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到要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合作,鼓励国内优势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中国制造”的万丈光芒下,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土特产”勇闯国际市场,来自乡村的中国好物大受世界欢迎。本报记者采写了部分“土特产”的出海故事,读者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哪,“出海”经历了哪些“风浪”,未来又将如何升级布局。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到要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合作,鼓励国内优势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
策划 朱秀霞 周妍
江苏阳山水蜜桃
才下无锡枝头 就上国际餐桌
阳山桃林俯瞰。(惠山区委组织部供图)
70多岁的高级农艺师赵逸人每天都要到阳山连片的桃田里走走看看,“以前桃子是4角一斤,现在一个在国外能卖到几百元。”土特产成为国际市场“硬通货”,让赵逸人格外骄傲。
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阳山水蜜桃产量达3.5万吨,产值近10亿元。作为国内水蜜桃“顶流”,可“颜”可甜的阳山水蜜桃近年来也扬帆“出海”,出口阿联酋、新加坡、泰国等国家,2024年度出口产值近千万元。
在20世纪70年代,阳山镇还是一片贫瘠的火山岩丘陵地,农民收入微薄。“当时阳山水蜜桃最大的也就2.5两,种植基本靠‘天’。”赵逸人说。1982年,她从南京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回阳山镇工作,推广人工授粉和控制杂草生长技术。经过她人工授粉的桃树,产量提高了1.7倍。
为了把阳山水蜜桃做大做强,这些年来,惠山区打造了一支包括赵逸人在内的数千人的“甜蜜军团”,在他们的保驾护航下,阳山水蜜桃丰产了。与此同时,阳山水蜜桃瞄准了海外市场,但问题随之而来。
“水蜜桃保鲜期只有3至5天,出海的最大难关是运输时间和通关时效。”无锡太湖阳山水蜜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惠菊说。为了赶走这一“拦路虎”,阳山镇携手顺丰速运、硕放机场,联合打造“甜蜜专线”,开通256条运输干线、287条城市线路,大幅提升运输效率。阳山镇又与无锡海关联手推出“鲜急特”出口方案,实现“当天申报、当天放行”。
合力之下,阳山水蜜桃“出海”之路越来越通畅。去年,桃农老钟家的一箱水蜜桃,在无人机、物流专线“接力”运输下,5小时内跨越3000公里抵达新加坡,实现“才下阳山枝头,就上国外餐桌”。“新加坡消费者偏爱半斤以上的白凤桃,迪拜客户则青睐礼品装……”“蜜桃匠”直播间创始人陆钰琳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买阳山水蜜桃,平台反馈的数据让阳山水蜜桃营销更加精准,桃农把握规律,调整品种、优化包装,出口单价水涨船高。
“我们发展阳山水蜜桃为‘商务媒介’,助力企业敲开国际市场大门,有力提升外贸出口能力。”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阳山镇党委书记许彤亮说,当地以水蜜桃为“媒介”,与Costco、山姆等国际商超建立直供合作,带动“太湖三白”等特产走向国际,助力实现全年外贸出口总额超2亿美元。
扬帆“出海”的阳山水蜜桃惠及了更多群众,成就了当地桃农们的“甜蜜事业”。在山南头文化艺术村,往昔“空心村”变身网红打卡地,囊括17个“桃”主题农文旅项目,每年可增收近120万元。惠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阳山镇完善合作社、家庭农场、旅行社和村集体、农户等的联结机制,形成了从桃胶、桃雕,再到农家乐、高端民宿、艺术村等在内的“桃经济”产业链,阳山农民人均年收入近7万元。
通讯员 卢红科 刘林 胡园芳 本报记者 朱秀霞
浙江涛头小海鲜
不仅出口卖 还能跨国养
村民在分拣包装蛏子。(三门县委组织部供图)
走进浙江省三门县海润街道涛头村,万亩彩塘成方连片,宁静壮阔的水面下,放养着蛏子、血蚶、青蟹等海产品。这个常被台风光顾的盐碱荒滩,“种改养”后,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了10万元。如今更是以“鲜甜”为钥,解锁了国际市场。
“我们都是种田出身,半路转行做起了养殖,更没想到还能出口国外。”村党总支书记林后宜回忆说。1997年8月18日,11号特大台风入侵三门,海水倒灌涛头村,全村农田被浸泡40余天,土地盐碱化严重,专家断言“3年无收”。面对绝境,时任村委会主任王书明提出了“种改养”的设想。373户农户中有325户按下红手印,同意以土地入股,成立农业公司,开展规模化养殖。1998年,青蟹试养亩均收益达3500元,首批养殖户陈彩爽说:“这次转型走对了。”
“哗!”在涛头村的共富工坊里,几位村民倒出刚捞上来的血蚶,准备挑选装箱——这是一笔来自韩国的订单。“韩国客商说,我们这里的血蚶肉质更紧实,口感更鲜甜,养殖技术比他们先进很多。”林后宜介绍,2017年,韩国的海鲜采购商来中国进口血蚶时,发现来自涛头村的产品无论在口感还是规格上都较市场其他产品更胜一筹。3次考察后,2019年10月,韩国客商终于与涛头村签下每年60万公斤的买卖协议。
出海也怕浪头大。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在申请出口资质环节,涛头村屡屡碰壁。关键时刻,三门县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海关、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开展“一对一”帮扶,推动两国检验检疫标准互认,实现本土小海鲜出口破壁,涛头村也成为台州市首个食用贝类出口注册登记养殖场。
“将这个氨氮测试纸和卡度表上的颜色进行对比,指标在20以下就是合格的。”涛头村农业公司总经理王卫林定期巡塘检测水质,他说,水好是产品好的关键。目前,涛头村建起覆盖养殖、加工、检测的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为进军高端市场铺平了道路。
凭借“鲜甜”口碑,涛头小海鲜的国际版图持续扩张,售价较国内翻倍。“养塘收益高,家家户户都想搞养殖,可是哪有那么多塘给他们分啊!”林后宜说,三门、宁波、江苏等周边可用空间被开发后,涛头人将目光投向了海外。自2014年起,他带领养殖户、土专家赴东南亚、非洲考察20余次,在马来西亚开发了3000亩滩涂养殖基地,在莫桑比克沿海开拓上万亩现代化养殖区,成功开启了跨国养殖模式。
涛头人创业不止步。去年,村里引入笼养技术,填补了青蟹冬季空白市场。接下来,涛头村计划搭建“花鼓漫珍鲜”跨境电商平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适应不同市场的产品组合。“把涛头的鲜甜故事变成共富的鲜活样本,我们还要继续创新。”林后宜说。
通讯员 刘通 王锦霞 本报记者 周妍
天津大良红薯
“天花板”品种 东南亚受捧
村民在种植甘薯。(大良村村委会供图)
谁能想到,一个世代种植玉米、小麦的村庄,却因一个红薯翻了身;更想不到的是,几百年前红薯经东南亚传到中国,如今中国产的红薯又卖到了东南亚。
在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大良村的地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立军向记者讲述有趣的红薯故事。
“当时周边没什么人种红薯。”张立军轻捻着红薯秧苗的新芽,古铜色的脸上写满了故事。与红薯的结缘,源自2017年。彼时,张立军随政府考察团去山东,第一次看到有人靠种红薯发家致富。“当时眼睛都直了,当场就要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回村后,他开始试种烟薯、济薯等红薯品种,几个月后,张立军的红薯地迎来了首次丰收:200亩试验田每亩产出7000斤红薯,亩均利润突破千元。此时,有人向他推荐了红瑶甘薯——一款被称为甘薯界“天花板”的品种,市场价格是普通红薯的数倍。“要种就种最好的!”张立军当即拍板。
2019年起,在他的带领下,大良村开始尝试种植红瑶甘薯。短短几年间,全村800多亩耕地中,红瑶甘薯种植面积就达到500余亩,收益连年翻番。这场“红薯热潮”很快席卷整个岳龙镇,截至2024年,全镇种植面积发展到1.8万亩,带动周边街镇总种植规模达到3万亩,占据该品种全国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实现亩产值9000元、纯利3000元。
今年2月初,岳龙红瑶甘薯首次漂洋过海,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截至目前,累计出口量已达78吨。“当初推动农产品出口时,我们心里也没底。”岳龙镇党委书记薄立江坦言,“市场反响之好,完全超出了预期。”
然而,这条国际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对外出口的农作物不能带有泥土,必须经过水洗处理,这给冬季生产带来挑战——水洗后的甘薯极易因低温而冻伤变质。关键时刻,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考察,找到了一家有出口经验的经销商,在其指导下,引进了专业清洗、风干设备,通过温度调节实现恒温储存环境,确保每一颗甘薯都能保持最佳品质。
岳龙镇还建设了先进的智能化仓储系统,可以存储1200万公斤红瑶甘薯,实现全年不间断向市场供应。“这套系统就像存储库的‘大脑’,能精准调控12℃—15℃的恒温环境。”存储库负责人黄中石指着智慧冷链总控制系统介绍。说话间,系统显示屏上各项数据实时跳动,空调、加湿器等设备根据指令自动启停。
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升温,岳龙镇正全力扩大产业规模。今年,镇政府联合企业加大了种苗培育力度,新建80亩种苗基地,并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盘活周边地区700亩闲置大棚,打造了新的育苗基地,大幅提升了优质薯苗供给能力。“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甘薯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打造集加工、研发、存储、研学、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持续提升‘岳龙红瑶’的品牌影响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薄立江说道。
本报记者 尹丹丹
贵州木岗冲豌豆尖
乌蒙山“春天味道” 在海外卖断了货
豌豆尖是村民村集体增收的希望。(六枝融媒供图)
来自乌蒙山里的豌豆尖,“飞”越大山,勇闯天涯,远销英国、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
“在村里干了十多年,没想到有一天,我们村种的农产品也能销往国外,成为外贸产品。”站在碧绿的豌豆尖种植基地里,看到今年新种的豌豆尖已经长出了嫩嫩的叶子,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木岗冲村党支部书记黄家高乐呵呵的。
这片诱人的青绿,也只是诞生在2024年。当年,该村利用土地集中连片、平整肥沃优势,引进贵州欣丰源生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党建+合作社+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由村党支部牵头发动,合作社负责流转群众土地,并与公司签订协议。100多亩豌豆尖种植从动议到落地,只有几个月。
“我们村种植的豌豆尖有独特的品种优势,茎秆粗壮,叶片肥大,口感好。”说起豌豆尖种植,之前还一窍不通的黄家高如数家珍,“种下20天左右就可采摘头茬,采摘期从10月持续到次年4月,亩产在2000斤左右。”出售的豌豆尖分“普品”“精品”两种,“精品”在上海、广州等市场每斤能卖到20元以上,进入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外市场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市场,最高能卖到80元。
黄家高算了一笔账,参与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每亩地保底有900元土地流转费。公司支付村合作社的土地流转费为1300元每亩,差价400元中,30%用于对抗风险,30%用于二次补贴土地流转农户,20%用于维护基础设施,2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从豌豆尖水嫩的叶子上,木岗冲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1.8万元。
进入采摘季后,公司需每天用工100多人。村“两委”组织村民采摘,公司按每斤3元支付劳务费。从去年10月至今,村民的务工费总收入近70万元。村民漆荣珍是大家公认的采摘快手,多的时候每天能采百来斤、工钱300元。“去年10月还很不熟练,采得慢,收入低。一个月下来,我们就都熟练了,每天带着小板凳,一采一天,心情愉快。”漆荣珍说。
“现在我们有市无货,根本不够卖,去年10月种植这批还是种少了。考虑到单独运输成本较高,主要采取与其他地区拼货出口。”贵州欣丰源生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协说。豌豆尖产销两旺,让木岗冲村村民也嗅到了商机。经村“两委”协调,村民有种植意愿的,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兜底价收购协议,按每斤6元收购,公司提取售价的15%作为佣金,确保旱涝保收。
小小豌豆尖,来年春更好。“我们在六枝特区和农户合作共种了500多亩豌豆尖,在安顺市平坝区以订单收购形式也种了100多亩。今年,我们将对种植规模超过50亩的农户,无偿开展技术扶持,并帮助他们建冷库和冷链运输车队,跟着公司统一运输、销售。”陈协说,公司在日韩地区农产品市场出口稳定,将扩大种植规模。
通讯员 张松成 王 洪 实习生 周霞瑛 本报记者 周静文
湖南泥江口竹筷
“中国竹乡”土产 成了全球尖货
泥江口镇竹产品展柜。(益阳市委党建办供图)
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十万亩竹林随风起伏,绿浪如涛。这个户籍人口仅6.7万的山乡小镇,以全国千分之一的立竹量,创造出15.2%的快消竹筷出口份额。
泥江口镇的竹产业出海版图,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上,镇里80余人的专业电商团队用多语种直播竹签制作过程,向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中国竹乡”的魅力,竹蒸笼、竹制刀叉等产品也成为国外商超的“绿色新宠”。
“过去客户嫌我们‘土’,现在争着要‘标’。”通达竹木制品厂负责人黄匡手持“泥江口竹筷”集体商标证书感慨。2023年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泥江口竹企与摩洛哥、埃及、南非等国家签订合作协议。这张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证书,是全镇34项竹制品商标之一,是产品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
泥江口镇的竹产业传奇,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还是一名竹农的黄匡至今记得,父亲用柴刀劈出竹筷时的场景。2002年,他创办家庭作坊时,全镇竹筷企业不足10家,年产值仅百万元。2011年泥江口镇竹筷协会成立,组建研发、运输、营销团队,通过电商平台,启动跨境直播。2023年6月,泥江口镇的竹产业发展更进一步,赫山区竹产业链联合党委挂牌成立,将分散在工信、商务、林业等23个部门的职能与93家竹企、15个村党支部整合为“一条链”。“过去企业申请项目要跑七八个部门,现在联合党委一次协调会就能解决。”黄匡说。
在竹科技产业园的实验室内,工程师正测试第四代竹吸管的耐折性能。“竹产业不再是初级加工的代名词。”泥江口镇党委书记陈天尧表示,多年来,镇里引导龙头企业与湖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政产学研”合作,开展以竹代木、代塑、代钢等科研攻关。陈天尧指着专利墙上的58项证书说,“从竹筷、工艺筷到竹签,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生产工艺,并在叉勺和吸管等更为细分的竹制快消品赛道上深耕研发,推动竹制品由‘制造’向‘创造’转变。”
通过林权入股,泥江口镇完成近万亩林地集中流转,农户从“户户包山”转变为“人人持股”,同时引入专业公司,对竹林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管护,形成“山上有基地、山下有工厂、园区有技术、海外有订单”的“四有”格局。
傍晚的七里江村,脱贫户黄秋英在艾草竹编工坊完成最后一件工艺品。“这个月光是编竹篮就挣了几千元,加上竹林流转的分红,供女儿读大学不犯愁了。”据陈天尧介绍,竹产业发展带动各类就业人数1万人次以上,“像黄秋英这样的脱贫户有上百名,带动脱贫户年均增收2万元。”
通讯员 易博 本报记者 华贤东
编 辑 | 刘琼
微信公众号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xcgbbtg@vip.163.com
来源:乡村干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