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昆明的万象城玻璃前,拿出手机看2015年拍的照片,那时的画面里还带着旧时光的温暖。照片里可以看到环城南路跟东郊路交叉口都是低矮的红砖房,粮食仓旁边的土路还能让人联想到403厂菜市场飘出的味道,好像隔着手机屏幕还能闻见。现在呢?那些曾经写在信封上的地名——东
站在昆明的万象城玻璃前,拿出手机看2015年拍的照片,那时的画面里还带着旧时光的温暖。照片里可以看到环城南路跟东郊路交叉口都是低矮的红砖房,粮食仓旁边的土路还能让人联想到403厂菜市场飘出的味道,好像隔着手机屏幕还能闻见。现在呢?那些曾经写在信封上的地名——东站、菊花村、省建新村,从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也就只有当地的老住户才能清楚记得它们的样子。
其实这片地方就在环城南路东边、东郊路南边,以前是昆明东大门的重要地方。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五里多是最早开埠的地方之一,也就注定着这里会跟着时代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不少工人和家庭混住的热闹地方。403厂原本是修军车的7433工厂,后来改成了造茶花牌客车的厂子;省建六公司的红砖宿舍在民航路一排排排列着。粮食仓附近,卖狗市场跟甩带批发市场挤在一起,赶集时经常堵得不行。
许多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是闻着这样的香味长大的。住在省建宿舍的孩子,每天可能会被403厂菜市场的嘈杂声吵醒。上世纪90年代,市场里20元一平米的租金二十年没涨过,摊主们用竹篮装着从地里刚摘出来的青菜,大人们牵着孩子在早晨的菜市场里挑青菜、选猪肉。穿过菜市场往西边走不远,就是五里多小学,经常能听到里面的广播声飘到市场里。走近五里多小学附近,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不少老人就在学校门口的槐树下,等着放学回来的孙子。
东站公交场又是另一种景象。1979年,这里有十二车队,当时12路、28路公交车就在这里停靠发车。1992年109路开通后,这里变得更加热闹,城里跟乡下都靠着这个枢纽来回穿梭。高峰期时,从东郊路、环城南路、拓东路过来的公交车挤得不行,甚至要排队才能进站。
水电十四局那个蜡黄色的棚棚幼儿园,不知道是否有人记得?虽然地方看着简陋,却是不少孩童的玩耍乐园。绿化带旁边还有个小影院,不少人上小学时曾被组织来看过《地道战》,在黑漆漆的放映厅里,大家看得兴奋又紧张。泰丽酒店对面,省建六公司医院的楼顶那时是不少孩童的秘密基地,爬上这里可以看到整个片区的屋顶,以及不少人家烟囱里冒出的烟。粮食仓旁边还有条小巷子,也是放学路上的好去处,不少卖狗的摊主蹲在路边,狗叫声跟孩子们的打闹声混在一起。香樟俊园那边以前是个小土坡,上面有几棵老柏树,不少小朋友喜欢在树下捡柏树种子,往口袋里装。那段快乐的时光,是不少八九十年代孩童珍贵的回忆。
不过在2010年时,这里就发生了改变,五里中央商务区开始改造,这片曾经承载着许多人回忆的地方要大变样了。2017年3月,为了配合拆迁工作,运营了38年的东站公交场彻底关门,11条公交线路搬到了巫家坝,曾经在这里挤公交的人也只能去新的地方坐车。同年,403厂市场也被搬空,这个由老厂房改造、占地80多亩的五金建材市场,也让给了新的城市规划。在拆迁的尘土里,省建新村的砖墙被推倒重建,盘龙区党校的院子也好像被橡皮擦从纸上擦过一样,找不到踪影。
现在的环城南路早已不是以前的样子。2023年12月,云南建投和华润置地一起合作修建的昆明万象城开业,外面的玻璃幕墙在太阳照射下亮闪闪的,和以前的红砖房很不一样。地铁2号线跟6号线也在这里开通,环城南路站可以实现无感换乘,不用再像之前那样在170路公交车站排长队。89路这些公交车也加密了发车时间,乘坐起来比以前方便。香樟俊园这些小区跟万象城很近,2015年建好之后,曾经的土坡柏树林变成了现在的美式复古风格房子。不少住户步行200米可以到达商场,走600多米可以到地铁站。不过生活虽是方便了,但不少人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不过城市总是要向前发展的,那段曾经的旧时光只能装在老照片里,也存在于不少在这里生活过的住户的闲谈中。那些关于成长、邻居、烟火气的记忆,也变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来源:喜欢的你是侯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