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前段时间,在中国即将迎来盛大阅兵的关键节点,演员吴京突然成为网络“黑稿”的集中靶心。从数年前的采访被翻出进行恶意搞怪,到对其十年前创作的《战狼》系列等作品展开片面批判,一系列操作密集刷屏,试图将这位以爱国题材电影闻名的演员“形象尽毁”。这般反常现象的背后,
今年前段时间,在中国即将迎来盛大阅兵的关键节点,演员吴京突然成为网络“黑稿”的集中靶心。从数年前的采访被翻出进行恶意搞怪,到对其十年前创作的《战狼》系列等作品展开片面批判,一系列操作密集刷屏,试图将这位以爱国题材电影闻名的演员“形象尽毁”。这般反常现象的背后,绝非简单的“网友吐槽”,而是一场值得全社会高度警惕的舆论操纵与文化渗透阴谋。
吴京的电影生涯,与中国主旋律商业电影的崛起紧密交织。《战狼》系列以硬核军事动作展现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流浪地球》则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的新纪元。这些作品不仅收获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更成为新时代爱国情怀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用作品传递正能量的创作者,却遭到了无孔不入的抹黑。
抹黑者的核心逻辑充满荒诞性——“因为吴京不是‘完人’,所以他的作品就是烂片”。他们或编造“吴京拍爱国片动机不纯”的谣言,将其污蔑为“资本工具”;或揪着综艺片段、日常言论的细枝末节,无限放大所谓“情商问题”,试图塑造其“惹人反感”的形象,进而推导“他的电影不值得看”。这种“因人废言”的诡辩,本质是将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完全绑架于个人形象,妄图通过否定创作者,从根源上消解作品传递的爱国精神。
正如相关素材所揭示,抹黑行为带有强烈的“组织性”。他们发布恶意帖子后,一旦遇到驳斥就立刻“拉黑”,切断反对者的发声渠道;同时集结大量小号刷屏,营造出“全网都在批评吴京”“他的作品早已被唾弃”的虚假舆论场。这种“捂嘴+造势”的操作,是典型的水军控评手段,目的是让不明真相的网友产生“吴京确实有问题”的错觉。更令人不齿的是,抹黑者连军事、创作的专业细节都不放过。
比如素材中提到的“坦克后视镜”争议:吴京基于客观事实说明“坦克外部无常规后视镜”,却被别有用心者歪曲为“吴京为抹黑台湾而撒谎”。这种对专业常识的刻意曲解,暴露了他们“为黑而黑”的本质——只要能找到攻击点,哪怕是军事领域的基础常识,也会被扭曲成“罪状”。
若将吴京被抹黑的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国际文化博弈背景下审视,其背后的图谋远不止“搞臭一个演员”那么简单。吴京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核心在于它们是新时代爱国情怀的“文化符号”。《战狼2》中高举国旗穿越战区的镜头,《流浪地球》里全人类团结救地球的东方叙事,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着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抹黑者妄图通过搞臭吴京,让大众对这些“爱国符号”产生抵触,进而消解整个社会的爱国情怀,让“爱国”从一种自然的情感变成“需要警惕的话题”。
当我们将视野投向国际文化博弈,便能看清抹黑行为的“外力痕迹”。一方面,美国文化产业长期通过漫威等作品输出“美国英雄主义”,将其包装为“普世价值”,对他国进行文化洗脑——这一点早已被专家指出是美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以迪士尼为代表的西方资本,却在文化产品中暗藏“辱华”私货:近期迪士尼投资的韩国影片,就因包含恶意丑化中国的情节引发众怒。
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是西方势力对中国文化崛起的深深忌惮。吴京的电影让中国的“英雄叙事”、“家国情怀”在商业语境下成功破圈,打破了西方文化产品对“英雄”、“情怀”的垄断阐释权。因此,通过抹黑吴京这位“中国爱国电影符号”,本质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攻击,试图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舆论场、国内大众心中失去“正当性”。
值得欣慰的是,针对这种借“明星话题”搞不良炒作、传播负面舆论的行为,相关部门已迅速行动——近期约谈多家平台,明确对恶意炒作、舆论操纵说“不”。这一举措释放出清晰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试图破坏舆论环境、消解主流价值的行为,都将受到监管。而从吴京本人的经历来看,他对“爱国”与“创作”的坚守,也让抹黑显得苍白无力。
南京军区相关人士曾披露,为拍好军旅题材,吴京深入部队体验生活18个月,多项考核成绩在特种兵中首屈一指,甚至打破纪录,部队专门为他拉横幅“向吴京同志学习致敬”;2008年汶川地震,他更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参与救援,低调践行社会责任。这些事实证明,他的爱国情怀与敬业精神,是扎根于行动的,而非“表演”或“营销”。
当我们看到美国能堂而皇之地用电影宣扬“美国队长”式的英雄主义,为何中国传递“家国同心”的作品,就要被恶意抹黑?这种双重标准本身,就是文化霸权的体现。我们需要认清:爱国从不是错误,传播爱国情怀的文化作品,更应得到尊重与保护。
来源:冰点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