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容创作领域深耕不到四年,“赚不到钱”已成为焦虑的痛点。无论是短视频、图文还是直播赛道,大量创作者陷入“流量焦虑—内容内卷—收益萎缩”的恶性循环。
内容创作领域深耕不到四年,“赚不到钱”已成为焦虑的痛点。无论是短视频、图文还是直播赛道,大量创作者陷入“流量焦虑—内容内卷—收益萎缩”的恶性循环。
通过整合超20个失败案例与行业报告,结合平台算法机制与商业逻辑,本文从内容生产、用户运营、商业变现、平台规则、个人认知五大维度,深度剖析创作者收益困局的核心原因,并提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内容生产:从“自嗨式创作”到“价值供给”的断裂
笔者即存在多领域创作导致目标受众模糊,内容定位失焦的现象。 典型表现:账号内容横跨职业领域、K12领域、高校教育领域、科技、情感等多个领域,粉丝画像混乱,广告主无法匹配投放需求。
笔者初期发布自由创作诗歌,旅游,后期发布“职场干货”获得流量,中间停止更新又转向多领域创作,导致核心粉丝流失,广告合作原本已具规模,后有流失。
根源在于未建立“用户需求—内容供给”的闭环。平台算法推荐依赖用户行为数据,若内容无法持续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系统将降低推荐权重。
分析解决方案:通过竞品分析、粉丝调研明确核心受众,建立“内容标签库”,领域可细分子赛道。
另外,笔者在问一问平台回答问题,语言风格及内容重复,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壁垒。
典型表现,跟风热点导致内容泛滥,多题材在2025年出现大量低质重复内容。某平台2025年Q1财经类内容中,78%的“AI预测”视频核心观点雷同,用户平均观看时长从2024年的45秒降至18秒。
根源在于创作者过度依赖“热点+模板”的快速生产模式,忽视内容深度与个人观点输出。
解决方案采用“热点+专业视角”的组合策略。例如,可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对“AI预测”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形成独家内容。
其它则是涉及内容质量低劣,触达算法“惩罚机制”。笔者视频出现典型表现:视频画面模糊、文案存在语法错误等,其它创作者还有标题党现象。
平台规则中某短视频平台2025年更新审核标准,对“标题夸张度超过30%”的内容限制推荐,对“内容完整度低于60%”,如未说明方法步骤的视频降低权重。
看到这里,笔者才知晓自己的视频原来有一定点击率的,为什么没有的原因。也有某创作者因频繁使用“月入过万”等词汇,账号被标记为“营销号”,自然流量下降90%。
看到这里,笔者也立即建立内容质量自查清单,包括画面清晰度、文案逻辑性、信息真实性等维度,并利用平台“创作中心”的数据反馈优化内容。
用户运营:从“流量收割”到“关系沉淀”的缺失
学习其他维度,比如互动率低,用户黏性不足也减少流量,如视频播放量10万+,但评论数不足10条,私信回复率低于5%。
某平台2025年用户调研显示,73%的用户会因“创作者不回复评论”而取消关注。也就是说不能将用户视为“流量数字”,忽视情感连接与价值反馈。
在这方面就要设计“互动激励体系”,例如在视频结尾设置“选择题”(如“你更想看我测评哪款产品?”),并在24小时内回复高频问题。
再有就是粉丝画像混乱,商业化效率低下。比如账号粉丝中18—24岁用户占比60%,但广告主需求为30—40岁高消费群体。粉丝年龄层与品牌目标客群错配,会产生连续3个月未接到广告合作。
笔者也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实在有苦难言,越创作收益越下降的即因此种情况。于是,笔者现阶段正在尽力创作职业教育领域,与职场方向提增吻合度。
这方面可以通过“粉丝画像分析工具”,如平台后台数据、第三方工具定位核心用户,调整内容方向。例如,若目标客群为“25—35岁职场女性”,可增加“通勤妆容”“职场穿搭”等内容。
这方面社群运营缺失,用户流失严重的现象也是存在,这方面也的确是笔者平时事项繁多,也是暂时没办法的事,容后考虑。
直接上干货,就是未来要建立付费社群“定期直播答疑+专属资料包”,或者设计“私域流量漏斗”,例如通过公众号文章引导用户加入微信群,提供“每周直播课”“独家资料”等增值服务。
商业变现:从“流量变现”到“价值变现”的错位
变现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也不行;只依赖平台广告分成,但2025年平台广告单价同比下降20%,这便影响收益。
某知识类创作者因广告收入锐减,尝试转型“付费课程”,但因缺乏课程设计经验,首期课程销量不足50单。
遇到这种情况要构建“多元化变现矩阵”,包括广告分成、付费课程、电商带货、品牌合作等。线上线下一起做,合作机会更多。
另外,也存在定价策略失误,市场接受度低的情况,笔者问一问咨询定价299元的,商单500元一单的情况看样子要分析一下是否需要适当调整的问题。用户对“单价超过200元”的课程购买意愿下降60%。
当然也有品牌合作能力不足,错失高价值订单的情况发生,接到品牌合作需求后,因无法提供“数据报告”“案例背书”而丢单。
创作者因未展示过往合作案例,被品牌方认为“缺乏专业度”,最终合作被竞品拿下。未来要积累合作建立“品牌合作资料包”,包括账号数据报告、过往合作案例、用户评价等,提升谈判可信度。
平台规则: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驾驭”的滞后
这方面要仔细学习一下,规则更新滞后,触达算法“黑名单”的情况在创作者产生较大,因未及时调整内容格式,如未适配平台新推出的“竖屏模式”,导致推荐量下降。
也有部分创作者对版权风险忽视,引发法律纠纷,前期笔者使用未授权的音乐、图片素材,被平台下架过,虽然未被索赔但也影响作品推荐量。
其它也有跨平台运营缺失,流量天花板明显的现象,这可学到了,原来仅在单一平台发布内容,还会导致用户增长停滞。
要制定“跨平台内容分发策略”拆解内容多平台发布绑定适配不同平台的用户偏好。
个人认知:从“短期投机”到“长期主义”的缺失
急于求成,忽视内容积累,这种情况是断断续续创作,未见收益,立即放弃创作的现象。坚持创作3个月以上的创作者,收益增长率为坚持1个月者的5倍。
这方面主要是要设定“阶段性目标”,例如前3个月专注内容质量提升,第4—6个月尝试变现,第7—12个月优化商业模式。
其它则是学习能力不足,陷入“低水平重复”,长期使用同一套内容模板,导致用户审美疲劳——原来是这样,笔者还尽量保持同样一种风格呢,这可要注意调整。
某美食创作者因连续6个月发布“家常菜教程”,粉丝增长停滞,后转型“美食探店”后粉丝量回升30%。
以后要建立“学习计划”,例如每周分析1个竞品账号,每月参加1次行业培训。同时要避免风险意识薄弱,盲目跟风“热点”。避免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
平台创作收益困局的本质,是创作者从“流量思维”向“价值思维”转型的阵痛。关注我,读者认真阅读本篇文章到最后,一定突破“赚不到钱”的魔咒,实现从“内容生产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跨越。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来源:小高科技每日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