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岁的萨米抱着脏兮兮的玩具熊,蜷缩在防空洞的角落,她的妈妈把他紧紧的搂在怀中。
凌晨三点的加沙,防空警报又一次撕裂夜空。
10 岁的萨米抱着脏兮兮的玩具熊,蜷缩在防空洞的角落,她的妈妈把他紧紧的搂在怀中。
可是,此起彼伏的爆炸声还是震得耳朵发疼,藏不住的恐惧早已刻在了孩子发抖的指尖上。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是深陷加沙战火的民众无数个普通的日常。
如今的加沙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灾民哀鸿遍野。
巴勒斯坦一对情侣的婚礼,没有婚车、没有礼堂,头顶随时有战机飞过,
“明天我可能就会死,所以我今天就要嫁给你”……
不幸的是,这对新人在婚礼3天后就在一次轰炸中丧生。
战火纷飞下的婚礼,恰恰证明爱靠得住,甚至比和平年代更靠得住。
战火下的婚姻,没有岁月静好的承诺,只有生死相依的誓言。
爱情最本质的特征:不是甜蜜的享受,而是苦难的分担。
艾德·阿布·安布罗
这张照片的主角,名叫艾德·阿布·安布罗,当时20岁的他赤裸着躯干,左手拿着投石索+投掷石块,右手挥舞着巴勒斯坦国旗,反抗着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这张照片被公之于众引起全球关注后,以色列将艾德·阿布·安布罗列为暗杀目标,并开出赏金通缉。
随后不久,安布罗在抗议活动中被子弹击中了双腿。
但他说:“我生于此地,从小到大,没机会得到正常的现代教育,你们夺走了我脚下的土地,
封堵了我亲手挖掘的泉眼,甚至.…打断了我的双腿,
我此生已废,今后余生,只要我不死,我会尽最后一点力气,向你们挥舞我手中仅有的,
投! 石 !! 索!!!”
曾经有外媒采访过一名哈马斯武装分子,记者问他:为什么他如此痛恨以色列人。
那人回答是:他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们皆死于以色列空袭,一家人唯独他自己活了下来,
他现在只想复仇,然后去陪自己的家人。
记者问他:是因为宗教和国家的关系吗?
那人回答:不,我们只想复仇。
记者又问:我们?
那人回答:是的,这里的战士都是失去一切的人们,他们和我一样都是为了复仇。
联合国的会议投票早就说明了一切。
好几次涉巴问题的表决,赞成停火的票数一边倒。
这不是什么 “信息围堵”,是全世界都在心疼加沙的苦难,都在期待一个实在的和平方案。
你看,有医生在加沙的临时诊所里,用手机的微光给受伤的孩子做手术;
有志愿者顶着炮火,给断粮的家庭送面包;
记得之前看到过一张照片:加沙的一个小女孩,在废墟上画了一只和平鸽,鸽子的翅膀涂成了蓝色,她说 “这是天空的颜色,我想看看没有炮火的天空”。
还有加沙的一个小男孩,在日记中写道:“我好想踢足球,可是外面一直有炮火在响。”
那些喊着 “信息围堵” 的人,不如去看看加沙废墟里的排队等粮的巴方儿童,去听听加沙母亲担心孩子的哭声 —— 比起甩锅和指责,停止军事行动、坐下来谈和平,才是正道。
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巴勒斯坦学生悲伤的写到,他的中国留学生同学,向他抱怨在家的时候,楼下的大爷大妈天天跳广场舞吵得人睡不着觉,
到了加拿大没有了移动支付,没了共享经济各种不方便时,
这位巴勒斯坦学生没有说出口的是,他的左耳在童年就因为以色列士兵开枪吓唬他而几乎失聪,他的父亲、母亲和妹妹,就在前两天被以色列全部炸死....
希望某天早上,萨米能抱着玩具熊走出防空洞,看到的不是废墟,而是盛开的鲜花;
希望加沙的孩子能在操场上尽情踢球,不用听防空警报。
毕竟,比起无休止的炮火,一个孩子能在阳光下笑出声,才是最该被守护的东西。
当你看到死去儿童的父亲,那悲痛欲绝的哭喊,就知道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支持巴勒斯坦了。
来源:明月度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