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但我们很少会在餐桌上看到马肉。这些马肉到底都去了哪里?它们悄悄流向了海外市场,支撑起了一个年产值达几十亿元的“隐形产业”。
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但我们很少会在餐桌上看到马肉。这些马肉到底都去了哪里?它们悄悄流向了海外市场,支撑起了一个年产值达几十亿元的“隐形产业”。
国外对马肉的需求有多高?
在欧洲国家,比如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当地人认为马肉是高蛋白又健康的优质食材,不少高档餐厅甚至把马肉作为特色菜肴。尤其在亚洲的日本,那里的消费者对马肉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特别喜欢吃一种叫“樱肉刺身”的生马肉,这种吃法对马肉的新鲜度要求非常严格:从屠宰到上餐桌,不能超过48小时。
为了满足这样的高要求,中国的马肉企业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通过零下30度的急冻技术,加上冷链物流,马肉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新鲜不变质。可以说,即使远在日本,刚吃下的马肉似乎也像刚从屠宰场送来的一样。
在出口过程中,每块马肉都会被细致地分割,比如里脊肉、腿肉都会分开打包,并根据不同国家的喜好进入市场。比如日本主要吃刺身,法国和德国则更倾向于用马肉烹饪菜肴。
出口价格为何惊人?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马肉在国外的价格相当高。一公斤马肉在日本能够卖到300到500元,是国内收购价的近十倍。这也让不少人感叹,中国养马、屠宰并出口,马肉贴上外国标签后竟能卖出如此高价。可以说,中国的马肉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餐桌上的无名功臣。
为什么国内很少吃马肉?
我们身边很难看到马肉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的是忠诚、力量以及伙伴情义,许多人从心理上就无法接受将马肉吃进嘴里。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国人不能接受吃马肉。这种心理障碍叠加长期的饮食习惯,让马肉在国内成了一种“冷门食品”。
也正因为国内市场的冷淡,马肉的价格始终上不去,这反而让它出口时具备价格优势。换句话说,中国养殖的马肉成了外国人的美食,而国内消费者对此却“吃不来”。
这样的产业模式还能走多远?
如今的马肉出口现状本质上是一种“出口导向型”产业。国内需求低迷,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只能盯住海外市场,而为了能够适应外部需求,这一产业在冷链技术、屠宰标准等各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和过去的纺织品、家电出口类似——我们生产,他们消费。
这样的模式虽短期内看似收益颇高,却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假如未来某天海外需求减少,马肉出口产业可能会迅速陷入困境。而国内对马肉的接受程度较低,消费市场也难以快速激活,这就会造成整个产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
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
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思考,中国的马肉产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出口,还需逐渐培养国内的消费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产业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这也给其他出口型行业提了个醒:不能总是吊在外需这根绳子上,还得想办法让国内市场“吃得下”。
今天的马肉出口,其实是中国众多出口型产业的一个缩影。从过去的纺织品到如今的农牧品,中国制造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领域,也正在农牧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虽然这种改变很“低调”,却让人不得不注意到它的意义。
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未来,中国的马肉产业是不是只该继续充当“供应商”?还是可以尝试通过教育市场,让国人逐渐接受并消费这些产品?一个看似简单的马肉出口,背后藏着的是全球产业链布局,以及我们未来产业方向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不是传播任何负能量,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等不良引导,若与实际情况不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并做出整改。
来源:海边沉醉于夕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