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郭军、陈韬等发表的一项全国性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提示,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残余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病风险增加相关,而残余胆固醇水平降低则与心血管病风险下降相关。
残余胆固醇已被认为是心血管病的可改变危险因素之一,但其长期变化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郭军、陈韬等发表的一项全国性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提示,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残余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病风险增加相关,而残余胆固醇水平降低则与心血管病风险下降相关。
体重指数维持或降低至正常范围、积极进行身体活动,是降低残余胆固醇水平的潜在途径。
作者指出,监测残余胆固醇水平以及对残余胆固醇高水平个体进行早期有效干预,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仍需直接检测残余胆固醇和采用临床验证结局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研究,共纳入3866名受试者,男性占46.23%,平均年龄为57.50岁。
研究者通过比较第1次(2012年)和第3次(2015年)调查时的残余胆固醇水平,评估残余胆固醇水平的变化、累积残余胆固醇以及残余胆固醇变化幅度。残余胆固醇水平采用Friedewald公式计算得出。
校正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当前吸烟、当前饮酒、高血压、使用降脂药物、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结果显示,5年随访期间,与残余胆固醇始终处于高水平的受试者相比,残余胆固醇水平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的受试者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31%,基线残余胆固醇水平较高但后来降至较低水平的受试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降低了29%,而基线残余胆固醇水平较低但后来升至较高水平的受试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相似(HR=0.85,95%CI:0.68~1.06)。
残余胆固醇累积水平处于最高三分位数的受试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显著增加(HR=1.37,95%CI:1.11~1.69)。
在基线时残余胆固醇水平较高的受试者中,残余胆固醇变化幅度处于最低三分位数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降低(HR=0.68,95%CI:0.52~0.89)。
进一步分析显示,体重指数维持或降低至正常范围,以及累积身体活动量较高,可提高残余胆固醇水平下降的可能性,指出了控制残余胆固醇的潜在途径。
在该研究中,残余胆固醇始终处于高水平、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基线水平较高但后来降至较低水平、基线水平较低但后来升至较高水平的受试者分别占40.4%、30.1%、11.7%、17.9%。
来源:Variations in remnant cholesterol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national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Eur J Prev Cardiol, 22 September 2025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