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了几十万才懂:互联网搞钱,“提供价值”不如“传递情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02:24 3

摘要:甚至掏心掏肺分享压箱底的干货,用户反而跑得越快——因为“提供价值”这四个字,藏着让很多人“忙忙碌碌走向贫穷”的隐形紧箍咒。

总有人说“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可我亏了几十万才发现,在互联网上,越执着于“提供价值”,越难赚到钱。

甚至掏心掏肺分享压箱底的干货,用户反而跑得越快——因为“提供价值”这四个字,藏着让很多人“忙忙碌碌走向贫穷”的隐形紧箍咒。

创业初期,我曾犯过一个“价值输出”的致命错误。

当时想做个人品牌账号,觉得市面上的内容太“水”,立志要做“能写进教科书的终极指南”。

花一个月啃完定位、营销、品牌故事的书籍,拆解过往所有客户案例,打磨出3个可直接套用的模型、5份详尽清单,最终整理出1万字的《从0到1打造能赚钱的个人品牌保姆级教程》。

每一个字都透着干货的“香气”,我甚至被自己的“无私”感动到热泪盈眶,笃定这篇内容至少会是个小爆款。

结果发布24小时,阅读仅800多,点赞12个,评论三条:“太长先码住”“感谢分享已收藏”“牛”。

更扎心的是,同一周,我刷到对标账号的一条视频:博主用手机前置摄像头,在昏暗的房间里带着哭腔抱怨,说自己连续日更30天,写稿到凌晨,粉丝只涨了5个,被老婆质问“以前的钱去哪了”,直言“不知道还能不能坚持”。

这条视频没有任何干货,甚至满是负能量,评论区却炸了——几千条留言里,有人说“兄弟别哭,我三个月粉丝还是两位数”,有人说“刚被老板骂完,家人也不理解,感觉全世界只有自己在扛”,还有人提议建群互相打气。

博主顺势开了个99元的付费群,一天就满了500人,赚了近5万。

那晚,我看着自己12个孤独的点赞,第一次对“价值”产生怀疑。

后来才想通:用户不是来内容里“上课”的,而是来“照镜子”的。

我那1万字干货,就像一本正确却冰冷的新华字典,和用户“没关系”;而博主的抱怨视频,却是一面镜子,让每个在搞钱路上挣扎、孤独、不被理解的人,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人”。

他们点赞是在说“我也是”,付费是在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归属感买单。

原来,互联网搞钱的逻辑是:理性价值只能让你被收藏,情绪共鸣才能让你被支付。

用户嘴上说想要“省钱、赚钱、学知识”,但真正愿意掏钱的,是藏在心底的深层需求——缓解焦虑、对抗孤独、找到同类

想从“吃力不讨好的干货提供者”,变成“轻松赚钱的情绪共鸣者”,有两个实操策略:

不要想“我要教用户什么”,而是想“关于这个知识点,我曾犯过最愚蠢的错误、出过最丢人的丑”。

比如不说“如何做一场完美的直播”,而是讲“第一次直播只有3人观看,其中一个是我妈”;不说“内容创业的十大技巧”,而是聊“让我亏光积蓄的10个内容创业大坑”。

用户不关心你多成功,只关心你是否和他们一样失败。

别像列清单一样摆干货,而是融入个人故事和状态。

我一个做健身的朋友,以前发“如何正确练胸”的教学视频,数据很差;后来每天记录自己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样子,配文“被客户折磨一天,只有铁块不会骗我”,没教任何动作,却靠“对抗平庸的自律”吸引了大批焦虑的中年男人,私教课卖爆了——用户买的不是健身知识,而是“理想中的自己”。

如今信息泛滥,人人焦虑,最稀缺的价值不是知识和干货,而是真实的情绪连接。

你痛哭的夜晚、搞砸事的懊恼、面对不确定的恐惧,这些无法被复制、无法被AI替代的经历,才是能让用户跨越屏幕与你灵魂共振的东西。

与其苦熬干货,不如打开备忘录,写下最近一次搞钱时“最失败、最无助却不想放弃”的瞬间,真诚地分享出去。

或许,这会给你带来远超所有“价值内容”的回报。

来源:清醒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