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拉特旗黄河滩边的稻谷黄了,翻涌起金色的稻浪;鄂托克前旗的苹果压弯枝头,透出诱人的果香;准格尔旗稻渔空间的螃蟹完成最后一次脱壳,冲刺最后的“长膘”……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这是农民自己的节日,这是展示丰收的舞台。
(一)
秋风送爽,暖城大地丰收在望。
达拉特旗黄河滩边的稻谷黄了,翻涌起金色的稻浪;鄂托克前旗的苹果压弯枝头,透出诱人的果香;准格尔旗稻渔空间的螃蟹完成最后一次脱壳,冲刺最后的“长膘”……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这是农民自己的节日,这是展示丰收的舞台。
年年庆丰收,乡村尽开颜。展销会上,各旗县精心准备,对“名、优、特”农产品展示展销,推出农家美食热情待客,开展民俗活动带旺人气。
庆丰收、晒丰收、享丰收。这里米袋满,菜篮丰,果筐香……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精彩呈现。
(二)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鄂尔多斯位于北纬37°,日照充分、雨热同季,是世界公认的黄金种植带和草原带,是国内重要的粮仓牧场。这是自然的馈赠,也是责任;是家底,也是使命。近年来,鄂尔多斯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提升耕地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精细化管理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等相关农田建设项目,让更多的撂荒地、盐碱地、“望天田”变成丰收田、高产田。
2024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2万亩;全市粮食产量达45.5亿斤,同比增长4.4%,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二十一连丰”。
在鄂尔多斯,丰收节不只是庆收仪式,更是激活城乡互动的“超级卖场”,以消费串联起田间地头与城市餐桌。阿尔巴斯绒山羊肉的鲜嫩、螺旋藻的天然营养……这些藏在草原深处的宝贝,如今都借着“草原村播”C位出道。电商打破地域壁垒,将地方土产升级为市民“尖货”;供应链优化则重塑“暖味”品质,使其成为新消费符号。丰收节的价值,不仅让“丰收图景”看得见,更能切实转化为农牧民钱包的厚度,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三)
丰收节的热度终须沉淀为发展的动能。如何让“节庆丰收”化为“季季增收”,让暖城沃土澎湃不息活力?
我们需进一步走好品牌、融合、改革三步棋。
一是擦亮“暖字号”农产品品牌。强化“天牧朔方”“哈达湾”等地域标识,以品牌力撬动市场溢价。二是以融合促增值,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培育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发展典型,让产业链延伸的增值真正惠及所有农牧户。三是用改革激活生产要素,加快推进一产重塑,大力发展“一旗一业、一镇一特色”,为农牧民持续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丰收节不只是庆贺五谷丰登的当下,暖城大地更以节庆为纽带,以节兴产、以节聚气、以节富民,激活农业动能、惠及农牧户,书写“庆农业丰收”与“享美好生活”辩证统一的鄂尔多斯答卷。
(四)
丰收路上,奋斗不止。
鄂尔多斯全力推动“一域兴”向“全域兴”跃升,“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亮点、一旗一天地”的和美乡村新样板,舒展在黄河“几字弯”。“胜州优品”“暖水山地”“乌审草原红牛”等一批叫得响的产业品牌做大做强,特色大米种植、黄河沿岸生态养殖、民宿文旅等一系列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展望未来,一系列利长远、稳根本、打基础的思路落地成章,一个个重实效、出实招、解难题的举措接踵而来……这些都汇聚成为鄂尔多斯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的生动实践。
金秋时节,沉甸甸的丰收,写在这方田野上,映在乡亲们心里,同时也播种下新的希望。
相信未来,新时代的丰收礼赞,会更加真切地充盈在每个人的笑脸上,镌刻于每个人的奋斗历程中。
▼
来源 :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凌禹
编辑:李荣
校对:李由
审核:杨阳
终审:折海军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