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从放下开始,越自在,越接近真实的自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20:59 1

摘要:菜市场的清晨,人声鼎沸,空气里混杂着菜叶的清香和讨价还价的吆喝。我陪父亲买菜,意外遇见他的一位老同事——陈叔。

菜市场的清晨,人声鼎沸,空气里混杂着菜叶的清香和讨价还价的吆喝。
我陪父亲买菜,意外遇见他的一位老同事——陈叔。

那一刻,我几乎没有认出他。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衬衣,脚踏布鞋,蹲在茄子摊前,语调洪亮地砍价:“便宜五毛,我就多买两斤,顺便还能买根冰棍!”

父亲笑着调侃:“你以前不是最讲究的吗?连买菜都要穿西裤的人,居然也讨价还价了?”

陈叔拍了拍裤腿上的灰尘,笑得坦荡:“那是以前傻。怕别人看不起,现在可想通了,五毛钱换的不只是茄子,是心情啊。”

阳光照在他布满笑纹的脸上,那一刻我恍然大悟:

原来《道德经》里那句“当你什么都不在乎了,人生才真正开始”,不是虚言。

是生活翻卷到尽头,留下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由。

我对陈叔的印象,并非一直如此。

年轻时的他,是单位里出了名的“体面人”:衣着考究,言行得体,做事一板一眼,是众人眼里的“正科级干部”。

他的书房里,挂着“奋发图强”四字;办公桌上,摆满了奖章与证书;连水杯上,都印着“优秀工作者”五个大字。

他总说:“人啊,就要争口气。”
他确实拼得很凶,但也活得很累。

一次听说朋友换了120平的大房子,他站在自家90平的客厅里沉默良久,然后开始拼命攒钱。三年后,终于换了房,却在搬家的那天淡淡说了句:

“总算不比别人差了。”

那不是欣慰,而是松了一口气后的疲惫。

他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仿佛别人的满意,才是他努力的意义。

最让陈叔纠结的,还是儿子的选择。

儿子大学毕业后想创业,开一家潮玩店。他气得跳脚:“放着国企不进,非要干这些‘不靠谱’的事。别人还以为我教子无方!”

父子大吵,最后儿子独自南下。陈叔面子挂不住,逢人便叹:“养了个不听话的儿子,真是我的失败。”

可真正让他改变的,不是争吵,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病。

那年秋天,他因心梗住院。昔日意气风发的科长,此刻白发苍苍、气若游丝。我探望他时,他拉着我的手说:

“我这一辈子,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了。可那些在乎,没能换来健康,也没留住亲情。”

那是他第一次,承认“输给了自己”。

出院后,陈叔像是脱胎换骨。

儿子回来创业,他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把书房让出来做仓库,还主动参与进了直播卖货。

他站在镜头前笑得像个孩子,别人问他:“你不觉得丢人吗?以前可是管几十号人的干部啊。”

他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

“丢啥人?儿子愿意干,我陪着他就是幸福。别人爱怎么说,我懒得管。”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

“无能为力叫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不是妥协,而是一种觉悟:
知道什么可以掌控,什么只能放下。

他不再试图左右儿子的选择,也不再强求生活一定要有“赢的模样”。

现在的陈叔,活得简单却从容。

清晨打太极、下午晒太阳、傍晚下棋……
输了大笑一声:“你这臭棋篓子!”
赢了也不收敛:“别怪我下得猛哈!”

小区办书法比赛,他写下“知足常乐”四个字,没获奖。他却喜滋滋地拿给我看:

“我图的是个乐儿,你看我这‘乐’字,多舒展。”

我问他:“现在啥都不争了,不觉得没目标?”

他望着夕阳:

“你看太阳东升西落,从不在意谁夸它亮,谁嫌它晒,它只做它自己。
人活一世,也是这样——以前我总盯着没得到的,现在只珍惜我拥有的。”

那一刻,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安然。

前些日子他翻出年轻时的调令,那个曾让他耿耿于怀的“错失机会”。

他看了一会儿,笑了笑说:

“没调去外地,也好。否则就遇不到你陈婶,也没现在的日子,挺好。”

原来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和过去握手言和。
不是遗忘,而是不再让它困住你。

《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再拧巴。

你不再非要证明什么,也不再为赢而活。你只在乎:

今天的饭是否可口,
今晚的风是否清凉,
明日的光是否温柔。

人这一生,若能活到“心无所谓”,就是最大的胜利。

来源:吴钩随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