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股价涨超90%,商汤走向属于AI长跑者的胜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21:10 3

摘要: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之际,商汤科技作为中国AI领域的领军企业,正通过“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战略,实现技术优势向商业价值的加速转化。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之际,商汤科技作为中国AI领域的领军企业,正通过“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战略,实现技术优势向商业价值的加速转化。

近日,商汤科技盘中股价最高跃升至2.79港元,创下2023年4月以来新高。而且,今年以来,该股累计涨幅已超90%,表现显著跑赢大市。

图源来自商汤科技官方公众号(游客正在使用“AI问客”讲解器)

这波上涨行情来临的同时,高盛大幅上调商汤目标价至3.09港元,并维持“买入”评级的高度看好。高盛认为,商汤通过ToC业务扩张和算力平台优化,已经开启了AI商业化的大门。

算力超前布局,商汤完成技术筑基

在AI行业中,算力资源与模型能力是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商汤科技早在行业普遍聚焦专用模型时期,便意识到通用化大模型将是未来竞争的主战场。

据其招股书及公开资料显示,商汤在Transformer架构尚未成为主流之前,已超前部署了超过12000张GPU算力卡。这一规模在当时的AI行业中属于显著领先水平,为其后续大模型研发奠定了物理基础。

截至2025年,商汤大装置SenseCore的算力总规模已扩展至23000 PetaFlops,成为国内少数能够支持千亿参数级模型训练的平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SenseCore近期成功适配华为昇腾Atlas 900 A3超级集群,通过深度优化显著降低推理延迟并提升资源利用率。

这一兼容性突破不仅降低了对单一算力供应商的依赖,更使其能够支持多种主流开源模型(如LLaMA3、Qwen、DeepSeek等),形成“自研+生态”的双轨模型策略。

技术泛化能力也体现在其日日新大模型的迭代中。该模型在金融、医疗、办公等场景中表现出较强的语义理解与生成稳定性,成为其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的基础技术栈。

此外,商汤科技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研发—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闭环,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持续成长的商业飞轮。

这个闭环的三重协同也已具规模效应:算力支撑研发与应用、研发辐射上下游迭代、应用反哺数据洞察。

在算力基础设施层面,截至8月,商汤大装置SenseCore的总算力规模已增至2.5万PetaFLOPS,线上推理性能较前版本提升15%。

在大模型研发方面,商汤日日新V6.5实现了文本与音视频融合,多模态流式交互时长年内增长510%。

在大模型应用层面,商汤围绕“生产力工具”和“互动工具”两大场景快速提升渗透率和客户忠诚度。

整体来看,商汤科技通过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成功构建了以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为基石、以通用大模型研发为核心、以多元行业应用为出口的“三位一体”技术商业化闭环。

ToC产品实现突破,商业化落地加速

只是,AI企业的长期价值最终仍需通过规模化收入来验证。而商汤科技深度融合的体系,不仅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护城河与显著的规模效应。

更关键的是,它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商业飞轮”:坚实的算力底座支撑着大模型的持续研发与优化,先进的模型能力又赋能上下游应用实现质的飞跃,而广泛的应用落地则源源不断地反馈海量场景数据与商业收益,进而反哺算力扩张与模型迭代。

正是基于这一稳固的技术基座与正向循环,商汤科技具备了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大规模市场价值的能力,其商业化进程由此进入快车道。

2025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生成式A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3%,占总营收比例升至77%,已成为其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这一成绩背后反映的是其从“技术供应”向“价值输出”的战略转型。

具体来看,在ToC领域,商汤通过“办公小浣熊”生产力工具及“咔皮记账”财务应用探索用户付费模式。高盛分析指出,商汤采取“免费试用-订阅转化”的阶梯式商业化策略,预计将通过年费或月费模式逐步提升用户付费率。

图源来自商汤科技官方公众号(小朋友正在使用“AI问客”小方机讲解器)

尽管该类业务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也标志着商汤正从传统的G端(政府)、B端(企业)市场向C端(消费者)场景延伸,拓宽收入来源。

在行业解决方案方面,商汤已形成“1+X”战略架构。其以SenseCore大装置为技术基座,支撑金融、医疗、智慧城市、汽车等多领域(X)的落地应用。

例如在智能汽车领域,其驾驶辅助系统与车载交互方案已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在金融领域,基于大模型的风控与客服系统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响应精度。

据高盛预测,至2030年,商汤的行业解决方案收入贡献率将提升至91%(2024年为64%),反映其商业化重心正向高附加值场景倾斜。

此外,其数字人技术成为另一大亮点。比如,商汤“如影”平台通过真人视频录制即可生成高度还原的数字人讲师,实现教育内容的批量生产与多平台分发。

这一技术不仅大幅降低内容制作成本,更开创了“AI+教育”服务新模式,为知识付费领域提供降本增效的可行路径。

由此可见,商汤科技已成功跳脱出纯技术供应商的角色,其增长引擎正由坚实的“技术飞轮”升级为更具想象空间的“商业飞轮”。

商汤的生态协同之路,在差异化中寻找增长确定性

近年来,“1+X”战略与ToC产品的双线突破,商汤科技不仅在智慧城市、金融、汽车等传统优势领域持续深化,更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中抓住了内容创作、企业办公、智能终端等新兴市场的爆发性机遇,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务回报。

只是,在AI赛道日益拥挤、技术扩散加速的背景下,单一的商业成功并非永续的护城河。

商汤科技的长期竞争力,更在于其如何运用已经验证的技术与商业能力,在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构建独特的生态位,通过协同与差异化,将当下的增长动能转化为确定性的未来。

目前来看,相较于综合型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的平台化策略,商汤更聚焦于垂直行业的深度定制化需求。

例如在出海服务领域,商汤为品牌提供包括数字人直播、AIGC内容生成、AR虚拟试装等全链路解决方案,与交个朋友、中免集团等企业达成合作,助力中国品牌实现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的跃迁。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在应对同质化竞争方面,商汤强调“技术商业化需超过工业红线”——即AI在实际场景中的表现必须超越人类水平方可落地。这一理念推动其在计算机视觉、生成式AI等领域持续迭代,避免陷入参数竞赛或低价倾销的恶性循环。

此外,商汤通过“Re-CoFound”内部创业机制激活组织创新活力,鼓励团队基于技术底层能力孵化新业务。这种柔性组织架构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在AI 2.0浪潮中保持敏捷性。

目前来看,中国AI企业正面临算力管制、技术封锁等多重挑战。商汤早期在算力基建上的超前投入,以及近期与华为昇腾集群的适配成果,体现出其应对供应链风险的战略意识。

正如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所认为的那样,“创新无法被计划,但可以提前准备应对变化的能力。”这种以韧性为核心的增长逻辑,正成为其在产业周期波动中持续进化的重要支撑。

作者:桑榆

来源:港股研究社

来源:港股研究社

相关推荐