯香甜,寓意团圆与丰收,正应了“秋收满仓,家和人旺”的心意。
除了自家食用,还要特意准备一串不用包心的汤圆,用竹签串起,插在田边地头。这被称作“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鸟有吃的,就不会去啄坏庄稼。
这种做法简单质朴,却饱含农人的智慧与期待。既守护了田里收成,也寄托了人们对丰年安定的愿景,成了秋分节气里别样的风俗画面。
放纸鸢:
秋分时节,正是放纸鸢的好时候。碧空如洗,风力适中,孩子们成群结伴,大人们也常常加入其中,共同把五彩纸鸢送上蓝天。
纸鸢种类繁多,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雷公虫风筝”,大的高达两米,小的也有二三尺。古人常说“纸鸢随风起,心随云天高”,正道出了此时的乐趣。
许多风筝出自亲手糊制,更显心意。放飞时大家比试谁能飞得更高更稳,既是娱乐,也是交流。秋分放纸鸢,早已成为节气里独特的风景。
故,今日秋分,有空没空,提醒大家:1不捂、2不早、3要睡、4要吃,别犯忌讳,别忘了告诉家人!下面来看看老祖宗咋说,是否有道理!
秋分一过,天地渐凉,衣着上便有了讲究。俗语说“春捂秋冻”,意思是秋季不必太早添厚衣,可以帮助身体逐步适应季节转变。但若过度秋冻,便容易与节气之道背离。
所谓秋冻,应以“凉而不寒”为度。若身上已感到彻骨的冷,就该随时添衣。此时轻薄内搭最宜,而随身备一件外套,以防骤然变天,方是合宜之策。
秋分之后,昼夜温差加大,老幼体弱更要注意腹部与足部的适度保暖。正如古话所言“寒从脚起”,适当保护才是安度仲秋的智慧。
因此,秋冻不可一味逞强,而要顺应自然,懂得收放。留一份清凉,保一分温暖,方能真正体现节气之理,与秋分的平衡之道相合。
秋分已到,天气由热渐凉,昼夜温差拉大。清晨雾气弥漫,露水未干,若过早出门锻炼,空气湿重,不利呼吸。古人有言“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正是此景的写照。
节气讲究“宜收不宜散”,锻炼亦当顺势而为。秋分时运动不宜大汗淋漓,散步、快走、慢跑即可,让身体微微发热,既舒展筋骨,又不损耗元气。
合适的时辰尤为关键。等到早晨七点后,雾气逐渐消散,空气清新,正是晨练的好时候。或是下午与傍晚,天色清朗,也是出门锻炼的佳境。
因此,秋分之际,锻炼需择时而行,强度适度。顺应自然,调和作息,方能体会“秋高气爽”的畅快,也让身心与节律同频。
秋分一到,天地间由盛转收,万物开始积蓄。作息之道也当随之调整,做到早睡早起。古语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收敛才是这个时节的主旋律。
《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说秋天应当顺应自然节律,天黑便休,天亮便起。这样既合于时气,也能让精神舒展。
秋分之后,夜长昼短,若能早睡早起,便能更好地适应节律。哪怕只是比平日提早片刻休息,也是一种顺应“秋收”的生活智慧。
对年长者来说,更应听从身体的节拍。“遇有睡意则就枕”,不必拘泥时辰。顺势而眠,随心而醒,才是秋分节气里最舒朗的养收之道。
岭南旧俗,在秋分这天要采“秋菜”。这种野苋菜又叫“秋碧蒿”,多生在田野间,嫩绿细长。乡人常在这一天举家出动,带回新鲜秋菜与鱼片同煮,称为“秋汤”。
当地有顺口溜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意思是说此汤清爽宜口,老少皆喜。应季而食,既合时节,也寄托了人们对家宅平安的期盼。
秋分时苋菜正当鲜嫩,无论是清炒还是煮汤,都别有滋味。古人常言“顺时而食,合乎天道”,这也是秋分食俗背后的智慧。
无论贫富,秋分都要尝一口秋菜。它不仅是一碗时令之汤,更是一份迎接凉意的心意,寓意阖家团圆,平顺安宁。
总结:今日秋分,不管多忙,再次提醒,大家牢记:1不捂、2不早、3要睡、4要吃,别犯忌讳,一定要记住,切莫大意,也别忘了叮嘱家人。
来源:乡村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