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霍金警告不要登月”的传闻,堪称一场精心编织的谣言狂欢。这场闹剧的真相远比虚构的故事更耐人寻味——它既是信息时代的认知陷阱,也是人性对未知恐惧的投射。
关于“霍金警告不要登月”的传闻,堪称一场精心编织的谣言狂欢。这场闹剧的真相远比虚构的故事更耐人寻味——它既是信息时代的认知陷阱,也是人性对未知恐惧的投射。
2016年,中文网络突然疯传“霍金警告人类不要登月,否则将遭外星人报复”的消息,配以“阿波罗11号目击外星飞船”的细节,瞬间引发恐慌。
然而追溯源头,霍金生前唯一相关的言论来自2010年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他在讨论外星文明时提到“接触可能引发灾难”,但从未提及月球。
而所谓“阿波罗宇航员遭遇外星人”的桥段,实则源自2007年一名网友虚构的“阿波罗20号秘密任务”故事,后被配上苏联探测器照片制成视频,成为阴谋论的温床。
更荒诞的是,谣言炮制者甚至忽略了霍金自1971年失声后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发声的常识,虚构出“临终警告”的戏剧性场景。
2017年霍金访问北京时,记者当面求证此事,他的合成器传出明确回答:“人类当然应该继续探索月球。”这直接粉碎了谣言的核心逻辑。
谣言的传播者深谙信息嫁接之道。他们将霍金的宇宙观、美苏冷战时期的“阿波罗计划争议”与中国探月工程强行关联,形成“月球黑暗森林”的惊悚叙事。
例如,声称“1976年美苏联合登月遭外星人警告”的故事,实为捏造——历史上从未存在“阿波罗20号”任务,所谓“三眼女尸”影像后被证实是意大利艺术家的愚人节玩笑。
而美国停止载人登月的真实原因,是冷战结束后政治动因消失与预算削减,绝非外星威胁。
中国航天成就的崛起进一步刺激了谣言的变异。2019年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后,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AI合成的“月背外星人追捕中国月球车”视频,甚至有人将贵州“天眼”射电望远镜歪曲为“外星劳改营”。
这些内容利用公众对月背“不可见面”的神秘想象,将科学探索污名化为“星际冲突”。
面对谣言,科学界以铁证回应。中国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高清影像显示,那里只有荒凉的环形山与古老的玄武岩平原;嫦娥六号2024年带回的月壤样本中,科学家发现28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痕迹,却无丝毫外星文明的蛛丝马迹。
NASA公开的阿波罗计划11.4万张原始照片中,连宇航员的脚印都清晰可辨,唯独没有阴谋论者鼓吹的“外星飞船”。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谣言的“核心证据”往往自我矛盾。例如,宣称“日本发现月面Z字形飞行物”的说法,从未得到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官方确认;而所谓“嫦娥三号发现不明飞行物”,实为探测器正常光学现象的误读。
这场持续近十年的谣言狂欢,暴露了信息时代的认知困境。一方面,月背因“潮汐锁定”始终背对地球,天然成为神秘主义的载体;另一方面,碎片化传播助长了“选择性相信”——人们更愿意接受戏剧化的故事,而非枯燥的数据。
正如霍金团队发言人朱迪思·克罗萨尔所言:“教授的研究专注于黑洞,连发推特的时间都没有,遑论编造月球警告。”
当2024年全球百万人通过直播观看嫦娥六号月壤分析时,弹幕中仍飘过“小心挖到外星监狱”的调侃。但科学已用最直白的方式回应:月壤中的氨基酸痕迹暗示月球可能曾为地球播撒生命火种,而所谓“外星威胁”,不过是人类对自身渺小的恐惧投射。
正如欧阳自远院士所言:“月球的每一克土壤都在诉说真实的历史,而非幻想的故事。” 真相或许不够刺激,但它始终是照亮未知的明灯。
来源:追逐梦想迎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