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与数字金融浪潮持续深化的三重冲击下,中小商业银行(以下简称“中小银行”)的品牌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边是国有大行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凭借全国性品牌影响力、科技投入与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抢占优质客群;另一边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场景+流量”
作 者 | 王润石(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来 源 | 九卦金融圈
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与数字金融浪潮持续深化的三重冲击下,中小商业银行(以下简称“中小银行”)的品牌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边是国有大行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凭借全国性品牌影响力、科技投入与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抢占优质客群;另一边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场景+流量”优势,不断切割零售金融市场份额。
更严峻的是,中小银行长期存在的“品牌同质化严重”“区域标签模糊”“客户情感联结薄弱”等问题,使其在竞争中逐渐陷入“投入大、见效慢、差异化难”的恶性循环。
但换个视角看,中小银行的“小”恰是破局的核心优势——相较于大行“标准化、规模化”的运营逻辑,中小银行依托“区域根植性深”“客群定位精准”“决策响应灵活”的特点,更能以“低成本、高黏性”的方式,构建有温度、有记忆点的品牌体系。
本文将从现状诊断、核心问题、策略路径、阶段目标四个维度,探讨中小银行如何在成本约束下,通过长期可持续运营,打造“深入人心、特色鲜明、情感共鸣”的区域强势品牌。
现状诊断:
中小银行品牌建设的“三大矛盾”
品牌定位:“大而全”的模仿陷阱与“小而美”的特色缺失
当前,超60%的中小银行品牌定位仍停留在“服务地方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等泛化表述,直接与国有大行“综合金融服务”“国际化布局”的定位形成同质化竞争。例如,某中部城商行将品牌标语定为“助力区域发展,成就美好生活”,与邻省某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点亮幸福生活”的表述高度趋同;部分农商行甚至直接沿用“XX银行,值得信赖”的模板化口号。这种“大而全”的定位既无法凸显区域特色,更难以在客户心智中形成差异化认知。
传播渠道:“重线上轻线下”的割裂与“重流量轻留存”的低效
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虽加大线上投入(如微信公众号、手机银行APP、短视频账号),但普遍陷入“为流量而流量”的误区:
1、内容同质化严重。多数账号以“产品宣传”“政策解读”为主,缺乏本地化故事、客户真实案例等能引发情感共鸣的内容;
2、互动形式流于表面。线上活动多停留在“转发抽奖”“打卡领积分”层面,未真正触达客户深层需求——如老年客群亟须数字化操作指导,新市民渴望城市归属感;
3、线下资源未充分激活。物理网点本应是“品牌体验窗口”,却因装修标准化、员工服务机械化,沦为“业务办理机器”,未能通过社区活动、老年课堂等场景强化品牌温度。
客户关系:“交易驱动”的短期导向与“情感联结”的长期缺失
中小银行与客户的互动仍以“存贷业务”为核心,缺乏对客户“情感需求”的深度挖掘:
新市民客群。部分中小银行新市民客群占比超35%(以农民工、灵活就业者为主),这类群体面临“城市融入难”的痛点,但中小银行仅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未通过“社区服务站”“技能培训”等场景建立情感联结;
2.老年客群。据不完全统计,50岁以上客户占中小银行零售客户的40%,但网点服务仍以“柜台办理”为主,未针对老年客群设计“慢服务”“陪伴式服务”(如定期健康讲座、代际互动活动);
3.小微企业客群。虽为中小银行核心客群,但服务停留在“贷款审批”层面,未通过“企业成长陪伴”(如行业交流、产业链对接)深化品牌信任。
核心问题:
中小银行品牌建设的“四大痛点”
资源约束下的“品牌投入分散化”
多数中小银行年度品牌预算不足营收的0.5%(国有大行约1.2%-1.5%),且需同时应对监管合规、数字化转型、不良化解等多重压力,导致品牌建设资源被进一步切割:
部分银行将预算倾斜至“见效快”的线上广告(如朋友圈硬广),忽视线下场景的长期渗透价值;2.区域分支行因考核压力,倾向于自主开展品牌活动、“各自为战”(如重复制作宣传物料、开展同质化促销),造成品牌资源浪费。
区域文化挖掘的“表面化”
中小银行虽身处区域市场,却对本地文化(方言、民俗、产业历史)缺乏深度挖掘,仅停留在“符号化应用”层面:
品牌传播中仅将“本地元素”作为视觉点缀(如网点装修加入方言标语),未将文化基因融入产品设计(如推出融合地方非遗纹样的定制信用卡)、服务流程(如茶文化区域的“茶歇式厅堂服务”);
对区域产业的理解局限于“资金供给”,未通过“产业故事”(如本地老字号企业的传承历程)建立品牌与区域经济的深度绑定。
数字化与人性化的“失衡”
中小银行在数字化建设中过度依赖技术,忽视了“人性化服务”的核心价值:
据调研,中小银行手机银行APP平均集成超50项功能,存在明显功能冗余,但老年客群常用的“一键呼叫客服”“大字版界面”等基础功能体验不佳;
线上客服以智能机器人为主,面对复杂问题时响应迟缓,客户平均等待时长超3分钟,体验显著低于大行“人工+智能”的双轨服务模式。
品牌资产的“碎片化”
中小银行尚未建立系统的品牌资产体系,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
部分银行缺乏统一的品牌视觉语言(如不同分支行LOGO、主色调存在差异);
未沉淀“品牌故事库”(如客户合作案例、员工服务事迹),难以通过内容持续输出品牌价值观;
品牌评价指标单一(仅关注“知名度”),未建立“客户忠诚度”“情感认同度”等长期价值指标。
策略路径:
从“成本消耗”到“价值沉淀”的长期主义
中小银行品牌建设的核心逻辑应是:以“区域根植性”为锚点,以“情感价值”为纽带,以“低成本高效”为手段,通过“线上精准触达+线下深度渗透”的协同,构建“有记忆、有温度、有黏性”的品牌体系。具体策略如下:
差异化定位:“区域特色”与“客群细分”的精准匹配
中小银行需跳出“大而全”的定位陷阱,基于“区域文化+客群需求”双维度,打造“人无我有”的品牌标签。
锚定区域文化基因,构建“不可复制”的品牌底色将本地民俗(如潮汕英歌舞、泉州南音)、历史(如绍兴师爷文化、徽商精神)、产业(如佛山陶瓷、义乌小商品)融入品牌视觉与传播。例如,绍兴银行可将“书圣故里”文化IP融入网点设计(书法主题厅堂、文房四宝体验区),品牌标语定为“越地金融,雅韵随行”;
围绕地方政府“十四五”规划(如“共同富裕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将品牌定位与区域战略深度绑定。例如,浙江某农商行提出“共富金融伙伴”定位,通过“乡村创业贷款+联合本地主播助农直播”支持农户,将品牌故事与“山乡巨变”紧密关联。
2.聚焦细分客群需求,打造“有记忆点”的服务标签
针对2.9亿新市民“城市融入难”的痛点,推出“新市民友好银行”品牌,提供“租房分期+技能培训+社区活动”综合服务。例如,郑州银行可联合本地职业院校开设“新市民技能课堂”(如电商运营、家政服务),学员完成课程可获“郑银成长勋章”(后续申请贷款时可用于额度提升);
针对50岁以上客户“怕孤独、重安全”的需求,打造“暖夕阳”服务品牌——在网点设置“银发茶歇区”“代际互动角”(邀请孙辈参与金融知识小游戏),推出适配多地方言的手机银行版本、“子女远程协助功能”;
针对“融资难、成长慢”的痛点,打造“企业成长伙伴”品牌,提供“贷款+财务顾问+产业链对接”服务。例如,台州某城商行可联合本地行业协会,每月举办1次“小微企业家沙龙”,邀请行业龙头分享经验,助力企业资源对接。
“线上内容种草”与“线下场景渗透”的协同共振
中小银行需打破“线上烧钱、线下低效”的困局,通过“低成本内容+高转化场景”实现品牌传播的“精准滴灌”。
1、线上传播“小成本、大共鸣”的内容运营
本地故事化内容,聚焦“普通人、真情感”,通过短视频、图文讲述客户与银行的合作故事。例如,某农商行可拍摄“老茶商的三十年:从挑担卖茶到开连锁店,XX银行一路相伴”系列微纪录片,在抖音、视频号传播(单条制作成本约5000元,预估区域内播放量超10万次);
互动式内容,设计“轻量级”互动活动,降低参与门槛。例如,发起“晒出你的家乡美食”摄影大赛(奖品为面值50-200元的本地老字号餐厅代金券),用户上传照片可生成“XX银行专属美食卡”(电子卡,可用于网点兑换礼品);
私域流量运营,以手机银行、微信社群为阵地,提供“有温度”的日常服务。例如,每日推送“本地天气+生活提醒”(如“今日有雨,记得带伞;XX菜市场早市今日特价鸡蛋”),每周发布“客户故事”专栏,每月开展“线上茶话会”(邀请老年客户分享生活经验)。
2.线下场景“高频触达、深度体验”的品牌渗透
将物理网点从“业务办理点”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例如:
社区类型支行设置“老年课堂”(每周三教授手机使用)、“儿童财商角”(周末举办亲子理财游戏)、“邻里共享厨房”(每月组织主题式包饺子活动,如冬至、春节专场);2.办公产业园区支行,设置“企业服务中心”(提供工商注册、税务咨询协助)、“员工休息区”(免费为企业员工提供咖啡、打印服务);
异业合作场景,联合本地优质商户(超市、影院、健身房)打造“XX银行生活圈”。例如,与本地连锁超市合作推出“每周三刷XX银行卡享95折优惠”,消费满200元可参与“银行+商户”联合抽奖(奖品为超市购物卡、电影票);
公益场景植入,通过“小而暖”的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好感度。例如,联合本地慈善机构发起“关爱空巢老人”计划(每月定期组织员工上门陪聊、代购物),在网点设置“公益墙”展示活动照片与老人手写感谢信。
成本管控:“资源集中+效率优先”的可持续投入
中小银行需在有限预算下,通过“聚焦核心场景、复用现有资源、借势外部合作”实现品牌投入的“杠杆效应”。
资源聚焦,避免“撒胡椒面”,集中投入高价值场景选择3-5个人口密度高、客群匹配度高的核心区域(如老城区、产业园区)作为品牌建设“试验田”,集中资源打造“样板网点”和“标杆活动”;
优先支持“高转化”内容(如客户真实故事、本地文化IP),减少低效广告投放(如泛流量朋友圈硬广)。
2.资源复用,内部挖潜,降低边际成本
复用现有渠道,将网点LED屏、ATM机屏幕、员工工牌作为品牌传播载体(如工牌印上品牌Slogan,LED屏滚动播放客户故事、本地文化标语);
整合员工力量,组建兼职“品牌志愿者团队”(由网点员工、客服人员组成),负责线下活动执行与客户互动,降低外部外包成本;
共享外部资源,与本地媒体(电视台、电台)、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化机构(博物馆、非遗传承中心)合作,获取免费或低价的内容制作支持(如非遗传承人参与网点文化装饰设计)。
3.效果评估,建立“短期流量+长期价值”的双维度指标
短期指标包括品牌曝光量(短视频播放量、活动参与人数)、线上互动率(评论、点赞)、线下网点客流增长;
长期指标包括客户忠诚度(NPS净推荐值、客户复访率)、情感认同度(客户访谈中“信任”“亲切”关键词提及率)、区域影响力(政府、协会正面评价)。
“敏捷机制+人才赋能”的落地支撑
品牌建设的长期落地需打破内部“部门壁垒”,建立“敏捷、协同”的组织机制。
1.设立品牌运营中心,组建跨部门协作团队(成员涵盖市场、客群、风控、科技部门),统筹线上内容、线下活动、异业合作等全链路工作,避免分支行“各自为战”;
2.建立客户洞察小组,每季度通过有效方式调研、客户访谈收集需求(如老年客群服务痛点、新市民关注话题),为品牌策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3.加强员工培训,定期开展“品牌理念”“客户沟通技巧”培训(如“如何用方言与老年客户沟通”),将品牌价值观融入员工日常行为(如要求柜员办理业务时增加“一句问候”“一个微笑”)。
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与长期愿景
短期目标:打基础,建框架
完成品牌定位重构,明确“区域特色+客群细分”核心标签(如“XX银行,新市民的温暖伙伴”);
上线1-2个高传播性内容IP(如“XX故事”短视频专栏),实现区域短视频平台累计曝光量超500万次;
改造3-5家核心网点为“场景化体验网点”,客户平均停留时长提升30%,NPS净推荐值提升10个百分点;
建立品牌投入ROI评估模型,将品牌预算占比从0.3%提升至0.5%,资源集中率提高40%。
中期目标:强渗透,树口碑
品牌在区域市场的知名度超80%(第三方调研数据),目标客群中“品牌联想度”(如提到“本地文化”联想到XX银行)提升至60%;
线上私域流量池(微信社群、企业微信)覆盖50%目标零售客户,社群月活率超30%;
与10家以上本地优质商户建立深度合作,“XX银行生活圈”覆盖客户日常消费场景的70%;
客户复访率(6个月内再次到店)提升25%,新市民、老年客群流失率下降15%。
长期目标:成标杆,铸品牌
成为区域内“最具情感温度”的银行,品牌美誉度进入本地前三(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评选);
形成“一区域一特色”的品牌矩阵(如A分行主打乡村振兴、B分行主打“新市民服务”),目标客群中品牌差异化认知度超70%;
客户情感联结度(通过NPS、客户故事传播量衡量)成为核心竞争优势,支撑存贷款、中间业务市场份额提升5-8个百分点;
品牌建设模式被同业借鉴,成为“中小银行区域品牌建设”的标杆案例。
中小银行的品牌建设不是“砸钱买流量”的短期游戏,而是“扎根区域、读懂客户、传递温度”的长期修行。它需要银行放下“与大行比规模”的焦虑,回归“服务地方金融、服务客户需求”的本源——在区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在客户需求的细节里寻找灵感,用“小成本、真情感、深联结”的方式,构建“让客户想起就温暖,提起就信赖”的品牌形象。
当中小银行的品牌不再是冰冷的“金融机构”,而是客户身边的“生活伙伴”“文化知己”“成长同行者”,其核心竞争力将超越资金、科技等硬实力,成为区域内不可替代的核心“情感资产”。这,或许就是中小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突围的终极答案。
来源:九卦金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