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肥乡民间,一些面食与重大节日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有着极其浓重的民俗习惯,这些面食与习俗都由来已久,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很难考证它的身世和出处。但饺子与其它面食一样,在历史的行进过程中,都刻印着先人的智慧,遗存着文化的烙印,几乎都有历史背景、民俗风情、传说典故,
·肥乡草根美食·
饺 子
在肥乡民间,一些面食与重大节日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有着极其浓重的民俗习惯,这些面食与习俗都由来已久,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很难考证它的身世和出处。但饺子与其它面食一样,在历史的行进过程中,都刻印着先人的智慧,遗存着文化的烙印,几乎都有历史背景、民俗风情、传说典故,甚至还有人们的期待、精神寄托和美好寓意。
前些年有个小品说“好吃不过饺子”。确实,在肥乡的饮食习俗中,饺子有着不可替代的霸主地位。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在肥乡是十分普遍的,几乎是家家户户的传统,即使在最艰苦的年代,就算没有小麦面粉,用其他面粉替代,比如高粱面、薯干面、荞麦面也要吃饺子。这是因为,岁尾年首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这时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还有人说,饺子形如古时旧币元宝,隐含“招财进宝”之意,所以生活再艰难,饺子必不可少。
中国的文化历来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反映在饮食方面也是无不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人们不仅进行了传承,还进行了延伸与光大。正月初一吃饺子时,有的家庭为了图喜庆,过年讨个好彩头,往往要往一个饺子里塞上钢崩儿,看谁能吃到,谁就是新的一年里最有福气的人。至于吃到钢崩儿的那位,是不是真的一年里运气最好,另当别论,反正吃到钢崩儿时心情是极好的,起码是一种慰藉吧。
肥乡民俗中,好事儿、喜事儿、大事儿几乎都离不开饺子。正月初二,出门的闺女要回娘家拜年,下午离开娘家前,要在娘家吃“二顿饭”,这“二顿饭”也是饺子,而且因为是款待新老女婿们,饺子的皮儿和馅儿一定是最上乘的。
正月初三早上肥乡流行“吃杂饭”,“吃杂饭”的习俗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生活富足的情况下,也没必要刻意去“吃杂饭”,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口粮都算计到每人、每天、每餐,初三早上就要把初一剩下的饺子、大烩菜、馒头、初二接待亲戚剩下的饭菜都折碗上桌,这就是“吃杂饭”。不过吃完杂饭后,有讲究的人家在初三上午也要吃饺子,民间的传统这是要“捞银子块”,上岁数的人在捞饺子时还念念有词:“捞一捞,捞满瓢。”“一捞金,二捞银,三捞捞个聚宝盆。”不过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月初三中午,已很少有人再去“捞银子块”了,就连吃饺子的也少多了,嫌麻烦。
过了正月初三,再过两天便是正月初五,初五上午吃饺子也很盛行,因为在民间叫“破五”、“崩穷气”,所以也几乎是家家吃饺子。传统的文化里也有很多清规戒律,比如“破五”之前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连垃圾、灰烬也不能倒,过了这一天就等于“开禁”了,所以肥乡民间有民谚:“懒老婆,盼正月,吃好饭,不做活”。“破五”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在意识形态里,这“五”指“五穷”亦或“五鬼”,具体讲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穷”中的任意一穷都够人受的,一定要破。
正因为“破五”还涉及到一年的“财运”,很多人便赋予了这一天接“财神”的内涵,所以很多厂家、商家、门店都会选择这天开门营业,就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营业,也要“崩去五鬼,迎接财神”,以获得一年的好彩头。肥乡还有一些农村在这一天有“崩粪堆”的习俗,传说当年姜子牙封神大典,诸神各有其位,唯独忘了他的老伴儿,老伴不依,姜子牙无奈之下,让他老伴当了“粪官”,民间怕“粪官”破坏了农家肥的营养成分,就在初五这天“崩粪堆”。现在没有粪堆了就在厕所门前点一挂鞭,虽然走了过场,也算了了这事儿。
有时吃饺子也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或许这也是一种文化吧,正因为有迷信的成分,一些老年人才最上心。正月初十这天也是传说中的节日,只是肥乡农村的说法不太一样,有的地方说是“石籽儿”,俗称“十指”,是石头神的节日,有的说是“老鼠娶亲”,还有的说是“捏老鼠嘴儿”。说法不同,但这一天都要吃饺子,吃饺子就是为了捏住老鼠嘴儿,保护我们的粮食不被它们偷吃。所以,很多人家要包饺子,而且饺子要捏紧,意为“捏紧老鼠嘴儿,保住粮食籽儿”。
正月里吃饺子的日子是很多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望文生义该吃元宵,但吃元宵是城市人、南方人的习俗,一直到今天,肥乡农村极少有这一天吃元宵的,甚至没有一家拿元宵当主食的,都还保留着吃饺子的习俗。十五上午或下午、十六早上都是饺子。
肥乡有些人还喜欢在农历的六月初一吃饺子,意为“过半年儿”,准确地讲,七月初一才是半年,不知道因为什么要在六月初一过半年儿。同样,也很难考证它的出处。
还有一个节日是一定要吃饺子的,就是冬至。传说冬至吃饺子源于肥乡历史名人窦默。窦默是肥乡城西人,生于1196年,卒于1280年,初名杰,字子声,又名汉卿。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元初三大理学家之一。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即皇帝老师)、昭文馆大学士、嘉议大夫、正议大夫等职。
窦默是我国针灸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传说他辞官回乡时,正是严寒冬季,他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都冻伤了,当时伤寒流行,病死了很多人。窦默深知煎熬羊肉是祛寒提热的功效,遂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肥乡人就模仿制作,就留下了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饺子已不仅限于重大节日,平时接亲待朋也喜欢用饺子,而且品种也日渐增多,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还有野菜水饺等等。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衍生出了煎饺、蒸饺、水煎包等。其形状又有花边饺子、五颜六色的蔬菜饺子。不管何时吃,不管哪种馅儿,饺子都是一种极好的食品。
饺子在肥乡农村还有另一大用处就是“耍新女婿”。过去的农村很封闭,女婿是谁、什么模样儿,街坊邻居大都不认识,就有意识地要耍逗、要捉弄。其实就是认识,这一关也少不了。闺女出嫁后第二天或第三天,要带新女婿回娘家认门儿,街坊邻居的大姑娘、小媳妇们要提前包饺子“耍新女婿”,包几个没有馅儿的“气饺子”,放了红辣椒的“辣饺子”,放了大盐疙瘩的“咸饺子”,也有放了钢崩儿的,就是要烫、要辣、要咸、要硌。新女婿如果太老实,就会出尽洋相,让人们哈哈一笑。也有的新女婿知道有这一手,往往先用筷子把饺子皮儿挑破,看看再吃。现在这些旧风俗已渐行渐少,很少有人再去包这些很另类的饺子了,当年的那些故事已成为趣谈。
还有资料显示,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饺子还有另一个名称“扁食”,肥乡上了年纪的人,用方言总说成是“扁热儿”,至今已很少有人知道了。不过扁食也有出处,传说有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奸臣潘奇叩见皇上,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手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
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或逃跑,还想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上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食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撰稿 陈剑)
请关注下期美食介绍,被赋予生命的贡饷
本文选自《肥乡草根美食》书籍
本文素材提供:肥乡区政协
转发请注明来源,不得修改和片段摘用,违规必究
来源:迟迟钟鼓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