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在前面:詹大年校长在当今教育界,尤其在“问题学生”教育领域里,颇具影响力。他最为被大众熟知的身份是昆明丑小鸭中学创办人和校长,他自称“问题孩子他爹”,致力于帮传统教育体系边缘化的孩子重拾自信。周三晚20点,渡过平台负责人李香枝,将与詹大年就《好的关系,助力孩
写在前面:詹大年校长在当今教育界,尤其在“问题学生”教育领域里,颇具影响力。他最为被大众熟知的身份是昆明丑小鸭中学创办人和校长,他自称“问题孩子他爹”,致力于帮传统教育体系边缘化的孩子重拾自信。周三晚20点,渡过平台负责人李香枝,将与詹大年就《好的关系,助力孩子心理健康》这一主题进行直播对谈。在渡过多年的探索中,我们非常认同家庭关系的改善,对孩子康复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和詹校长的理念不谋而合。让我们共同期待,周三晚两位老师的精彩对谈。欢迎预约~
(上图:9月20号晚上,我在广州铁英小学和家长交流,提出了“家长首先是家庭疗愈师”的观点,图为我和铁英小学张泉校长合影。)
曾几何时,“家长”的职责被清晰地定义在物质供给与生存保障的框架内。上一辈的父母,他们整日的辛劳只为孩子“不饿着、不冻着”,后来的父母,将“送子女上学”视作对家庭最郑重的承诺。那时的家庭,更像一个坚固的“生活堡垒”,抵御着外部世界的匮乏与动荡,守护着成员最基础的生存需求。
如今的孩子,成长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可能在幼儿园就面临社交压力,在小学要应对学业焦虑,在青春期要处理自我认同的迷茫。物质的丰裕不再能填补内心的空缺,“有一个家”的物理概念,也远不及“在家中感到安全、幸福”的心理需求迫切。当家庭的核心价值从“生存保障”转向“心灵滋养”,家长的角色也必然要完成一场深刻的转型——从“物质供给者”,升级为家庭的“疗愈师”。
1
家庭疗愈师的首要职责:搭建“情绪安全网”
家庭疗愈师的首要职责,是为孩子搭建一道“情绪安全网”。当代孩子的压力,往往藏在作业本的褶皱里、朋友圈的点赞数里、与同学的微妙关系里。这些看不见的情绪波动,比饥饿和寒冷更难被察觉,却更能影响他们的成长底色。去年有一则新闻,上海一名初中生因一次考试失利躲在房间哭泣,母亲没有指责“你怎么这么没用”,而是坐在门口轻声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要是想说话,我一直都在。”后来孩子主动打开门,抱着母亲倾诉了备考的焦虑。这位母亲没有提供解题思路,也没有讲大道理,却用“看见与接纳”抚平了孩子的情绪褶皱。这正是家庭疗愈的核心:不急于解决问题,先接住孩子的情绪;不否定孩子的感受,先让他们知道“你的脆弱在这里是被允许的”。
2
家庭疗愈师的另一重使命:修复“情感联结”
家庭疗愈师的另一重使命,是修复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结”。如今很多家庭的状态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各自捧着手机”:父亲刷着工作群,母亲盯着购物软件,孩子沉浸在游戏世界,物理距离很近,心理距离却很远。这种“情感疏离”,会让家庭失去最珍贵的疗愈能力。真正的家庭疗愈,藏在日常的小事里:是晚餐时放下手机,听孩子讲学校里“同桌画了一幅丑丑的画”;是周末一起打扫房间,边整理边聊“小时候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孩子犯错时,不急于批评,而是说“我们一起想想下次怎么做得更好”。这些看似琐碎的互动,能让家庭成员感受到“被重视、被需要”,而这份归属感,正是对抗外界压力的最佳解药。
3
家庭疗愈是双向的滋养
或许有人会问:家长不是超人,自己也会有工作的疲惫、生活的焦虑,怎么能时刻扮演“疗愈师”的角色?其实家庭疗愈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滋养。当家长学着倾听孩子的情绪时,自己的压力也会得到释放;当家长用心维护家庭的情感联结时,自己也会在这份温暖中获得力量。就像一位母亲在日记里写的:“我以为是我在治愈孩子,后来才发现,孩子的笑声、信任的眼神,也在治愈我工作中的烦躁与生活中的迷茫。”
从“让孩子不饿着”到“让孩子心不慌”,家长角色的转变,本质上是社会进步对家庭功能的新要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家庭不再只是生活的“栖息地”,更应是心灵的“疗愈所”。当家长主动扛起“疗愈师”的责任,用理解化解矛盾,用陪伴温暖心灵,孩子才能在家庭的滋养中长出抵御风雨的勇气,家庭成员也才能在彼此的支撑中,共同拥有对抗生活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家庭最珍贵的价值。
“家庭疗愈师”,首先是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家庭成员的心理需求,
家长,不但是家庭的疗愈师 ,还要教给孩子一辈子疗愈他自己的能力。
因为,幸福,其实就是不断疗愈的过程。
——2025年9月21日 于重庆
来源:妈咪妈咪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