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技术爆火!中国半导体迎重大突破,或将超越美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9:07 1

摘要:如今芯片设计越来越复杂,3nm先进制程、3D封装技术扎堆出现,一个项目动辄要几百名工程师跨时区协作,产生的数据能堆到TB级别,管好这些数据成了行业新难题。

AI创新

提到半导体,大家先想到的往往是光刻机、EDA这些“明星选手”,但在一线工程师眼里,真正决定研发快慢的“隐形战场”藏在数据里。

如今芯片设计越来越复杂,3nm先进制程、3D封装技术扎堆出现,一个项目动辄要几百名工程师跨时区协作,产生的数据能堆到TB级别,管好这些数据成了行业新难题。

近两载,国内模拟芯片公司呈爆发之势,多达34家企业成功上市。这些企业正于悄然之间,重塑全球模拟芯片市场之格局,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这些公司都在搭建同一种“隐形基建”,IC设计数据管理DDM。

这东西到底是啥?简单说,就是专门解决芯片设计中数据杂乱、协作低效、版本混乱的“管理系统”,以前通用的Git、SVN这些软件开发工具,碰到模拟芯片的版图、仿真数据根本不够用。

DDM市场早就不是群雄逐鹿的局面了。2000年前后冒出来的几家玩家,如今只剩“四强”,而中国市场几乎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2020年被Keysight收购的Cliosoft。现在国内95%的模拟芯片公司都在用它,成了行业标配。为啥大家都认准它?

行业数据必备

看看其他对手的处境就明白了:ICManage因为内核跟不上技术升级,用户不断流失;Perforce在中国连实际用户都没有;法国达索的DesignSync更新太慢,先进工艺根本不支持,慢慢被市场淘汰了。

2025年最新的行业动态显示,Cliosoft的核心产品SOS已经成了唯一能深度嵌入CadenceVirtuosoStudio的平台,这可是模拟芯片设计的主流工具。

而且它每个季度都更新版本,专门针对16nm以下的先进工艺做优化,其他工具根本跟不上这节奏。更关键的是,被Keysight收购后,它能和EDA工具、系统仿真实现全链条整合,这可不是单纯的数据管理工具能比的。

视频摘要

对工程师来说,这工具解决了太多实际麻烦。以前设计数据散在每个人的电脑里,丢个文件、错个版本都是常事;

现在所有电路图、仿真结果全存在中心服务器,在EDA界面里点一下就能保存归档,跟存普通文件一样简单,还能随时追溯历史版本。

跨团队协作更省心了,模拟和数字工程师的成果自动汇总,仿真团队直接调用,不用再天天传文件、对版本。要是团队在上海和深圳两地办公,它的智能缓存能让数据传输变快,延迟几乎可以忽略。

光管好内部数据还不够,芯片设计还要跟制造、供应链打交道,数据流转的安全和效率是另一个大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像飞驰云联这样的解决方案补位,他们的HPC数据传输管控方案在行业里很受欢迎。

比如有些公司本地和高性能计算环境是隔离的,部署一套他们的系统就能跨网传文件;还能精准控制谁能看哪个文件夹,下载文件要走申请、审核流程,从根上防泄露。

飞驰云联这两年发展很快,服务了500多家客户,其中150多家是500强或上市公司,每年要保护4.4亿个文件的传输。

他们的方案能兼容各种存储方式,不管是本地服务器还是阿里云、亚马逊云,都能顺畅访问,超大文件传输还支持断点续传,不用担心传一半断掉。这对芯片公司太重要了,毕竟一份仿真数据可能几个G,传丢了重做要花好几天。

上市公司

现在行业里有个共识:DDM已经不只是“工具”,而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芯片设计拼的就是速度和创新,要是数据管不好,工程师一半时间都在找文件、对版本,哪有精力搞研发?Cliosoft解决了“内部协同”的问题,飞驰云联补上了“外部流转”的短板,这两套东西组合起来,才算是搭好了芯片研发的“隐形基建”。

国内34家上市的模拟芯片公司之所以集体选择DDM,本质是看清了行业趋势:先进工艺、多团队协作、IP复用已经成了标配,没有靠谱的数据管理系统,根本没法在激烈的市场里立足。

就像盖大楼要先打地基,芯片公司拼创新前,得先把数据这层“地基”打牢。毕竟在半导体行业,效率差一天,可能就错过整个市场窗口。

工程师搞预算研究

芯片行业的竞争,从来都不止是光刻机、EDA这些“明面上”的较量,更藏在数据管理这层“隐形地基”里。

34家国内模拟芯片公司集体押注DDM,正是看懂了这一点,没有高效的数据流转,再先进的工艺、再庞大的团队也难形成合力。

Cliosoft的行业垄断、飞驰云联的快速崛起,都印证了数据管理的核心价值。从内部版本管控到外部安全传输,这套“基建”撑起了芯片研发的效率底线。

毕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工程师少花一小时找文件,企业就多一分抢跑的可能。打好数据地基,创新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图源网络

来源:暮时史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