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表明,射血分数保留/轻度降低的房室阻滞患者应用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合理的,但有待正在进行的随机试验结果的进一步验证。为使左束支区域起搏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确认左束支夺获似乎是明智之举。
作为新兴的生理学起搏技术,左束支区域起搏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其手术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较少。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欧洲多国协作研究首次证实,在射血分数保留或轻度降低的房室阻滞患者中,与右心室起搏相比,左束支区域起搏具有长期生存获益。
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表明,射血分数保留/轻度降低的房室阻滞患者应用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合理的,但有待正在进行的随机试验结果的进一步验证。为使左束支区域起搏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确认左束支夺获似乎是明智之举。
这项名为“MELOS RELOADED”的研究基于欧洲多国注册数据库,从14个国家纳入377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40%且心室起搏比例>20%的起搏器患者,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左束支区域起搏组和右心室起搏组各纳入1691例患者进行最终分析。
左束支区域起搏组和右心室起搏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787天和1456天,死亡率分别为11.8%和35.9%。
随访4年后,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右心室起搏组与左束支区域起搏组的死亡率绝对差异为11.8%(P),见图1。
图1 左束支区域起搏组和右心室起搏组死亡率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多因素分析显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降低死亡率的强有力预测因素,与右心室起搏相比可将死亡风险降低47%(HR=0.53,95%CI:0.42~0.65,P)。而年龄较大(每增加10岁,HR=1.99)、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每增加10%,HR=0.8)、合并冠心病(HR=1.26)是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左束支区域起搏组中,死亡率的最强预测因子是左心室间隔起搏(即未满足左束支夺获的确认标准)(HR=1.85),其他独立预测因子包括年龄较大(每增加10岁,HR=1.63)和心室起搏比例较低(每降低10%,HR=1.12)。
这一结果表明,左心室间隔起搏与左束支起搏在死亡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研究者进一步对整个队列中所有三种起搏夺获类型(右心室起搏、左心室间隔起搏、左束支起搏)进行了事后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4年随访期间,右心室起搏与左束支起搏之间的死亡率绝对差异为14.1%,右心室起搏与左心室间隔起搏之间的死亡率绝对差异为6.1%(P),见图2。
图2 右心室起搏、左心室间隔起搏、左束支起搏三个亚组死亡率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左束支区域起搏组与右心室起搏组分别有77例(4.6%)和190例(11.2%)患者达到了复合次要终点,包括心衰住院和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两组分别有72例(4.3%)和177例(10.5%)患者因心衰住院,分别有5例(0.3%)和13例(0.8%)患者需要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4年随访期间,左束支区域起搏组与右心室起搏组的复合次要终点发生率绝对差异为6.8%(P),见图3。
图3 左束支区域起搏组与右心室起搏组复合次要终点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多因素分析显示,左束支区域起搏患者发生次要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显著降低47%(HR=0.53,95%CI:0.40~0.72),而合并持续性房颤(HR=1.52,95%CI:1.13~2.05)、重度瓣膜病(HR=1.75,95%CI:1.28~2.41)以及年龄较大(HR=1.56,95%CI:1.33~1.83)、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HR=0.71,95%CI:0.59~0.85)的患者发生次要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较高。
竞争风险分析(以死亡作为竞争风险)进一步证实,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心衰住院/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升级需求显著减少相关(HR=0.56,95%CI:0.42~0.72,P)。
来源:
[1]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 vs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for atrioventricular block: the MELOS RELOADED study. Eur Heart J, 22 September 2025
[2]陈冠之 丁立刚.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2): 199-203.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02.014.【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见原文】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