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贾母评价女孩儿主要从两个维度,“模样和性情”。模样要相貌姣好,还需要审美出色、聪明乖巧、具备灵质慧心,也就是气质脱俗。性情要纯良可亲、贤德懂事,可以妥当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事务。“嫉妒”是不好的,老太太玩笑熙凤吃醋,赞赏熙凤给贾琏谋求尤二姐,后在熙凤引导下不喜尤
04
各放华彩
慕薛林之技
贾母评价女孩儿主要从两个维度,“模样和性情”。模样要相貌姣好,还需要审美出色、聪明乖巧、具备灵质慧心,也就是气质脱俗。性情要纯良可亲、贤德懂事,可以妥当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事务。“嫉妒”是不好的,老太太玩笑熙凤吃醋,赞赏熙凤给贾琏谋求尤二姐,后在熙凤引导下不喜尤二姐,也源于尤二姐的“嫉妒”。
无论是模样还是性格,乃至才情聪慧,文中都有枚不胜数的情节从不同侧面描绘证明钗黛的出类拔萃,描述她们互有优胜、各放华彩的情况。她们或者被并列称赞,或者先后因不同理由被认可。纵然有些许不尽完美或争议的细节,也都是瑕不掩瑜,不影响她们的光华和高贵质地。
以贾母独到眼光,她对黛玉如此宠溺爱护,对宝钗多次关照称赞,早已说明这一点,本无需赘述。为稳妥起见,仅对其华彩稍作例举。
探春起诗社,最大理由是“慕薛林之技”。李纨评诗,钗黛在不同的题目下轮流拔得头筹。元春评诗高度赞扬“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贾政命名大观园亭台楼阁采纳了黛玉建议,贾政也专门赞赏过宝钗的学问学识。湘云真挚亲近宝钗,认为她堪称完美。宝琴初见黛玉便认定黛玉在众姊妹中最是出类拔萃,真诚亲近并与黛玉互称姐妹。小斯兴儿将钗黛并列称作绝美女子。熙凤闲谈也认定钗黛具备协助治家才能。宝玉气馁参禅,被钗黛高屋建瓴点播,旋即拨云见日。妙玉何其清高,也要见缝插针邀钗黛同入内室,共享好茶,借妙玉之眼凸显钗黛的超乎众人。
曹公立篇也将钗黛相提并论,怀金悼玉,是将钗黛一并怀念,没有厚此薄彼的倾向。若论才情、学问以及对生命世事的体悟,总能高过宝玉的也只有钗黛二人。
05
各有进退
尝试和挫败
这里的进退,仅特指钗黛对宝玉宣布主权的某种尝试和挫败。钗黛之间的进退融入在那细碎的日常,在眉来眼去谈笑风生之间完成较量,各有攻守,风云变幻,实难尽述。这里仅解析最典型的一次。
端午节礼是宝钗最明显的进攻。元春虽贵为皇妃,但她不过是宝玉的姐姐而已。究竟有什么前戏铺垫,才会让元春借端午节礼做这样安排,来暗示金玉良缘呢?
这次端午节礼引发的风波是多面的:一是宝钗的尴尬,本来就心怀金玉良缘念想的宝钗,突然发现只有自己的端午节礼和宝玉一样时,全家人和她本人都多多少少产生了关于婚姻的联想。但这时宝玉的心全然沉浸在黛玉身上,且贾母认为宝玉年纪尚小,不足以定论婚姻。二是黛玉的醋意。黛玉再次意识到金玉良缘的强大威胁,同时悲切感叹自己草木之人,命薄到连父母兄弟都没有,黛玉的脆弱感和不安全感突然被加剧。三是宝玉的觉醒。宝玉本来是混沌懵懂的,但在端午节礼的提醒下他首次恍然意识到金玉良缘的存在和某种可能性。他此时第一次注意到宝姐姐的美貌,并对宝钗雪白的手臂呆呆凝望,恨不能伸手去摸它一摸。四是老太太的指示。紧接着老太太借张道士提亲宣布了最高家长指示,她否定了关于宝玉婚事的任何暗示:诸位别想多,宝玉的亲事还远着,不会急于安排,选孙媳妇的标准和定夺权要听我的,现在免谈。端午波澜就这样被老太太一言九鼎地平息掉了,金玉良缘到此暂时打住,剧中人不必再想入非非。
元宵喂酒是黛玉最明显的一次宣布主权。元宵节家宴上,黛玉顺手把宝玉斟到她酒杯的酒流畅地喂进宝玉嘴里,这份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情感亲密谁人能敌。在那个短暂瞬间宝黛忘情陶醉在你侬我侬之中,宝玉甚至因为出神没有听见熙凤前来打岔,像个十足的呆雁。这一幕被满场家长和外客看在眼里。老太太也看得清楚,心中大不自在,一为黛玉和宝玉间轻浮越礼行为,二为众人未曾出唇的那些猜测臆想。很快贾母借机发表训话:首先严酷批评了佳人罪,如果女孩胆敢“对一个清俊男人想起终身大事”,即便满腹诗书也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里配称佳人,更不配这国公府门第!其次警告众人,宝玉和黛玉及众姊妹只是普通兄妹,绝对没有任何终身大事的想头,堂堂国公府绝不允许发生才子佳人的下三滥故事,有人怀疑就是诚心污秽我府!黛玉无父无母也无兄弟,终身大事无人主张。而那个从来对自己溺爱无度的外祖母,不但没有捍卫她的那份情感,反而将她的心事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至此,宝黛才子佳人的宽容度和可能性被砸碎。黛玉开始战战兢兢,生恐有一天佳人罪的罪名从天而降,将她打入“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万丈深渊。在那里没有人能拯救她,因为她唯一可依仗的亲人外祖母,国公府里最高最权威的家长,正是这场官司的阴森判官和行刑者。黛玉开始和宝玉立规矩,宝黛二人的相处模式从自由黏糊、两小无猜、天真烂漫转化成谨言慎行、非礼勿视,坚决不能“想起终身大事”,也坚决不能让别人看出来他们曾“想起终身大事”。
然而金玉良缘是可以被打住的吗?终身大事是藏在心里就没有的吗?什么凡间的力量可以遏制住命运齿轮的驱使?钗黛在礼教的审判下,用各自的方式隐忍、煎熬和对峙,却都不曾稍动初心,她们对石兄的温柔也从不曾减弱半分。
06
温柔解析
为闺阁立传
钗黛二人怀着两份质地相当、款式不同的温柔,虽有差异却均属上乘,是石兄在人间受享的最重要的两份温柔,也确是宝玉在不同的年龄、境遇下真正需要的温柔,这两份温柔都带给宝玉巨大的触动、巨大的享受和巨大的治愈。
富贵荣华里,家长慈悲,亲人和气,衣食无忧,宝黛有足够的条件去细细的经历爱情。爱情的烦恼是她们最大的烦恼,也是最大的受享与喜怒哀乐。面对黛玉的多病多忧多愁绪,她心里百转千回的爱情化作眼泪洒下,宝玉不断真诚关心、开解、照顾、呵护,宝黛懂得彼此情感心流,在热烈过程中觉醒了动人的爱情。二人的情感你呼我应,心心相印,荡气回肠,摧心伤肝,疼痛感和悲喜感让情绪价值拉满。富贵之后,象牙塔的精致崩塌不见,现实层面的烦恼纷至沓来,生活艰险丛生,生命仍在继续,伤春悲秋于事无补。宝钗没有什么情绪,理性关照宝玉现实需要,不动声色却恰恰好的就在那里,给出实惠,成全和谐,让宝玉在现实的世界里被保护引导,更加少痛少伤。
比如宝玉挨打后,黛玉哭肿了双眼,让宝玉温暖到几乎忘记了疼痛。宝钗立即给出棒疮药丸,敷在身上即可缓解现实的疼痛。黛玉身体娇弱,至多为宝玉缝制一个玩物香袋,令宝玉倍加珍惜。而宝钗可以直接替袭人为宝玉做针线衣物,宝玉甚至不知不觉已穿在身上。此类甚多,不再赘述。
黛玉来自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弱小而纯良,灵动而自由,她倾尽真诚,全力以赴,去完成救命之恩的报答。黛玉对宝玉的期待和要求是:我的所有希望和幸福都寄在你身上,我希望你对我也专情,不要在心里住着那么多那么多的女孩,和我一起时,就不要惦记着什么金玉麒麟、二丫头乃至雪地抽柴的姑娘了。当然宝玉不会按黛玉的期待行事,他要受享人间温柔,他的心容量太大了,他爱的是全天下美好女儿,黛玉只是美好女儿的代表而不是全部。黛玉需要的安全感宝玉从未给过,她各种小性儿、嫉妒、争执全都因此而起也全都归于无效。宝玉从来不是专情男子。万般无奈之下黛玉仍选择爱他,即便他心里还住着很多别的女孩,因为那是宝玉本来真实的样子。前80回宝黛的爱情从生到死,故事一路跌宕着来到宿命的终点,黛玉的人格和悲剧本质也已基本完成。
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宝姐姐,比宝玉更加理性地考量着现实的世界,懂得眼前的富贵不会一直延续,更关照宝玉的生活如何持续。宝钗对宝玉的期待和要求是:人生无常,今天的富贵会消失,彼时的生活仍需要在现实的困境中继续。希望你了解并好好的度过世间的沟坎,平安健康,百岁无忧。当然宝玉不会按宝钗的期待行事,他来人世间就是体会冷暖,体验生命的枯荣,他对富贵温柔的态度是受享而不是费心机去维持,更不会适应社会规则去创造什么富贵。他心里从来不想履行辅国治民、光宗耀祖或者家计过活之类关乎社稷或家族的责任使命。宝钗的各种旁敲侧击全都因此而起也全都归于无效。宝玉从来不是有为青年。万般无奈下宝钗仍选择爱他,即便他迂阔怪诡,被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因为那是宝玉本来真实的样子。宝钗对富贵消失后的生活做了最充分思想准备,也是为数寥寥能在困境中生存并继续提供温柔给宝玉的人,前80回故事里宝钗形象以无情世故著称,因为那段生活对宝钗而言远未触及核心,轻松即可对付。她的重头戏会在80回以后展开,在那里生活回给出更加摧心的压迫和考验,直击灵魂,让她倾尽心力也难以跨过,流尽眼泪也难以舒怀,悲壮和艰难并不亚于还泪,“不离不弃”的誓言演绎出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
宝玉爱情的动人之处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忠贞、仁义或道德,世俗爱情中那份美好背后的占有和排他性在宝玉这里也没有。宝玉的爱情底色是那份毫无顾忌的至情至性,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爱情自由境界,他爱的是天下的美好女儿性,具体的人只是大化的具象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如同水吧,它并不特指哪一碗或哪一瓢,甚至不特指哪一条江河湖海,而是天地之间那无处不在的水元素。他从不认为有必要为了黛玉戒断宝钗,也不认为有必要为了钗黛戒断任何其他美好女孩。他心里装的是天下美好女性,特定女孩逝去固然令他痛苦,但他不会在洒了的牛奶上过度滞留,所以他总能保持继续去爱的空间和能力。可卿的死令宝玉吐血,在可卿发丧途中,宝玉和秦钟就可以调侃二丫头、智能儿以及和秦钟深夜算账。金钏死去的刹那,宝玉恨不得一同去死,但很快他放下并封存记忆,只偶尔祭奠。晴雯作为头一等人、头一件大事,万箭攒心刚过,诔文还没念完就和黛玉笑问笑答,当晚宝玉命袭人等丫头们“从此休提起,权当他们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见我怎么样,此一理也。”戏子藕官先和菂官相好、菂官死后又和蕊官恩爱有加的故事,宝玉听说后十分认可并表示欣赏,这是宝玉对待逝去的旧爱的态度。那些曾经的美好是封存状态,只在某时刻祭奠时拆封怀念,心意难平,但宝玉的生活永远珍惜和专注在当下。
所以宝玉会对黛玉说“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她那里一趟,就说这话。”端午节期间,宝玉意识到金玉良缘并觉察到钗黛间关于姻缘的冲突和醋意后,他没有自证清白或自证坚决,也没有在to be or not to be(二者必选其一,这里权且简单翻译成“非此即彼”)中做出取舍的抉择,而是失神地沉浸在莫名又荒唐的“兼得”妄想里。这种“兼得”妄想源于大荒山下“受享温柔富贵”的初衷,也正是被警幻仙姑评说是“意淫”“古今天下第一淫人”的基本逻辑。钗黛和解之后,宝玉没有为黛玉的穷途末路而忧心,也没有任何破局的意识和行动,而是欢喜于他终于不必为钗黛间的嫉妒不和而左右为难,他又重新获得了那种兼得二人之温柔的和谐美满。我觉得这份至情至性超越人间的道德律甚至将强大的现实世界都遮蔽,堪称是爱情世界的超越世俗的完美主义理想,也正是红楼的勇敢和红楼梦迥异于常规言情小说的奥妙之处。
太多读者或多或少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忠贞爱情感动,陷入到爱情的排他性,无法超越仁义、忠贞和道德的框架,甚至无法超越庸俗三角恋及世俗盈亏利弊的狗血范本。在这种世俗的爱情范式里,钗黛不可能被兼得兼爱,不可能被宝玉选择或需要,甚至不可能都是好人。钗黛必须二选一,拉一个必踩一个。可能这也无可厚非,这种范式太深入人心,连仙女黛玉也希望得到情感忠贞的安全感,仙女宝钗也希望得到道德世界的融洽,更何况普通读者。这也是红楼故事不可避免被误读的根本原因。宝玉的态度,更多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受享而不是积极有为的爱情,并不能给爱人带来被期待的回馈,经济的创造、情感的忠贞、道德的合适,世俗期待的种种安全感。在道德和世俗的世界里只会带来无解的遗憾和伤痛。石兄泣血讲述红楼爱情故事,那份真诚的愧疚感,正是源自石兄这个层面对女子的彻底辜负。
也正是在这份泣血愧疚的讲述里,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里,石兄为闺阁立传,将生命里那些美好女性的光华展示给无数读者,让她们的美好获得永生,这才是石兄的大爱之举,这才是石兄对美好女性的真正回馈。
07
礼教辨析
鬼不成鬼贼不成贼
礼教是红楼世界调理社会风俗、治理家族事务的规矩和准绳,因为钗黛较量跟礼教背景密不可分,这里先辨析红楼故事的礼教背景。
在红楼世界里,忠孝仁义三纲五常是官方认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贞妇烈女是值得倡导弘扬的女德楷模。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是人间正道。纵然世界混乱堕落,尤其男人没几个走在人间正道上,但老太太、薛姨妈、李纨等,还是在支撑着女德屋顶。富贵男沉溺女色赌博酗酒不算出息,应该批评或责骂几句。女人把持丈夫嫉妒姬妾是很不好的,视情节责骂或被休弃。
在所有恶劣犯罪中最严重、最顶格的罪是佳人罪,也就是女性(尤指未婚女孩)看见清俊男子后想起终身大事(“想起”是犯罪动机),进而发生私约私定(犯罪证据)的行为。一旦府里出现佳人罪,就说明治家业绩败坏,颜面不保。
贾母鄙弃佳人罪罪犯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王夫人平生最厌恶的也是佳人罪行为。贾母发狠治赌,正是为了整顿环境,肃清佳人罪滋长的土壤,对佳人罪防患于未然。贾府处置佳人罪罪犯从来只用顶格刑罚,金钏、司棋,都是坚决驱逐并导致罪犯自杀殒命。晴雯佳人罪证据其实没有被查实,但王夫人看她容貌气质极具嫌疑,也就越过证据直接按佳人罪处决了。秦可卿的死写得隐晦,但大概也是犯下佳人罪后的畏罪自杀。因为佳人罪性质实在太恶劣,红楼故事里处决佳人罪罪犯时,没有求情的余地,也没有从轻的可能,连同情一下罪犯就有觉悟不高的嫌疑,所以像宝钗这样拥有“停机德”的道德模范,对金钏、尤三姐之类失足女的死,不值得多说多论,不过罪有应得。虽然法网恢恢,也有漏网之鱼,林红玉看见清俊男人贾芸后,想起终身大事,她煞费苦心,精巧借力,机密运作,完成了与贾芸之间的心意传递。这是典型的佳人罪犯罪既遂,整个过程只是被宝钗看见,宝钗当时并非家务执法官,她只是在心里恶毒骂了红玉一句,红玉最终幸免于灭顶之灾。这是别话。
大观园惊现淫秽玩具绣春囊。在野党代表邢夫人把绣春囊摔到执政党领袖王夫人面前,意思是:看看你治家业绩,国公府的女儿国都被你治理成妓院了,你看着办吧。因为事情的性质过于严重,王夫人不是一般的羞怒交加。她气势汹汹来责骂经理人王熙凤,终于酝酿演绎出抄检大观园的极端强力执法事件。
贾宝玉作为旷世罕见的清俊男子,生活在一群青春少女堆里,他顾盼神飞、软语呢喃,看上去是那样的善良亲和,对女孩怀有无限的亲近和尊敬心情。但这里视佳人罪为万恶不赦,总有一把无形利剑悬在宝玉左右,但凡有女孩看见宝玉竟然想起了终身大事,便自然被判处佳人罪这一杀无赦的罪名,审判官和行刑者正是最爱他的祖母和母亲。这两个女人虽然多有差异且时时不对付,但对佳人罪的态度上却出奇的一致:深恶痛绝、严防死守。二人还有个共同点就是有满腔绝对保护宝玉的慈爱和责任感,任何对宝玉不利的人和事都是她们的敌人。当然作为不同阶段的权威家长,她们同样要捍卫贾府根本利益。
来源: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